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源》。这是这位年轻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张专辑形式的音乐答卷。
在当下,偶像的身份很复杂。一方面他们享受着流量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对于粉丝之外的路人而言,对他们的作品忽视+嗤之以鼻仿佛才是正确的。这无形中成了一种恶性因果循环,阻碍了两方的交流。
这也是希望来认真聊一聊这张专辑的目的。
上半年对王源的印象转折主要发生在《地久天长》里那个素颜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个不怕输的初生牛犊。这无形中让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设定。
仔细想想,在团体中,王源也是离“歌手”身份最近的一个。一直在陆陆续续地出歌,常有创作问世,只是很少被大众层面正视。
简单梳理,王源至今的音乐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为分野。
第一阶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把2017年发行的《十七》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不是王源发行的第一首创作,但《十七》里呈现出的“害怕”、“孤独”情绪与之前的翻唱、粉丝向歌曲不同,是一种悲伤基调的十七岁少年烦恼。
这个阶段王源的歌曲主要就分为三类,一类是他自己创作的青春忧伤抒情曲,一类是郑楠、火星电台、赵英俊等人与他合作的华语流行,再有一类是海外团队做的一些欧美系流行歌。
这三种曲风里,在审美形态上最为洋气、听起来制作最为精良的自然是第三类。但王源还比较稚嫩的嗓音在驾驭这一类跨度大、张力强、律动多的歌曲中,还是与编曲显得有一定的磨合空间。但与不同制作人的切磋本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提升。
第二阶段:《我是唱作人》
《我是唱作人》时期,王源交出了五首原创作品,而且每一首的风格都不一样,从抒情玩到说唱,从摇滚玩到民谣。这个节目是王源第一次在相对大众的平台上展现他的创作能力,可以听出来王源的音乐审美相对比较坚守华语流行那种追求旋律、歌词、走心、情感的路线。其中最有反差的作品是《吆不到台》,打破原本乖乖牌的形象,充满少年心气。《随想》里不流俗的抒情特质是其中我个人相对比较喜欢的一首。
这一阶段的歌曲听下来,会发现王源现阶段的嗓音最适合的还是相对比较细腻、轻盈、简单的抒情曲。《吆不到台》这样的作品偶尔现场为之会有强烈的冲击力,但离唱片标准似乎还差一些些。《随想》如果出个录音版或许就已经是一首不错的抒情歌了。
第三阶段:《源》
赛后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就迎来了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源》。它以王源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指水源、根源。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已经积累了广阔的曲风尝试。但在专辑《源》中,主基调还是收向了比较经典的华语音乐抒情系审美中。6首歌中,3首是抒情芭乐,另外3首则分布给了R&B、流行摇滚、抒情摇滚。
专辑大多数曲目都由郑楠担任制作。他与王源合作的时间比较久,相对比较了解王源的声音特质和适应曲风,专辑最后呈现出来的样貌还是比较符合王源现阶段的气质的。
尽管一般来说会更希望歌手去演绎相对比较丰富、多元的音乐风格,但王源现阶段的演唱还是比较适合比较轻盈恬淡的芭乐抒情曲。他的唱功虽然比起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典型的小嗓歌手,支撑不深,鼻音和白声的成分都比较多,听感略显稚嫩青涩(其实也就是很多人萌的薄荷音?)。这样的声音在演唱弱声和相对比较平衡的音色时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专辑在抒情曲上最大的亮点无疑是HUSH创作的《易碎的吻》。HUSH的创作一如歌名,抓到了王源声音里那种“易碎”的特质,用漂亮流畅的旋律和编曲里原声吉他搭配星点闪烁般音效的点缀搭出了一种温柔良夜的气氛,在“而你旋即消失在那之上”和轻声吟唱中唯美地消逝。
《夜间游泳池》也是不错的歌,借游泳池的意象说舞台光芒背后的孤单,郑楠的作曲依然有着细腻优美的线条感,王源在唱这样的歌时已经相对比较驾轻就熟,轻吟浅唱间也有少年感。
另一首抒情《柔》像是一首《随想2.0》,主要传达了王源碎片化的愁绪。
其余的歌曲其实在制作上也很用心,主要负责丰富专辑的整体听感。其中陈君豪担纲制作的《这里》相对比较亮眼,在编曲上能听到律动丰富音色多元的呈现。
《源》作为第一张专辑,作为王源这个阶段在音乐上的总结,称得上诚恳。整体来说听到的还是“王源的歌唱”而不仅仅是“制作人的摆布”,这很重要。哪怕现在做的还不算完美,但确实有属于他个人的倾诉感。
或许专辑放到整个华语乐坛的大环境中还显得比较保守,但比起保守,我更不赞同他去过多地尝试自己现阶段还无法驾驭的、不合适的曲风。保持现阶段的真诚,随着成长去表达更多议题、驾驭更多曲风是一条合适的路径。
他还年轻。在他特有的位置上,保持一颗敏感而真诚的心去书写更多的感受,或许日后我们能看到一种类似少年成长史般的音乐记录。
推荐曲:易碎的吻,夜间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