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武,没有人不举大拇指称赞的,因为苏武有节。苏武视节比天大,比命重。
苏武被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意外卷入由苏武副手策划的匈奴争斗。知道情况后苏武选择的方式是自杀,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苏武想用自杀的方式来挽回汉朝的荣耀,避免受辱,但是被手下拦住。
没有死成的苏武被带到单于帐下,接手此案的人是卫律。
卫律是胡人,他在汉朝受到重用。接着作为使臣被派往匈奴,返回半路听到自己的好朋友,西汉的音乐家李延年等被诛杀。他怕受到诛杀就干脆投降匈奴。
因为他很有才干,很快成为匈奴的重要谋士,被汉朝视为心腹大患。
作为一个使臣,却要接受异国的审讯,这本身就给汉朝带来羞辱。苏武见到卫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拔刀自杀,这一次是突然发难,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苏武自杀成功,气绝。因为抢救及时,气绝半天之后又被救回来了。
苏武的举动展示一个使臣应有的节气,捍卫汉朝的尊严,也让匈奴方面折服。
所以匈奴方面希望苏武能够归降他们。伤愈的苏武面临一场又一场的考验。
先来一场威诱,卫律当着苏武的面要斩杀这一次参加刺杀相关人员。当卫律的剑直接指向张胜的时候,这个策划整个活动的主谋马上选择投降。当卫律的剑指向苏武的时候,苏武一动不动,反而把卫律大骂了一顿。
同时又将汉朝的国威宣扬了一次,苏武用了很多例子告诉卫律得罪汉朝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苏武传》
苏武自杀以及这种大义表现,让匈奴方面更加生出惜才之心。威诱不成,那就用苦难折磨其心志。
先把他放到地窖中饿,饿了一段时间,结果苏武没有死。
苏武怎么活下来呢?
当时天下大雪,所以苏武就吃旃毛,也就是一种毛织品。那时的皮毛肯定是真动物皮,如果换成现代仿的,那苏武估计真饿死了。
渴了喝雪。
活下来的苏武折服匈奴,但匈奴人不放弃,继续折磨苏武,并且扔下这么一句话:如果公羊能生下羊羔子,你就可以回国了。
苏武为什么不再选择自杀来捍卫尊严,而是选择生存下去,这中间经历什么样的思想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苏武为什么能够撑下来,这个答案史书清楚记载着。
这个要从他与李陵的二次交谈聊起。
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带5000兵马深入匈奴之地,被单于以8万兵马围困,李陵边战边退,军队断粮,又没有援军,最后弹尽粮绝不得已投降匈奴。
汉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十分气愤,满朝文武百官都在痛骂李陵变节。但是司马迁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觉得李陵不是真的投降匈奴,而是暂时诈降,想选择机会重新回到中原。
苏武不选择自杀,是不是也有这一种想法在呢?
汉武帝是力主对匈奴死战的,出现李陵这种行为,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对汉朝的影响肯定很坏的。司马迁的直言明显不符合当时的舆论形式,或许汉武帝内心觉得司马迁说的有道理,但对于司马迁这种异调肯定要作出处理,太史公因此受到宫刑。
后来一则消息,将诈降的李陵变成了真降,他回不去了。
有消息传来说李陵在为匈奴训练军队对付汉朝,汉武帝就下令夷陵三族。因为有司马迁的前车,满朝无人再为李陵说话。不明真相的人们自然对李陵恨之入骨,这让知常容想起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情景。训练匈奴部队的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人。李陵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派人杀掉了李绪,但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李将军列传》
对于这样的结局,李陵很痛苦,他在第一次被单于派去劝降苏武的时候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苏武传》
事实上苏武也没有将李陵看作是一个投降者对待。后世也并没有将李陵当作变节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李陵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新唐书·列传·卷十八》
当时李靖以三千骑兵夜袭定襄城,击败东突厥,李世民极度兴奋之时说出这样的话。他说李陵的功劳可以留在史书,那么李靖的功劳古未有辈。
杜甫也曾经在《解闷十二首》说过:李陵苏武是吾师。将李陵与苏武并列。
在与苏武结束第一次交流之后,李陵长叹了一句。
“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
苏武你是义士,因为你守节了,我和卫律的罪已经不可能得到洗刷,犯的罪太大了,因为失节了。李陵的痛苦不语自表。
经过十几年的苦难,苏武终于可以回去了。
李陵又来了,这一次李陵是来祝贺的,在祝福苏武回去可以名留青史。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苏武传》
接着李陵又留下了泪水。
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苏武传》
苏武你了解我的心,我现在已经不再属于汉朝了,这一别就是长绝了。
汉昭帝在位时,掌权的霍光、上官桀与李陵关系很好,他们都知道李陵不是真心投降匈奴,所以希望让李陵回去,但李陵说了一句: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就一直呆在匈奴直到病死,结束痛苦的一生。有人说李陵为什么当时选择投降匈奴呢?
李广,李陵这个家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爱护士卒,李陵带着五千将士,可以选择战死。没有武器白白送死,李陵觉得没有意义。他觉得投降保全将士的性命,所以他选择接受“变节”这个屈辱。这一点与三国的于禁一样,为了三万将士,于禁在水淹七军之后选择投降关羽。
李陵投降匈奴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打算当曹沫,曹沫是鲁国大将与齐国三战皆败,最后齐鲁会时,他不顾性命抓住齐桓公,逼齐桓公还给鲁国因为他战败失去的土地,最后齐桓公答应了。
李陵投降之后,也想用这种方式,否则他也不会听到李绪在帮匈奴训练部队,他不惜自己的性命也要干掉李绪,杀死李绪之后,大阏氏就想要杀掉李陵,幸好单于觉得李陵是人才,保护之下才没死。
历史并没有给李陵机会,还没有等李陵找到机会,汉武帝就直接夷了他三族。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
我为汉武帝奋力击杀匈奴,最后弹尽粮绝,名声也坏了,母亲也死,我想报恩也找不到路了。
苏武与李陵不同,苏武只面对一种选择,那就是忠于汉朝,还是选择保全性命。李陵面临三种选择,忠于汉朝,保全性命,保全士兵的性命。
苏武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呢?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苏武传》
子为父死,无怨,这就是苏武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李陵选择保全士兵的性命。
不管怎么辩解,李陵背叛汉朝投降匈奴是事实,哪怕有十万个理由,不可能被原谅的,因为大是大非不需要选择。
于禁当年投降时,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曹操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于禁你为什么不去死,而是选择投降,言下之意,你应该将自己的死节置于三万人的性命之上,忠于魏国是最高标准。
汉武帝的想法估计也八九不离十。
如果汉武帝当时没有夷李陵三族,给李陵时间,李陵在合适机会反出匈奴是肯定事件,那历史上的记载就又会是另一种说法了。历史并没有给李陵机会,当时的舆论也没有给李陵机会。
苏武和李陵,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他的爷爷李广曾经兵败被抓,但是李广装死抓住机会杀掉匈奴骑兵,逃了回来。
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史记.李将军列传》
假设李广当时被抓,逃不回来,留在匈奴,李广又将面临另一种困境。
苏武当年如果自杀成功,或者被绝食之时就饿死了,那苏武在历史上的记载或许又是另一种写法。
苏武的节,李陵的泪,终究都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发生。
时也!命也!苏武与李陵都已作古千年,他们的事迹只供后人议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MulgG4BMH2_cNUgdr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