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硒砂瓜为什么被禁种了?
宁夏硒砂瓜,俗称“石缝西瓜”,它瓜瓤沙爽,甘甜多汁,被称为西瓜中的珍品,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欢迎。
硒砂瓜主要产地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一带,作为当地最著名的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达41.6万亩,年产量达7亿公斤,年产值可达25亿多元,是当地群众响当当的“绿色银行”。
硒砂瓜不仅甘甜爽口,清热解暑,而且富含钙、锌、钾、硒等十八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优良的保健功能。
硒砂瓜不仅深受市场欢迎,而且又是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但在2021年3月份,宁夏却发出通告,在红寺堡区等地禁止种植硒砂瓜。
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这一问题要从硒砂瓜的种植方式谈起。
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仅200毫米左右,但地表蒸发量则高达2400毫米,这样,便导致大多数农作物很难成活,中卫市更是如此。在年均降水量十分稀少的情况下,农民看着大片的土地也十分苦恼,因为绝大多数东西在这都是种不活的,而种不出东西就意味着“没有饭吃”。
但硒砂瓜却有在沙地生长的独特优势,当地瓜农根据硒砂瓜的这一特点,再结合当地土壤环境,总结出了一种种植西瓜的方法——“旱地压砂”法。
也就是在耕作土壤上,均匀地铺上一层砂石,砂石厚度达10~15亳米,这样不仅能有效阻挡强光照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且能增温保墒、提供特殊有机物,加之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种出的硒砂瓜自然甜爽多汁。
然而,长达二十多年不间断地种植,瓜农富裕了,而土地却贫瘠了。由于长年种植,压砂地肥力急剧下降,土质退化严重,从而导致硒砂瓜近年产量大不如前,而以南瓜砧木为嫁接的硒砂瓜,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老化和土壤沙化的程度。
压砂地的微生物群遭到严重破坏,脲酶活性、碱解氮、有机碳的含量也呈快速下降趋势。
除此之外,由于大家都种植硒砂瓜,使得用来压砂的“砂石”明显短缺。为了能够顺利种瓜,许多人便在各处偷挖砂石,让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当然,虽然硒砂瓜在过去年盈利曾达到了20亿元,却不代表这一收益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在种植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本身西瓜的种类在这些年就是“花样百出”,整个市场趋于饱和。如今这么多人来种西瓜,硒砂瓜的价格也下降了不少,效益堪忧。
由于土地肥力流失,湿度下降,原来的“压砂地”已无法再进行有效种植,当地瓜农便弃旧地,开新地,这样就导致当地土壤荒漠化面积一年比一年大,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势必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绿色环保的目的,当地政府才下决心在沙化严重的地区,禁止种植硒砂瓜了。
为了保证当地农民不因禁种硒砂瓜而收入减少,政府根据专家研究,引导农民在这些干旱、肥力有限的土地上,可以选择种植“药材”。因为许多药材就喜欢在炎热干旱的地方生长,而且它们所需的水也不是特别多。比如肉苁蓉、沙棘、枸杞等等,都很适合在戈壁上种植。
近些年,新疆的沙棘种植就非常成功,不仅将沙棘制成了沙棘汁等产品,还精准找到了“受众人群”,销量相当不错。
这样,不仅可以修复当地生态,还可以为当地农民增收,一举两得。
地理位置
经纬位置:38°N—40°N,107°E—108°E
相对位置:北起石嘴山、南止黄土高原、东连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位于宁夏自治区中部
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流程397公里,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黄两岸地势平坦,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宁夏平原的成因
内力作用:处于断层下陷地带,形成谷地;外力作用:流水的搬运、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在100多万年前,银川平原还是一个由断陷盆地形成的浩瀚大湖,直到黄河形成,沧桑巨变,逐渐出现冲积湖平原。所以按照成因分类,宁夏平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黄河冲积平原,二是贺兰山山前的洪积平原。
宁夏平原在新生代北部地块受挤压沿北北东方向断裂发生拉张,银川盆地强烈断陷,两侧的贺兰山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隆升;南部地块受挤压形成六盘山等一系列弧形山地和断陷盆地。
被称作“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形状狭长,被青铜峡分隔为南北部分。青铜峡以南至中卫沙坡头,长约120千米,宽二、三千米至十来千米不等,叫做卫宁平原。青铜峡已被至石嘴山,长约170千米,宽十余千米至四十千米,是银川平原。
地形特点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1/4是平原,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气候特点
宁夏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东部,处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典型。在我国的气候区划中,固原市南部属中温带半湿润区,原州区以北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引黄灌区属中温带干旱区。宁夏的基本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冰雹、大风、沙尘暴、霜冻、局地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宁夏南寒北暖的气候,此外,宁夏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直射温度相对较高,晚间气流扫射余热温度明显降低,夏日昼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宁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宁夏天气和风情的真切写照。
塞上江南
宁夏位于黄河上游中段,东西窄南北长,地势北低南高,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西侧是雄峻秀丽的贺兰山,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这里盛产水稻、小麦、平方米、甜菜和瓜果,尤以水稻的优质高产久负盛名,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自古以来,贺兰山东麓的平原地区便有“塞上江南”的美名。贺兰山山脉绵延200多公里,气势恢宏,是阻隔戈壁沙漠的天然屏障。黄河流经贺兰山脉的东麓,几千年来滋养着银川平原,哺育了“贺兰山东麓”这片天然的宝地。贺兰山东麓是国家认证的原产地保护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受中国政府官方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在水热系数、温度、湿度等方面,这一地区比法国的波尔多地区更胜一筹。而且,在这里种植葡萄无病虫害,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含酸量适中,产量高,无污染,品质优良的优势,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绿色食品基地。如今,“贺兰山”已经成为了全球葡萄酒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宁夏原成为“塞上江南”的原因
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位于和贺兰山以东,受山地阻挡,冬季风影响小;位于贺兰山的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山脉遏制西部沙漠的东移。
水文特征
河流:宁夏平原流经的最主要河流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其过宁夏平原的年径流量为307亿立方米,占全河的一半之多。黄河为宁夏平原带来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黄河,从秦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引水灌溉工程。
湖泊:这里的湖泊按成因分有两种——构造沉降湖和牛轭湖。相信大家在地理课本中也学到过这两种类型的湖泊,不妨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构造沉降湖:构造沉降,是指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面沉降活动,存在于沉降区的湖泊称为构造沉降湖。
牛轭湖:指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不断冲刷与侵蚀河面,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取直流走,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宁夏平原上的冲积平原顺黄河流向,自西南而东北微有倾斜,其中银川向北至平罗西大滩一带,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分布的是构造沉降湖;平罗县黄渠桥到永宁县城以东,青铜峡市小坝一线,有串珠状的一长列湖群,沿黄河河道线状分布,它们是黄河故道遗迹,称为牛轭湖。(牛轭湖和构造湖都分布在洪积平原上哦)
在贺兰山东麓,大小出口洪积扇相互重叠,连接成宽广的山前洪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中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洼地,有些浅的成了沼泽,深的就汇聚山洪余流成为了湖泊,如西河桥至平罗县暖泉,宁化桥至青铜峡、吴忠市马家湖、灵武县城、灵武县横城一线的大小湖泊即此类扇缘湖。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除此之外,宁夏平原上还存在一些地震导致地面下陷形成的震陷湖。
农业
作为一个典型的绿洲,宁夏平原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已有一千多年了。地处干旱区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仅仅200毫米,蒸发量却将近2000毫米,这样的水分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的成长。但是,正是黄河的灌溉,使得这里成为灌溉农业区,让这里成了民谣口中的“金川银川米粮川”。
卫宁平原比较狭窄,坡度较大,不仅有利于灌溉,排水也比较方便。地面径流及地下水均可顺利排入黄河,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银川平原,地形开阔,尤以黄河以西的地区,平原面积较广,引水虽便,排水欠佳。过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建国后加强了排水措施,盐碱滩被改造成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垦为农田。现在平原上还有不少湖泊,这些湖泊已成为今日发展淡水养鱼的重要场所。
宁夏平原的小麦、水稻产量高且稳定,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比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照的充足,加之气温日较差大,土壤条件也比较好,粮食质量优,这里成为中国五大平原灌区之一,也是国家13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开发历史
宁夏平原是我国黄河上游的古老灌区,两千多年来,人们利用这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将这里变为了地球上半荒漠地带的一块灌溉绿洲。
新中国成立以前灌区的整个开发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前汉第一次改造,开始建立引黄灌区农业生态系;盛唐第二次改造,将灌区由平原上游扩展到地势低洼的银川平原中央地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盛世第三次改造,建立比较完整的灌溉渠系,灌区扩大到下游的银北(平罗、石嘴山)地区。而魏晋南北朝、五代等期间,虽也有时间较短的灌溉农业恢复阶段(如北魏太武帝时期、后唐明宗时期),但总的说来,那些时期无疑以草原牧业为主,多数时段水利废弛,灌溉农业倒退。
而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7O年代,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又新开了一些支渠,如1951年开挖的秦渠的支干渠——第一农场渠,1954年开的唐徕渠支干渠——第二农场渠等等。至此,宁夏平原引黄灌溉阡陌纵横的渠道网络基本形成,灌溉面积当在450万亩以上。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城区西部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东起二道沙沟南护林房,西至头道墩,北接腾格里沙漠,南临黄河,长约38公里,宽约5公里,海拔在1300~1500米,总面积4599.3公顷,占中卫市城区土地总面积的3%。是全国二十个治沙重点区之一。
沙坡头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有黄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车,有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可以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咫尺之间可以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
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而是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
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流沙活动,植被种植后很难成活,且成活后维护管理成本极高。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是因地制宜综合整治沙漠的重要一环。
宁夏沙湖生态旅游区
宁夏沙湖旅游区距银川市西北56公里平罗县境内的西大滩。沙湖南面是一片面积3万亩的沙漠,它和这万亩湖水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伴侣,相互偎依,相映成趣,湖水碧波荡漾,沙海金浪起伏。
沙湖拥有万亩水域、五千亩沙丘、两千亩芦苇、千亩荷池,盛产鱼类 、鸟类,这里栖居着白鹤、黒鹤、天鹅等十数种珍鸟奇禽。你可在观鸟塔上遥看群鸟嬉戏的场景,在水边苇杆间、芦丛底部更有鸟巢无数,每年春季,五颜六色鸟蛋散布其间,堪称奇观。
除了品种繁多的鸟类外,沙湖还盛产各种鱼,在湖南岸的水族馆里,可以看到几十种珍稀鱼类,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包括北方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大鲵)和体围1米多的大鳖。
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