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比亚迪,很多就会把目光放在比亚迪的销量上。对比往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入围榜单的深企数量从8家升至10家,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比亚迪,27年弹指一挥间,比亚迪从无到有走到今天,已然成长为近20万人体量的产业帝国,算上上下游,超百万人围绕其每天生产、生活,俨然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这就是顶级企业家需要面对的压力。所以,比亚迪的每一步,必须方向正确。
重拾初心,逐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
2010/2011年是比亚迪汽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彼时比亚迪的汽车产销规模已经达到 50 万台,但与此同时国内汽车销量增速放缓,逐步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合资车企大量涌入,价格逐渐下探,进一步压缩尚处弱小的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比亚迪在第一轮燃油车发展冲高后开始也进入平台期。
以吉利、长城、比亚迪为代表的民营自主车企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方向:吉利在 2010 年收购沃尔沃,通过引进技术逐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长城则聚焦于 SUV,以充分把握SUV 市场的红利;比亚迪则重拾初心,逐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
具备深厚的电池技术积累,历经多代电动车产品迭代
造车平台化,“技术”品牌化成为龙头车企转型的方向。电动车的制造门槛低于燃油车,未来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演进,汽车的硬件将逐步标准化,这吸引了众多新玩家入场造车,而龙头车企均逐步开放自己既有的造车优势——比如造车平台、核心部件、制造能力等,亦努力补足自身在智能化趋势下的部分短板。
同时车企积极布局电池技术与产能,国内主流车企在动力电池上坚持对外合作和自主研发双线发展,车企期望通过打造差异化的电池技术以实现车型差异化的塑造,如大众和特斯拉都会打造高性能的电池以搭载于特定的高端车型,同时也积极与电池厂家合作积蓄产能以保障供应。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具备深厚的电池技术积累,历经多代电动车产品迭代,比亚迪的电动车核心技术及其集成能力已领先同行。
比亚迪开启第三次“创业”
芯片制造成为比亚迪撬动未来,证明自己的一个关键点。王传福曾说: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于是,比亚迪开启第三次“创业”。比亚迪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其主攻方向就在MCU。事实上,被称之微型大脑的MCU研发是一件吃力不讨的事情。不仅前期需要大量研发与资金投入,更需要没有回报的不断试错。比较之下,更多国内企业更愿意去购买国外的成品,短期效率与短期成本都有了,但长期定价权、长期供货权始终掌握在外资手中。
比亚迪在MCU领域16年卧薪尝胆。从工业级MCU,一路发展到车规级8位MCU芯片、车规级32位MCU芯片等产品及业务。
同时,比亚迪做了深入布局,随着新能源汽车愈发普及,配合比亚迪汽车地位的与日俱增,未来将继续肩负“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品牌使命,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为地球降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