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岁的张易文参加高考,这个被周围人誉为“神童”的女孩引发了全国的关注。然而,当高考成绩出来时,张易文仅仅考了352分,虽然达到了专科录取线,却远未达到外界的期望。
张易文顺利进入商丘工学院就读专科,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之一。然而,3年后,她以13岁的年龄毕业,却发现自己难以找到工作。这个曾经备受瞩目的“神童”,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01
张易文的“神童”之路,从小就充满了非同寻常的色彩。她的父亲张民弢是北大毕业生,一直对自己的聪明才智颇为自豪。他坚信这种聪明基因会遗传给女儿,因此,在张易文很小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对她的“神童式”培养。
四岁时,张易文已经认识了上千个汉字,能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甚至还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与其他同龄孩子还在玩洋娃娃、跑跳嬉戏时,张易文却已经埋头在课桌前做题。
张民弢认为,女儿有着天赋异禀的智力,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接受教育。于是,他决定跳过小学课程,直接让张易文学习初高中知识。
年仅9岁的张易文,成为了高考考场上最年轻的考生。然而,第一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张易文只考了不到170分,连专科线都没达到。
面对这一结果,张民弢并没有放弃。他鼓励女儿复读一年,誓要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在这一年的复读过程中,张易文几乎每天都在题海中度过,废寝忘食地学习,终于在第二年以352分考上了专科,顺利进入商丘工学院就读。
02
尽管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张易文的大学生活并不顺利。她仅仅10岁,还处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尚未成熟。
她的个子太矮,经常看不到黑板,刷卡机也够不到。更让她苦恼的是,和同龄的大学生们相比,她缺乏必要的社交经验,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逐渐被班里的同学们孤立。
由于她年龄太小,心智尚未成熟,校园生活中的很多事对她来说都充满挑战。比如,当她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在与人交流时,她也常常感到局促和不自在。张易文的大学时光,更多是独自度过的。尽管她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现实中的她却是孤独且迷茫的。
三年后,张易文以13岁的年纪顺利毕业。然而,她很快发现,自己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国家法律规定,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不允许参加工作,她的年龄成为了她走向社会的一大障碍。面对各种单位的拒绝,张易文无奈地回到了父亲的辅导学校,担任助理工作,每月领取不到2000元的薪水。
03
张易文的成长经历,让人不禁感慨,她的“神童”之路背后,是父亲张民弢对她的不懈操控与期望。张民弢将女儿视为自己天赋的延续,在她年幼时便剥夺了她正常的童年生活。
他要求张易文坐在课桌前,一遍遍地背诵单词,计算数学题,哪怕到了饭点也不准停下,甚至睡觉前也不许放松。这种高压的学习模式,让张易文无法享受童年的欢乐,也无法正常与同龄人交流,逐渐变得内向、孤僻。
为了让女儿一鸣惊人,张民弢甚至不惜利用她的成绩为自己创办的辅导学校做宣传。张易文第一次参加高考时,他在全国各地到处宣传女儿的“神童”事迹,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
然而,当成绩单上那个不尽如人意的分数出来时,张易文失望了,而张民弢却不以为然,他让女儿继续复读一年,最终取得了352分的成绩。
04
张易文的故事让人深思,过度追求“神童”教育的背后,究竟是天才的培养,还是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如果张易文按照正常的学习进度,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小学、初中、高中,或许她能够更全面地接受知识,更轻松地应对学习压力,也能拥有珍贵的友情和正常的社交经验。
她虽然以极小的年纪获得了大学文凭,但却无法融入社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张易文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更应该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教育应该是为孩子的未来铺路,而不是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过早地失去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你怎么看待张易文的“神童”之路?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