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小梅,是一位室内设计师,经常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画图。
近段时间,她的双腿突发不同程度的肿胀,在站立或行走中还会伴随明显疼痛。由于担心是骨关节病变,她马上去了医院检查。
医生检查后,判断小梅是下肢静脉血栓,或与其长期久坐的不良习惯相关。
对此,小梅很是不解,血栓不是都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吗?
01
注意!血栓更偏爱这6类人
不少人会误认为,血栓、血管堵塞都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其实,随着年龄增长,大概35岁后血管就会逐步老化,血栓的风险也会相应提升,尤其是以下6类人:
1.经常久坐或久站的人:长时间不活动下肢,血流速度会减慢,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栓的发生几率就会升高。
2.家族有血栓病史的人:英国伦敦大学有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遗传性血栓的发生率约是5%,这其中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增高。
3.有血栓相关病史的人:有医疗大数据发现,静脉血栓随着时间推移,可引起多发性血栓。所以有血栓相关病史的人,再次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
4.患者三高的人:血压水平过高会让血液内的脂类物质更容易进入血管壁,继而沉积造成堵塞;而血糖或血脂水平的异常会让血液粘稠,延缓流速,提高血栓形成的几率。
5.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处于妊娠阶段,女性出于自我保护机制,往往会出现血液高凝的状态,这会造成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增加,这一状态大概在分娩后8周恢复正常。
6.长期抽烟的人:烟草当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成分可干扰血液内的脂质代谢,使血管弹性降低,造成血管损伤。
02
身体出现这4个信号要留意
血栓,即血管中的血块,当其存在于血管通道中时,可能会阻断血液流向某一特定区域部位,导致该区域的细胞组织失去活性。例如:脑部血管形成血栓可引发脑梗塞;肺部产生血栓可诱发肺栓塞;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则可引起心肌梗死等。
血栓形成往往没有征兆,甚至患者的血压、血脂等指标都不会显现异常。但其实,血栓发生时也并非不能提前获悉的,当出现以下四个表现或者身体的警报信号:
一是晕眩。
在休息时,突然出现眩晕、失去平衡及肢体不协调,甚至引发昏厥,这都是脑血栓常见的先兆表现。如果频繁发生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
二是麻木。
当血管内存在血栓,四肢可能会因供血不足而伴发麻木、疼痛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压迫感或肢体麻木等,务必引起重视。
三是肿胀。
静脉中有血栓形成,可导致血液不能回流至心脏,压力会使液体扩散至腿部组织,这最明显的症状是一侧腿部突然肿胀,通常是膝盖以下的部位。
四是跛行。
随着血管堵塞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的情况。此时若忽视下肢堵塞问题,病情可进一步恶化,导致严重下肢缺血,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变弱或消失,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腿脚破溃,甚至组织坏死等。
03
血管堵不堵?
站起来走两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岩指出,中老年人若想了解自身血管是否堵塞,只需进行简单的行走测试即可。若出现以下六个症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快速行走200米后出现胸闷胸痛;
行走过程中出现原因不明的头晕头痛;
行走时心脏感到疼痛;
行走时手掌发麻或呈现紫色;
活动数分钟后感觉双腿乏力、肌肉酸痛;
行走时双手或双腿血压存在显著差异。
快速行走200米后出现胸闷胸痛;
行走过程中出现原因不明的头晕头痛;
行走时心脏感到疼痛;
行走时手掌发麻或呈现紫色;
活动数分钟后感觉双腿乏力、肌肉酸痛;
行走时双手或双腿血压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症状通常提示可能存在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问题,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务必给予高度关注。此外,若中老年人经常出现头晕、平衡失调、行走过程中向一侧倾斜等症状,也应警惕可能是血管堵塞所致。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彭秋霞
审校:郝雅竹
29岁姑娘干咳一周确诊肺癌,冲上热搜!警惕6种征兆......
45-55岁,生命的“高危期”,请记住4件事!
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就藏在你家中!很多人可能天天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