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蜿蜒百米“半边街”,浩荡千帆东门口

2019-08-19   出外龙舒人

作者:束文杰

水流声音引心悲,难忘的凤凰桥!像替我来呼唤着,思念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曾经风靡宝岛的闽南语歌曲,题目、歌词反复出现的“凤凰桥”一度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喻体甚至是精神寄托。有人悄悄告诉我,合肥曾经也有一座凤凰桥!

至于这座凤凰桥,已经不只是留给几代人的记忆,它的意义甚至影响到合肥曾经的水运交通以及商业贸易。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引出本篇的主角。今天,她的名字叫做“凤凰桥路”

今日,凤凰桥路路牌(摄影 | 束文杰)

南北水运 木滩街兴

众所周知,合肥之得名与水有关,位居于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之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时期,合肥即以“皮革、鲍、木输会”逐渐发展为全国八大“都会”城市之一

今日,南淝河与新凤凰桥(摄影 | 束文杰)

千年之间,合肥的城址也由今四里河与南淝河交汇地一带逐渐迁至原城址东南、南淝河南岸的“高亢台地”。南宋时期,城池新设置东、西水关,将南淝河从西水关引入,并与城内的金斗河、逍遥津和城外的包河、凤凰桥四水连网贯通,再由东水关流入南淝河。城内外船只往来通航,店铺逐渐沿河岸分布,商业兴盛繁荣。

上世纪50年代,南淝河(来源 | 资料图片)

而到了明清时期,西水关遭到堵塞,城内河道水源短缺、水量陡减,仅容小船在城区航道上短途转运货物。

木滩街,今凤凰桥路(来源 |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清末至民国初年,城内航道逐渐淤浅断航,港埠被迫纷纷迁至东门外河岸。正是这一契机,大东门外、东门大桥东南的北岸河滩地区开始热闹了起来。北经瓦埠河连淮河,南通巢湖达长江。这里渐渐发展成为皖中地区最大的木材市场木、竹及其他农副产品的物资集散地,“木滩街”由此得名。

解放初期,木滩街(来源 | 资料图片)

古凤凰桥 难寻踪迹

有人就要问了,木滩街与凤凰桥有什么关系呢?凤凰桥是木滩街东段一条小石桥,最早是明清时期为了纪念元末名臣、“庐阳三贤”之一余阙的余公桥(又名“通和桥”),因附近有一座“八蜡祠”,古人云“八蜡祠,凤凰拜朝”,故得名。凤凰桥下,则是板桥河,当地老人们又称她为“二道河”。板桥河也就是这里,流过凤凰桥后汇入南淝河。过桥后,板桥河旁也有一条街道——坝上街(今滁州路)!这个地名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上世纪50年代,凤凰桥(来源 | 资料图片)

据《合肥市志》记载,凤凰桥古石拱桥于上世纪50年代遭到拆除。另有资料则显示不同的说法,凤凰桥于特殊时期改名为“红光桥”,上世纪70年代“二道河”因南淝河清淤被填塞。据附近的老居民回忆,凤凰桥原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消失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之间。曾经的古桥在哪里呢?老人们说就在今天的市总工会宿舍附近

古凤凰桥旧址,市总工会宿舍附近(摄影 | 束文杰)

今天,在古桥原址不远处,长江东大街跨南淝河大桥,也被命名为“凤凰桥”。古名移新桥,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今日,新凤凰桥(摄影 | 束文杰)

东门商圈“半边街”

其实,关于她的商业贸易,上文也有简略提及。清代道光年间,木滩街竹木专业市场“人声鼎沸”;清末民初,茶叶摊点聚集此地;解放初期,木滩街设有小规模菜市场……木滩街无疑成为曾经东门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人们说,昔日的南淝河岸是一片河滩缓坡(摄影 | 束文杰)

只是,今天的南淝河岸丝毫看不出昔日繁华的痕迹,于是我又把疑问告诉了附近的老人。他们说,码头就在凤凰桥西侧、木滩街旁,临近粮油米行聚集的坝上街。有人曾撰文说,木滩街(东段)是合肥最古老的“半边街”之一。

木滩街码头(来源 | 资料图片)

既然说到商圈,自然离不开相关产业布局和人口聚集。据史料记载,木滩街上曾出现有庐剧丁建才戏班,后迁至坝上街成立人民剧社;凤凰桥轿行,直至1949年1月尚在运营。而在码头附近,常常聚集千名工人,他们依靠在此搬运货物过活,劳动的号子声每日此起彼伏。

凤凰桥路西段,电台巷火锅(摄影 | 束文杰)

木滩街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人回忆五六十年代逐渐稍差一些,尽管她解放后早已改名为凤凰街、凤凰桥路、凤凰桥巷。随着城市改造的逐渐推进,街道旁盖起了一栋栋单位宿舍,未被拆除的区域则办起了旅社、饭店、作坊。至今,在凤凰桥路旁小巷内,还保留有部分棚户区。

组图:单位宿舍楼与棚户区(摄影 | 束文杰)

老人说,后来又赶着坝上街的改造,原来那条街上的商户有一部分迁走了,还有一部分则搬到凤凰桥路的东段。今天在总工会宿舍附近,分布有十几家商户,以编织袋销售为主。

凤凰桥路东段,编织袋商铺(摄影 | 束文杰)

木滩街的秘密还有这些

你以为,木滩街的秘密仅仅只有上文那些?来!先抬起头,看看天花板上的灯!告诉你,合肥最早的用电便是来源于这里。一百年前,1923年,晚清著名的淮军将领叶志超之子叶斗南,在木滩街上开办了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954年,合肥老电厂(来源 | 资料图片)

这座发电厂一直使用至日军占领合肥前期,1938年曾更名为“华中铁道发电厂”。解放后,老电厂一度恢复生产。原址在哪儿?老人说,老电厂从原东市区胜利路街道办事处前的河滩,向北延伸至办事处后面的宿舍楼附近,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才被拆除。

老电厂旧址,原胜利路街道办(摄影 | 束文杰)

除了合肥电力的发源地,木滩街还是解放初期全省的交通中心。在老电厂北侧,今天在建的新交通大楼的位置,是原来的省交通厅机关大厦。以当时的省交通厅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汽车站(明光路)、火车站(胜利路)、飞机场(三里街)等。

在建的新交通大厦(摄影 | 束文杰)

结语

至此,木滩街一文也就画上句号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小街被人们遗忘了许久,想要唤起更多人的回忆和共鸣,似乎有些困难。今天的小街很普通,普通到人们的脚步总是匆匆,不愿停留半刻。也许只有那片仅存瓦房里的人家,还能让人回想起东门的繁荣,感受到老城最后的慢生活……


  • 作者:束文杰
  • 参考:《合肥市志》、《图说合肥城市记忆》、《合肥城图志》、档案观止、瑶海发布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