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超散文丨一辈子伺候人的外公

2023-08-16     真言贞语

原标题:牛永超散文丨一辈子伺候人的外公

一辈子伺候人的外公

文/牛永超

外公离开我们快二十年了。前几天,和母亲偶然提起外公,引来她诸多回忆。末了,她不无感叹地说:“你姥爷才是一辈子净伺候人了!”

母亲所说的“伺候人”,是缘于外公有几样农村人特有的手艺。常言道:能者多劳。外公为人厚道,又有手艺,因而他经常被别人叫去帮忙。

头一样就是做饭。外婆年轻时身体不好,孩子又小,因而外公在家里常常掌勺。锻炼的次数多了,他的厨艺也得到了提高。

听母亲说,大集体那会儿,每人每天的口粮都是定量的。母亲姐弟几个小,不算劳动力,家里分到的食物也有限。几乎人人都吃不饱,整天想着弄吃的。

吃大锅饭时,外公曾在公社和幼儿园的集体食堂里当厨师。因而,母亲总是在放学后去食堂找外公。村里管食堂的妇女主任和母亲是本家。外公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就让母亲蹲在灶台中间的旮旯里,端半碗玉米糁汤悄悄喝掉。临走时,他还不忘叮嘱母亲“出去了别吭声”。

有的村干部在外面打了野味想开小灶,怕被村民们看到,不敢在食堂里吃,就让外公在村子的寨墙外偷偷地做。那时,外婆家紧挨着寨墙。集体食堂的晚饭结束后,外公就从家里端着锅拿着炊具翻墙出去,村干部都在那儿等着。炖一大锅野兔肉或者野鸡肉,大家吃了后总是会留下少量的肉汤和骨头。外公把锅端回家后,外婆在里面加些水和干菜,再炖上一锅菜汤,几个孩子就能美美地吃一顿。

集体食堂解散后,外公又给各家帮忙做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办红白事儿,都是在自家院里垒上几口大锅台,请几个厨师来做饭。那时候找人做饭不给工钱,厨师的劳动报酬是两碗回锅肉。像这样的帮忙,一般要忙活两天,但外公从没有推辞过,一直持续到他六十多岁。

小时候过年去外婆家,外公总要做几道他的拿手菜。尽管当时生活不富裕,饭菜仍旧是摆了满满一桌子。我最喜欢吃外公做的丸子汤。他做的丸子是不用放在油锅里炸的,里面还兑有花生仁、黄豆和蔬菜。

外公的第二样手艺是苫房。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多数家庭居住的都是土坯草房。房顶是把稻草或麦秸铺在上面,再用活好的黏土糊在上面做成的。苫房不光要把草铺得均匀,还要层层叠加,压得扎实整齐,以防漏雨。因而,苫房绝对是一项技术活。

草房子时间久了,还需要翻修。随着风吹雨淋和小鸟在上面衔草,房顶就会变得凹凸不平,开始漏雨。翻修草房比第一遍苫房还麻烦,苫匠要在上面仔细检查,拆掉那些已经发霉或糟腐的稻草,顺着原来的经纬重新铺。这样的活,外公一做就是好几天。

农村苫房,请匠人称为撺忙。主家负责匠人的一日三餐,买上几包烟了事。我们那儿的房子都盖成瓦房和楼房后,外公也不再苫房了。

外公会苫房,因而他也会编蓑衣。母亲说他们小时候,家里仅有一把油纸伞,那时雨下得勤,外公就用麦秸编成蓑衣给孩子们防雨穿。然而,蓑衣的穿脱都不方便,也不好看,因而姨母们都不喜欢蓑衣,只是偶尔穿上应个急。

外公手巧,会编席、编筐、编篮、编荆圈(放在架子车的两端以增加车内的承载量),等等。他使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像高粱秆、芦苇、荆条、杨条、柳条,都能派上用场。

村外有大片的荆条林,每年外公都会割下许多,刷光上面的叶子后,坐在院子里趁着月光编。他编的篮子有大有小,适合不同年龄和身高的人使用。我家用的篮子几乎都出自外公之手。我上小学时,外公曾用杨条给我编了一个草篮。

当年,编织品是农家必备的工具,但很多人不会编。因而,外公也常帮助别人编东西。有时,有的人家急着用,就送些材料过来,把外公已经编好的直接拿走了事。一年四季,连外公自己也说不清究竟编了多少。除了自家用的,其余都送了人。

此外,外公还会做一些简单的木工活,比如做板凳、修补架子车棚等。记得我刚上初中时,学校里只有课桌,凳子由学生自带。当时我家里只有一个方凳,小叔比我高一个年级,我们俩都要往学校带,母亲就让外公给我做了一个新凳子。前两年老家搬迁,那个凳子的一条腿被砸断了,它在我家才算彻底退役。

我小的时候,因为和妹妹年龄挨得近,母亲照顾不过来,就把我送到外婆家。自然,我成了外公的小尾巴。因为我是长外孙女,他也格外疼我。我那时经常跟着他去菜地。他种的菜长势好,吃不完,总送人。后来,上学住校以后,我去外婆家的次数少了,和外公一年难得见几回面。

外公经常帮助人,老了却不愿给人添麻烦。离我结婚的日子大约二十天,一向身体硬朗的外公突然倒下了,听说是脑血栓引起的疾病。几个子女轮流守护在病床前,个个束手无策。十来天的时间,他几乎滴米不进,很快就驾鹤西去了。

当时老家没有装电话,舅舅和姨母他们考虑到我要办喜事,就不让告诉我。直到我结婚前一天,因为母亲和舅舅没来(他们给外公戴着重孝,担心对我不吉利),我才从父亲口中得知外公去世的消息。

外公的葬礼我没有参加,这是我至今想起都感到遗憾的事情。几个外孙(女)中,数我小时候跟他接触最多,也是他最疼爱的一个,我却连最后一面都没有和他相见。我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坟墓所在的具体位置。

外公一生勤劳善良,为人大方,也赢得了好人缘。母亲说,外公去世的时候,村里有好多人主动来帮忙。自然,他的为人处世的做法也影响了我母亲。

我成家后,母亲多次交代:“待人要大方。家里来了客,饭菜一定要多备,别不够吃,叫人笑话!”为此,她还引用外公常说的一句话:“自己吃了填坑,人家吃了传名。”我跟母亲说:“俺姥爷热心助人,到了那一世,他也一定会有好人缘。”

一辈子伺候人的外公,您在天堂还好吗?

(写于2017年8月4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郑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执教20余年,主攻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寻温暖,在码字中修身养性,让心在文字的开合中变得清澈、透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6e9cd7b78a608c0012cfe5b85335d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