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能止咳化痰、消肿散结,还能抗肿瘤、降血脂

2023-06-07   医者荣耀

原标题: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能止咳化痰、消肿散结,还能抗肿瘤、降血脂

古往今来,农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具有“毒性”的杂草,殊不知,它也是一味功效奇特的中药,而且它的使用频率还超级高。这种既有“一定毒性”,又有“奇特疗效”的中药,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古今名医都爱用的半夏。说到半夏,可能在农村里很多老年人都知道,而且它还有一个小名,名唤“三步跳”。但是不要觉得它有一定“毒性”,就感到害怕,要知道,“带刺的玫瑰”往往更令人喜爱。

对于半夏这味中药,其实药用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那么,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半夏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主要有八大点,第一个是“主伤寒寒热”,第二个是可治“心下坚”,第三个是可治“喉咽肿痛”,第四个是可治“头眩”,第五个是可治“胸胀、欬逆”,第六个是可治“肠鸣”,第七个是具有“下气”的作用,第八个是具有“止汗”的作用。也就是说,半夏这味中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十分强大的临床应用基础。

对于半夏的临床运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存在了,之后的《伤寒杂病论》更是将半夏的临床运用发挥到一个出凡入胜的高度。纵观《伤寒》与《金匮》,使用半夏的方剂多达四十多首。那么,医圣张仲景所用半夏的临床应用范围,究竟是否能够佐证《神农本草经》关于半夏的药用功效的记载呢?

有学者做过研究,通过对通过对张仲景使用半夏方剂的分析,发现张仲景在治疗伤寒、寒热、痞满、肠鸣以及邪郁少阳、水饮不能外出而上蒸出汗等病症的时候,常使用半夏宣散寒邪则伤寒得以宣通,宣散少阳之邪而止头汗,调畅气机而痞满消、肠鸣止;张仲景在治疗呕吐、胸胀、咳逆时,用半夏降逆止呕,降肺胃的逆气;张仲景在治疗头眩和咽喉不适等病症的时候,用半夏燥湿化痰、涤痰开结,这样咽喉得利,风痰上扰之头眩症则消;由此可见,张仲景在半夏的运用上与《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是一致的[1]。

由于医圣张仲景所用的半夏都是使用的生半夏,因此也有后世医家畏惧生半夏,于是逐渐开始采用了炮制方法。现代临床中,常用的半夏饮片主要分为生半夏,制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而它们的作用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生半夏主要用于疮痈肿毒,局部麻醉,急慢惊风,寒痰咳嗽,甲状腺肿瘤等疾病;制半夏主要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口眼歪斜,气郁痰结等疾病;姜半夏主要用于痰饮呕吐,胸膈痞满,痫证,喉痹、瘰疬等疾病;法半夏主要用于胃脘满闷,风痰壅盛,卒中等疾病;清半夏主要用于蚰蜒黄,癖黄,妊娠恶阻,痰饮等疾病[2]。

其实对于半夏毒性的问题,依然需要辩证地看。半夏有毒得到了历代医药学家的认可,除了首部药典未收载半夏有毒之外,其他所有版本均认为其有毒[3]。但是,生半夏毒性以黏膜刺激为主,可以通过煎煮或配伍加以消除;而且半夏的生殖毒性缺少相关数据支撑,不过从安全角度来看,孕妇应当慎用;生半夏用于汤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和丰富的现代实践经验,不仅可以进行推广和提倡,还建议将生半夏内服写入药典,为生半夏的合理应用提供支持[4]。也就是说,半夏这味中药究竟有没有毒性,并不影响它的临床价值,关键在于科学用药。

那么,半夏究竟有没有毒性呢?当代著名的本草学者王德群先生指出,半夏块茎中含有大量的防御病原微生物和地下昆虫伤害的针晶,一旦摄入人、畜口腔,刺激强烈,所谓的毒乃刺激口腔黏膜之物,此为物理刺激,认为毒性之物,那是千古之误[5]。有学者对医圣张仲景所用半夏做过研究,结果表明,张仲景不仅是生用半夏,而且剂量还较大,除了小剂量入鳖甲煎丸、半夏散,四两入赤丸方外,其余含半夏的方剂都是汤剂煎煮,半夏久煎都是为了减其毒性,并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发挥,而且浓缩药汁避免饮入体内大量的水而影响药效;如果在煎煮过程中,加入生姜及蜂蜜等中药,还可以制半夏之毒性、缓半夏之燥性[6]。

对于半夏究竟有没有毒性,这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因为也有关于误食半夏而出现中毒的临床报道。而且,对于生半夏可能出现的毒性,也有医者指出,生半夏对皮肤及粘膜有强烈的腐蚀性,生食可使口腔和舌咽产生麻木、肿痛,张口困难,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等,严重可使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最后麻痹而死亡[7]。因此,半夏在临床中可以广泛应用,但是误食是有可能导致中毒的。

对于半夏这味中药来说,不仅要从古代医典里寻求奥秘,也要从现代药理寻求密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吐、镇静、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炎、降血脂、解毒、抗真菌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8]。不仅如此,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半夏具有镇咳、祛痰,抑制胃液分泌,抗实验性胃溃疡,抗腹泻,降逆止呕,散结消肿,抗生育,抗早孕,镇痛,抑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现代可用于治疗妊娠恶阻,甲状腺肿瘤,宫颈糜烂,急性乳腺炎,小儿腹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伤出血,癫痫,产后尿潴留等[9]。不得不说, 半夏这味中药,无论是否具有毒性,它都有它的正向作用。

中医自古就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因此,半夏的用量以及量效关系也十分重要。药典和中药学对于半夏的使用,都是炮制品3~9g。但也有医者通过整理历代医家运用半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经方以及历代经典方剂中的半夏用量为0.19~268g,而现代医家的半夏用量范围为6~60g[10]。通过古今临床的对比来看,不难发现,即便普遍认为半夏有毒,但依然不影响它在临床中的使用,而且古代临床中,应用剂量的上限超过现代使用上限的好几倍。

半夏在现代临床中,如果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可配伍茯苓、泽泻、陈皮、黄连、瓜蒌、黄芩、生大黄、柴胡等中药,常用量为6~30g;如果用于治疗呕吐、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痞满、肝胆消化系统疾病时,可以配伍生姜、干姜、附子、旋覆花、代赭石、黄连、陈皮、柴胡、芍药、薏苡仁、藿香、佩兰、苍术、白术、麦冬、党参、竹茹等中药,常用量为6~30g;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症、产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等疾病时,可配伍竹茹、陈皮、枳壳等中药,常用量为6~60g;用于治疗高血压、眩晕等疾病时,可配伍黄芩、生大黄、柴胡、竹茹、陈皮、枳壳、天麻、白术等中药,常用量为6~60g;用于治疗肺系疑难杂症、肿瘤、甲状腺囊肿、颈前血管瘤、甲状腺瘤、颈淋巴结肿等疾病时,可配伍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仙鹤草、白茅根、槟榔、甘草、龙葵等中药,常用量为9~45g;用于治疗冠心病、胸痹等疾病时,可配伍竹茹、橘红、茯苓、丹参、瓜蒌、薤白、石菖蒲、紫苏梗等中药,常用量为6~15g;用于治疗不孕、痛经等疾病时,可配伍肉桂、菟丝子、淫羊藿、柴胡、炒白芍、当归等中药,常用量为12g[10]。

由此可见,中药半夏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所谓的生殖毒性,它又能用于治疗不孕;它既能刺激咽喉黏膜,它又能治疗咽喉疾病;它既可能让人呼吸道痉挛麻痹,但它又能治疗肺系疑难杂症。对于半夏的临床运用,无论是生半夏还是制半夏,都建议先煎,生半夏可以先煎1小时,制半夏先煎半小时,这样更能保障用药安全。另外,配伍禁忌中,不宜与川乌、草乌同方配伍。另外,孕期女性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半夏

参考文献

[1]马哲龙,吴晋兰.从《神农本草经》看仲景方中半夏用药规律[J].中医药通报,2017,16(1):7-9.

[2]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王洁,王梅.中药半夏毒性的本草学考证[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2):104-106.

[4]杨俊杰,李金平,卞华.生半夏毒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探讨[J].医学争鸣,2021,12(3):33-36.

[5]王德群.神农本草经图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6]蔡秋杰,曹洪欣.张仲景运用半夏浅析[J].中医药信息,2009,26(2):33-35.

[7]贾俊斌,田海生.误食生半夏中毒11例报道[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9,(3):44.

[8]武峰,秦志丰,李勇进,等.半夏化学成分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270-272.

[9]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0]王天铬,赵林华,邸莎,等.半夏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吉林中医药,2019,39(11):1448-1451.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