大家好,前面我们说了育苗,现在接着来说说移栽,移栽也要是要讲究方法的,需要做到合理密植,这样成活率才可以高。
(一)适时平栽
掌握季节,适时早栽是双季稻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双季稻适时早栽,可以充分利用一年中适宜的生长季节,保证秧苗移栽后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时期,为生殖生长打下基础,有利于早熟高产。
早稻适时早栽,可以保证大田有足够的营养生长期,不但有利于早熟高产;而且还为后季稻高产创造有利条件。适时早栽,不是说越早越好,如二熟制早稻,就不宜过早插秧,由于当时气温较低,过早栽插有时并不能达到早熟的目的,反而由于过早育秧,造成秧苗管理的困难。反之,三熟制早稻则不宜过迟移栽,否则插秩后不久,就开始幼穗分化,因而使营养生长期缩短,形成前期营养生长不足,养分积累少,产量不高。
后季稻的移栽时期,在不影响早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争取早插。插秧早,由于延长了大田营养生长期,充分利用前期有利的气候条件,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就为后期生殖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早抽穗,早成熟,穗大粒多。
插秧要求浅、直、匀。浅:以浅插不倒为宜,这样播下去的秧苗返青快,分蘖早。插深了,往往要在泥里起节,再从节上长根分蘖,使分蘖发生的时期推迟了。小苗育秧的秧苗小,更应插得浅,只要将小苗带的泥块安放在田面,使泥块与田面一样平就行。直:秧苗要插得直,不要斜插"顺风秧",以免风吹叶片披到水面;不要播"烟斗秧",以免发根返青困难;不要插"拳头秧",以免秧苗被风吹倒,发生漂秧。匀:每穴苗数均匀。小苗插秧时,每穴苗数容易插得过多,必须认真掌握,否则会影响单株分藤的发生。
后季稻插秧时,因为秧苗大,天气热,土壤表层温度高,应该插得稍深一点,以免影响成活。后季稻小苗插秧,仍须强调浅插,否则容易造成死苗。
(1) 插秧机插秧
机插的秧苗,要求叶身挺秀,直立有劲,组织稍为硬化,基部粗扁,对不良的环境的抵抗力强,移栽后返青活棵快。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贫下中农摸索出"水播早育"的育秧方法,使秧苗粗壮老健,便于机插。播种量要求适当,播种量太多,秧苗细嫩,不利于返青活棵;播种最太少,分端多,造成勾伤秧多,不利机插,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确定播种量。分期分批播种,以保证经常有适龄秧苗可供插秧。同时,由于机械作业有伤秧情况存在,机插秧苗一般比人插的要多10~18%,因此必须相应地增加秧田面积。拔秧时要求小株细拔,如大把拔秧,秧把易纠结,因而影响机插质量。
(2) 抛秧
抛秧前先用铲秧工具把带土块的小苗,分成小块,使每一小土块带秧苗三、五根。抛秧时,人站在田埂上,抓秧,如土块不湿也可拿土块,向田里满天星似地抛去。如果田块较大,可以在田里拉一条绳,人沿着绳边走边抛,要求抛得高,抛得远,撒得开,一次抛足。因秧带有土块,重心向下,落在田里秧苗就向上,倒苗很少,即使秧苗倒在田面,2~3天后就会立起。抛秧的大田要求田平,田烂,水浅。秧苗返青期间,最好采取日灌夜排的方法,有助于立苗,当秧苗返青后,结合耘稻,立即进行匀密补缺工作,保证大田生长一致。抛秧的秧苗,后期容易发生倒伏,在田间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合理的水浆管理。
二、合理蜜植
1.合理密植能增产合理密植能够增产,是在于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制造出更多的营养物质,供给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促使穗多与穗大的统一,粒多与粒重的统一,从而取得高产。水稻产量由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组成。合理的密植是为了确保每单位面积有足够的穗状花序并且有多个谷粒。但是这三者在不同的密植程度和肥力水平下,有不同的互相制约关系,尤其是穗数和粒数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当每亩穗数比较多时,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增大,每穗粒数的减少影响到总粒数的减少,又不能由穗数的增加来弥补,因而产量反而降低。在合理密植范围内,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可以通过人的作用,使其矛盾减少到最小程度,达到穗数的增加而粒数仍不减少,或减少不多,这样就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在构成产量三因素中,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基础,必须首先要求有一定的穗数,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争取穗大、粒重,才能获得高产。
2.按具体情况确定密度为了达到合理密植的增产效果,各地区密植的程度,不能强行规定,各地区以何种密植程度为好,应根据气候、地区、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由于不同的现场管理水平,更加科学的密度更合适。目前江、浙和上海地区的双季稻的密度,一般都在4万穴左右,株行距为4寸*4寸、4寸*3寸。其中早稻每穴苗数5~7株,基本苗在30万左右;后季稻每穴苗数6~8株,基本苗在40万左右。
今天内容就这么多了,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