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堂义
2002年3月,合肥市原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分别调整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这被戏称为合肥的“山河海阳”;有专家指出,这一区划调整奠定了合肥从“环城”走向“环湖”的新时代。
那么,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2年这20多年间,合肥经历了哪些改变呢?
说合肥是“环城”时代,最明显的标志当然就是被誉为“翡翠项链”的环城公园了。环城公园始建于1980年,1990年基本建成。有专家学者指出她是“全国第一,世界唯一”。
总长8.7公里,总面积138.6公顷,以原环城绿带为基础,采用开敞式布局,运用造园艺术,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线带状敞开式公园。这就是环城公园。
合肥环城公园美景
的确,环城公园犹如一串珍珠翡翠镶嵌而成的项链,风格迥异,斑斓缤纷的景点鳞次栉比,速递绵延。
她抱旧城于怀,又与连接新老城区的交通干道形成10处交接口,自然被分割成六大景区,各景区又根据地形变化、人文历史特点,因地造景并将原有的包河公园、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和稻香楼宾馆、庐阳饭店有机地串联起来,与外围景物相辅相成。使公园与城市空间互相连接渗透,似将公园景物搬上街市,引满园春色入城;又似繁华街市落入园中,拥沧桑入怀;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里”的景观格局。
合肥逍遥津公园
环城公园的建成不仅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而且有资料表明,138.6公顷的面积,环了一个城市的,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了。
除了景色优美之外,环城公园的建成,还使环城一带的汉代、宋代和晚清的文物古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其中包括南淝河一带的汉代与三国时期的文物、包公墓及包河一带的宋代文物,还有晚清建筑包公祠等。而最为巧妙的是,环城公园是在合肥古城墙原址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有专家说,“用绿化来保护文物,用文物来提升绿化的品位,是相得益彰的事。”
据档案记载,随着环城公园的建成,合肥与北京、珠海一道首批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环城公园更是早在1986年就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工程一等奖。
合肥环城公园
除此之外,合肥环城公园还当之无愧的是“世界唯一”。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英国著名建筑学和园林学专家霍华德曾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林荫大道的两侧均为居住用地。而合肥的环城公园的模式是唯一将霍华德的理论现实化的。因此,不管是在当时还是以后来看,合肥的环城公园都是世界唯一的。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的“晴雨表”。而合肥的工业年产值正是在环城时代从“十亿”迈入“百亿”,继而挺进“千亿”。而合肥工业经济的一路高歌,有几个关键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对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被称为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据档案记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合肥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扩权让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合肥制笔厂生产的钢笔
特别是1984年,除了在12家企业试行股份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外,还在合肥毛巾厂和合肥制笔厂“试水”第一次公开招聘厂长。此招聘信息一出,应者成千,大家在感觉新鲜的同时都想着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多做贡献。而正是通过这些改革,一批中小企业如合肥冰箱厂、合肥洗衣机厂、安徽轮胎厂等开始脱颖而出,成为那时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左图),荣事达集团(1994年,右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助外力促发展成为必然,这个“外力”主要是指引进先进工业技术。档案记载,合肥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开始尝试引进外国先进工业技术,而到了1984年更是形成了一个技术改造的热潮。在此期间,合肥洗衣机厂引进日本三洋生产线,电冰箱厂引进意大利技术生产美菱—阿里斯顿双门冰箱,日用化工厂形成了1亿支牙膏的生产能力,卷烟厂形成了40万箱生产能力。
数据表明,1984年至1991年间,合肥市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293项,全市80%的较大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而正是这些,奠定了合肥市全国家电工业基地的基础,更保证了合肥工业经济实现百亿的跨越。
开发区的设立成为工业发展的“桥头堡”。自1992年开始,合肥先后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站综合试验区等。 作为工业的主战场,开发区的陆续建立,对合肥工业和城市发展意义可谓重大。它不仅让合肥工业从老城区向开发区转移,形成了向东、向西和向西南的扇叶状结构,为新兴业态和产城融合开启了大门,更重要的是,自此合肥对外开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美的集团合肥工业园(2007年,左图),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2008年,右图)
档案数据显示,在这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合肥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38家,是1992年以前总和的12倍。而这其中有44家境外500强企业陆续在合肥开设55家企业。也就是在那时,我们身边开始多了一些“高大上”的国际大公司、大集团,比如,瑞士ABB、日本日立建机和三洋电机、英国联合利华、美国美泰克、太古可乐……
多家企业陆续上市,更是让工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1992年12月,合肥电冰箱总厂率先改制为美菱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美菱A股上市,成为合肥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当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为了主动适应大开放的形势和要求,合肥市又加快国资国企开放重组,先后对12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对208家企业实现转机建制……
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合肥的工业终于从埋头追赶中崭露头角、成效显著;同时加强了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各类资本充分涌流。
合肥城隍庙商业街(1998年)
当然,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合肥市的商业和第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城隍庙市场和淮河路步行街的兴起。
城隍庙市场就曾上演过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经历,产生了一大批商业“大王”。例如,炒货大王陶永祥生产的炒货不仅成为合肥传统的地方土特产品,还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美国等地;还有衬衫大王、裤子大王、牛仔服大王、五香豆大王、纽扣大王等。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发展的兴盛。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合肥的文化发展也同合肥的区域、合肥的经济一样,经历了多个“创纪录”之变。
对于现在不少人来说,1993年在合肥举办的中国首届相声节,估计没什么印象了。但就是在这届相声节上,不仅有马季、侯耀文、常宝华等著名艺术家的表演,而且从合肥走出了陈寒柏、刘伟等相声界的后起之秀。
欢笑满庐州,曲艺撼全国,中国相声节真正成为当年轰动全国的一件文化盛事,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为此还特地拍摄了专题纪录片。
“金狮奖”第三届全国小品大赛比赛现场
因为有了举办相声节的成功经验,1999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又承办了全国小品大赛的最高赛事——“金狮奖”第三届全国小品大赛。
据档案记载,1999年4月15日晚,“金狮奖”第三届全国小品大赛在合肥隆重开幕。小品大赛当然“无处不小品”,不仅有蔡明、郭达等的小品表演,有马季等的相声表演,还有当红歌星朱明瑛、陈红、张迈、李琼等。
本次全国小品大赛从1999年4月15日至4月20日,这些天整个合肥沉浸在小品的世界里,沉浸在欢声笑语中,不仅让市民享受了一场喜庆“大宴”,同时依托本届小品大赛,合肥市很好地展示了自身形象,同期举办的各项经贸活动也促进了合肥的经济发展。
“金狮奖”第三届全国小品大赛
除了举办这些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外,合肥市还在1983年投拍了我市第一部电视剧《在实线上延伸》。这部电视剧大致情节是:中年科技工作者方亮为完成研究论文《无反馈快速跟踪》,却四处碰壁,得不到支持。正在心灰意冷之际,意外遇到了大学同学姚莉,姚莉帮助方亮时发现,方亮研究的课题正好与自己丈夫的牺牲试飞有关,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一起……
全剧通过主人公命运轨迹的描写,展现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以含蓄内在、清新淡雅的格调,揭示了“没有奋斗的人生是一条从零到零的虚线,而生活应该在实线上延伸”这样的道理。
1978年正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社会各界越来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迎来发展的春天。作为合肥市投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在实线上延伸》不仅抓住了时机,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反响。《中国广播电视》、《戏剧界》、《戏剧电影》等报刊对电视剧进行了大量报道,安徽美术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这部电视剧的“连环画”版本。
元宵节文艺踩街活动(2004年)
群众文化方面,合肥一直有新春佳节张灯、观灯、玩灯的传统习俗,特别是自改革开放后,每逢春节期间,合肥市及各县区都要举办一些不同形式的灯会、灯展、文化庙会、民间文艺踩街、街头文艺演出等具有传统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且备受群众欢迎的莫过于分别在1984年、1986年和1991年举办的三届“庐州灯会”了。
据参与举办这三届“庐州灯会”的原合肥市文化馆馆长刘浩介绍,三届庐州灯会,正是合肥市群众文化事业走向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也是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整个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是规模空前的盛会。
三届庐州灯会不仅为丰富合肥人民的传统节日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在开展群众性社会大型文化活动方面,在探索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合肥市瑶海区
200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合肥市新的行政区划版图开始调整。原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分别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当然,这个调整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众所周知,合肥昔日郊区环抱城区的区划格局,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保证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心城区的建设功不可没。
比如在工业发展方面,合肥市郊区早在1993年开始兴建了双凤、龙塘、桃花、常青、蜀山、瑶海等多个工业园区,这些园区里的乡镇企业也为合肥工业发展添砖加瓦。档案表明,1997年乡镇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6.2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96.8倍,年均递增35%;乡镇企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3%上升到55%。这个比例是不容小视的。
合肥市庐阳区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区划格局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已变成发展区域经济的不利因素,早已引起全市人民的关注。因此,才有了2002年的区划调整。
而为何要以瑶海、庐阳、蜀山、包河这几个词来命名各个区的区名,当时的地名专家也给合肥版的“山河海阳”作出了解释。
合肥市蜀山区
瑶海区是以辖区景点瑶海公园命名的,瑶释为美玉,光洁美好之意,瑶海为区名喻示该区人杰地灵,似如美玉;庐阳区是以合肥古地名命名的,因历史上曾以“庐阳八景”著称于世,故寓意合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新世纪如日初升,蒸蒸日上;蜀山区是以辖区内景点蜀山森林公园命名的,展现的是合肥为全国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形象;包河区是以辖区内著名的包河公园命名,体现合肥“包拯家乡”的美称,既有空间意义,也有历史文化特色。
合肥市包河区
档案记载,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总面积增加76.37平方公里,达到596.01平方公里;增加人口4.62万人,总人口142.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64万人。城区面积明显增加,发展空间当然大大拓展。有专家指出,撤消郊区,实行以城带乡,使调整后的每个市区都带有部分乡镇,这样就拆除了横在城乡之间几十年的“围墙”,城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当然,更有专家指出,这次的合肥区划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合肥如今的城市版图,绘就了大城雏形,自此踏上了从“环城”到“环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