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说收藏:三件藏品与背后的收藏故事

2019-11-11     文藏

这是南宋时代的剔红牡丹长方盘,长34厘米。明人黄大成《髹饰录》记载在唐代即有剔刻的技法,“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但实物未之见。黄氏又称“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又有无锦者”。而从今天的遗存看,宋代的漆品,多素工无锦者。

南宋剔红牡丹长方盘

此长方牡丹剔红盘,充分体现了宋代剔红漆器繁复、精湛、高超的工艺。从断纹处细加考察,堆积厚实,髹漆不下百遍,古时,仅髹漆这一道工序,必须待一层阴干后,方可加层,可知制作一件剔红器的繁难。此盘面剔刻牡丹花三朵,枝叶参插巧处,据实写意中极饶工细的匠心,与宋人花卉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内外壁则剔刻萱草纹装饰之。剔刻用刀果断、犀利,遗存了唐代“刀法快利、锋棱毕露”充满张力的美感和特色。

南宋剔红牡丹长方盘

南宋剔红器极少见。故十年前,儿子无极在中科院考古所读研究生时,一次,将此物带去教室,请故宫博物院漆器专家夏更起掌眼,老先生一看,激动地敲了几下桌子,惊讶地问:“这东西,你哪里来的?”

这是儿子无极读中学时买的清微雕大师于硕的象牙砚屏,于氏的作品真的不多,赝品甚多。我自小就培养他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五六岁时就常带着他在节假日逛古玩市场,他见到喜欢的,我就问他,想买吗?他说,买不起。我说你有多少压岁钱?他说,差多了。我说,其他的我贴你你要吗?他说,当然好。慢慢地他兴趣浓了,就自己逛古玩城,看到吃不准的古玩,自己也会找书看,往往也会赶去博物馆寻真品比勘,暇时也会与我向一些专家请教和探讨,去日本留学七年眼界渐开,年长月久,成了我的另一只“眼睛”。

清于硕雕象牙砚屏

记得这件于硕的砚屏,也是他在全国文物展会上见到的。十五岁的他回来对我说,东西真,就是蛮贵的,要四千元。第二天,他陪我赴会,东西还在。我给他付了钱,对他说:儿子啊,垃圾的便宜货少买点,买十件不如买一件,一件将来可抵一百件。只有具备真正艺术价值的东西才值得收藏。至今,这依旧是经验之谈。

母亲生我时,已是家道中落的寒门子弟,家中用茶多茶末,简而廉。用茶没想过从陶壶到公道杯,再到小盏,过几道弯。对茶壶雅俗的认识更是零。记得在1974年,宜兴来人,嘱为顾景舟刻方小印,我说不熟悉,不刻。又过了些时,沪上一位熟稔的老友找到我,说请你为老顾(当时除了刘海粟,没听到第二位称大师的)刻方按在壶上的印。过了两天,我将印交付,此友与顾老交情极好,说:叫老顾做把壶送你。我说,我不玩这东西,你的面子,算了。

王熙臣制红泥筋纹壶

又过了几时,送来四元钱,推诿不了,收下。十七年后台湾来人找我书画陶壶,我才知道当初的无知和错失良机。长知识就好,吃懊悔药何用?从画壶写壶到爱壶,从此也收了点名家的壶。此夺目的红泥筋纹壶即一品,王熙臣作。台湾尤多藏壶家,皆称此壶此泥少见,求售,不可。求拍照,可。然其真妙在何处?我则不求甚解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JYyYm4BMH2_cNUg8gv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