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超散文丨公爹教我学蒸馍

2023-07-04     真言贞语

原标题:牛永超散文丨公爹教我学蒸馍

公爹教我学蒸馍

文/牛永超

我虽说算不上是“百无一用的书生”,但因为整天和书本打交道,对于厨房里的烹饪炊活,几乎是“蠢妇”一个,更别说有什么拿手菜了。好在老李吃饭不挑剔,一碗面条就能打发掉。

然而,我有一样值得在办公室里的同事跟前炫耀的手艺——蒸馍。这得益于我的公爹,是他教会我的。

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时,学校要求家长必须接送孩子上下学。我上班的地方离家远,老李单位事儿多,只好请公爹来帮忙。他刚来一个星期,就对我说外面卖的蒸馍吃不惯,想吃手工蒸馍。我说:“我家这一片儿除了烧饼和烙馍,根本就没见有卖手工馍的。想吃的话,除非自己蒸馍。但是我不会蒸。”

“我教你!你到超市买一包发酵粉来。蒸馍很好学!”听了他的话,我感到诧异。在我的印象中,回老家时很少见公爹下厨房,更别说看到他蒸馍了。但看着他胸有成竹的样子,我决定一试。

蒸馍的第一步是发面,就是在和面时兑上发酵粉,放置几个小时,等面发酵。和面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难事儿。老李爱吃饺子和手擀面,每次他和面时,看到他手上粘着黏糊糊的面团,而他用过的面盆四周粘的都是面,洗起来很麻烦,我就从不沾手。因为当时是秋天,考虑到发面需要的时间长,就在前一天晚上把面发上。

在公爹的指导下,我按照我家两层蒸锅能够存放馒头的量舀了面粉,用手心丈量着取了大概2-3克的发酵粉,掺在面粉里。公爹说:“蒸馍和面要用温水,不能直接倒在发酵粉上,那样容易把发酵粉烧死,面就不开了。蒸馍用的面不能和得太硬,太硬了面发不大,蒸出来的馍不虚;面和得太软了也不行,蒸出来的馍都塌着,没有形。”

我尝试着一点一点往面粉里加水,学着老李和面的样子揉面。经过反复挤压、揉搓,面基本和好了。公爹看到我的手上还沾有面,就对我说:“和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你用手再蘸点儿水,把盆子周边湿一下,把手上的面都揉进面团里,再用面团在盆子里滚上一圈,就都光了。”

第二天早上,面发了满满一盆。我用手轻轻一按,就是一个大坑。看来,面发得很成功。

接下来,该盘面了。为了增加面的膨胀度,盘面时需要加一些碱水。我用小碗沏了半碗碱水,一下子就倒了进去,结果面变得太软了,很粘手。没办法,只好多掺些干面粉。我揉了很长时间都揉不出型,公爹看我吃力的样子,就亲自下手揉面。他边揉面边对我说:“盘面时一定要揉匀。你掺了碱水,如果揉不匀,蒸出来的馍会出现黄块儿。”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时候蒸馍,馍上面就有黄块儿,当时只觉得挺好吃,却不知是因为面没有揉匀的缘故。

面盘好后,该团馍上屉了。公爹说:“把面团拉成长条形,用刀切成块,稍微用手整理一下,出来就是方形蒸馍了。这是最简单的做法。如果想吃圆馍,就把面块儿在手心里多团一会儿,就变成圆的了。”我学着他的做法,试着团馍,做出来的馍有圆有方。水烧开后,我把生馍团放进屉子里。公爹又提醒我注意时间,他说:“你这儿的气灶火力大,蒸上二十五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是蒸包子,十五分钟就成了。蒸时间长了,不光浪费,还有可能把锅里的水蒸干。”

蒸馍出锅了,虽然个头有大有小,样子有方有圆,但是一个个很白、很虚。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成就感倍增,连忙拍了几张照片,发在自己的QQ空间里。公爹掰开一个尝了尝,连连夸赞“不错,比外面卖的好吃”。最后,他总结道:“下次蒸的时候,掌握好碱水的量,别掺那么多干面粉,蒸出来的馍会更虚。”

后来,我在蒸馍的实践中反复摸索,查找失败的原因,在花样上也不断改进。除了馒头,我还学着蒸包子、肉卷、豆包等,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三角形的。孩子也爱上了手工馍。

一次我妈来我家,吃着我蒸的包子,还以为是从外面买的。当听说我是跟我公爹学会蒸馍的,她不禁感叹:“你公公比你爸强。你爸蒸大米,淘了米以后都不知道米里面要存水,结果蒸了半天,米都没蒸开。”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从蒸馍中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只有亲自实践了,才能真正摸清其中的门道。我家附近爱民街口,有两家卖蒸馍的,经常是一家的蒸馍卖光了,另一家才开张。蒸馍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但想把它做好,仍然需要反复实践。正所谓熟能生巧。

不过,我一直很纳闷:平常几乎不下厨的公爹,是怎么学会蒸馍的呢?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郑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执教20余年,主攻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寻温暖,在码字中修身养性,让心在文字的开合中变得清澈、透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05894a0d384514acea6eb8fb7af4d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