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的三大类十七种常见形态,湿地的效益及保护

2023-04-05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原标题:冰川地貌的三大类十七种常见形态,湿地的效益及保护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根据冰川的形态特点,可将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大陆冰川又称为“冰坡”或“冰原”,是覆盖着整个岛屿与大陆的巨大冰体。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发育于山地、并受地形的影响比较大,根据冰川的形态和部分可分为悬挂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等。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一、冰川作用

1、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方式:拔蚀作用;磨蚀作用。

拔蚀作用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基岩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磨蚀作用冰川运动时产生底部滑动,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2.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石块,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

3、冰川的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分选差,大小混杂,砾石磨圆度低。

二、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

1、冰蚀地貌

冰斗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冰川消退后,冰斗内往往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刀刃状,称为刃脊。

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

冰川谷称“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蚀力越强。

峡湾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当冰体入海尚未漂离之前, 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称为峡湾。

羊背石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羊背石的平面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流方向一致,朝向冰川上游的坡由于受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蚀作用,被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较陡。大陆冰川常形成规模较大的成群羊背石,山地冰川槽岩中也可形成规模较小的孤立羊背石。

2、冰碛地貌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冰碛物沉落到冰川谷底,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

侧碛堤

侧碛堤是由侧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中碛堤

两条冰川汇合后,其侧碛合并成中碛,冰川融化后,在冰川谷中部沿谷地延伸方向堆积成垅状砂砾堤,称为碛堤。

终碛堤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

鼓丘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也是冰川再接近末端,对冰床中凸起基岩进行侵蚀,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3、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川的冰融水,常形成冰川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冰水湖

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注地中形成冰水湖泊。

冰砾阜阶地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它只发育在山地冰川谷中。

冰砾阜

冰砾阜是一些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细粉砂组成,通常在冰砾阜的下部有一层冰碛层,冰砾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

锅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蛇形丘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

湿地的效益及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湿地的类型:1.浅海水域及海岸湿地;2.河流湿地;3.湖泊湿地;4.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5.人工湿地(池塘、灌溉地、运河、水库)

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功能差异

湿地
大河中下游湖泊 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保护水源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三、湿地问题成因分析

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

气候:降水量较多; 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微弱;

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冻土发育,不利于下渗;

凌汛,洪水泛滥; 水网密度,水量充足等。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四、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面积萎缩及功能减弱乃至消失,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五、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在线练习】

(2019·黑龙江龙凤·大庆四中高三月考)

下图示意新疆伊犁河谷内某国家湿地公园的位置,这湿地公园内有极少水淹的雀稗湿地、季节性水淹的拂子茅湿地、常年水淹的芦苇湿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材料推测,拂子茅比雀稗更( )

A. 耐盐碱B. 耐强湿C. 耐低温D. 耐高温

2. 该湿地公园内形成三种不同类型湿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岩性差异B. 气候差异C. 地势差异D. 规划设计

3. 芦苇湿地在三种湿地中土壤肥力最低,最可能是因为该湿地( )

A. 有机质生产少B. 有机质分解快

C. 微生物生长慢D. 植物吸收迅速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雀稗湿地是极少有水淹的,而拂子茅湿地有季节性水淹,因此,可以推测拂子茅比雀稗更耐强湿,B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推测是否耐盐碱、耐低温或者耐高温,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据材料可以推测,芦苇湿地地势最低,常年水淹;拂子茅湿地地势较高,季节性水淹;雀稗湿地地势最高,极少被水淹,该湿地公园内形成三种不同类型湿地的主要原因是地势差异,C正确。与岩性差异无关,A错误。湿地公园内气候差异不大,B错误。材料没有规划设计的相关信息,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与其他两种湿地相比,芦苇湿地的有机质生产并不少,A错误。与其他两种湿地相比,芦苇湿地常年水淹,水中氧气少,微生物生长慢,土壤肥力最低,C正确。微生物生长慢,有机质分解慢,植物吸收慢,BD错误。故选C

【点睛】结合材料,从文字材料和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湿地率是某区域湿地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左图示意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右图是黄河流域地分布与干燥度的关系(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 该流域

A. 各区域面积比例与各区域湿地面积比例呈正相关

B. 年降雨量600—800m的地区湿地率最高

C. 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D. 干燥度>7的地区沼泽湿地率最高

5. 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有关黄河下游地区湿地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中上游来水量大小 B. 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C.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 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

【答案】4. B 5.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从图中看各区域面积比例与各区域湿地面积比例不呈正相关,如各区域面积比例年降雨量300—400mm比年降雨量600—800mm少,但其区域湿地面积比例反而较大,A错误。湖泊湿地及河流湿地与干燥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全部湿地和沼泽湿地与干燥度呈正相关关系,导致总湿地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沼泽湿地,沼泽湿地随干燥度的变化最明显,CD错误。在年降雨量600-800m的地区湿地率最高,B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黄河下游湿地主要是河流入海口的沼泽湿地,上游来水量大,河口的沼泽湿地面积就大,A正确;河流湿地与干燥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不是蒸发量,B错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需要加强蓄水工程建设,以满足提水的需要,增加的主要是湖泊湿地,C错误;上游兴修水库截留水量,导致河口湿地水量减少,不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D错误。故选A。

【点睛】

(2020·福清西山学校期中)

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 ( )

A. 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

B. 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C. 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

D. 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

7. 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 ( )

生态退耕 建立自然保护区 南水北调 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铺设防渗地膜

A. B. C. D.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图中显示吉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减小,但湿地总面积增加,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B正确;湿地总面积增加,说明重视湿地建设;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在图中没有显示。故选B。

【7题详解】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为华北、西北供水,错误;铺设防渗地膜影响水循环,降低湿地环境效益,错误;生态退耕、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故选A。

【点睛】湿地的保护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020·安徽高三其他)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盐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2019年7月5日,盐城黄海湿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

材料二:盐城市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湿地面积达77万公顷,有不断发育完善的植被,是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和栖息地之一。为守护好这片大美湿地,该市在上个世纪建立了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

材料三:盐城湿地滩涂示意图

(1)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和价值的顶级品牌,意味着一种认可和荣誉,代表着一份独有和卓然。简述申遗成功对盐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盐城湿地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主要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3)盐城湿地被誉为“东方湿地,百河之城”,是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滩涂湿地,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分析大量候鸟在盐城停留、休憩或越冬的原因。

【答案】(1)经济可持续:促进该地生态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可持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

生态可持续:加大了生态保护的力度,促进该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区位优势明显,离东部旅游市场近;具有独特的世界级自然资源,申遗成功后提高了旅游的品牌价值,提升了游览价值;为苏北腹地交通枢纽,交通便利。

(3)周期性潮汐提供水源;海水倒灌,使地下水位抬升,湿地面积增大;沿海地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古黄河、淮河三角洲发育,沙滩和沙洲广布;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4)盐城独特的地理位置,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冬季温和,光照充足;海岸线长,地形平坦,滩涂面积大,为候鸟提供栖息地;不断发育完善的植被和芦苇湿地,为候鸟提供了食物来源;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江苏盐城为背景,以多组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申遗的意义、旅游资源条件评价、海滩湿地形成原因、海滩湿地的生态功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申遗成功对盐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叙述。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题意表明,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和价值的顶级品牌,意味着一种认可和荣誉,代表着一份独有和卓然。因此申遗成功,能够促进该地生态旅游业发展,并促进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促进盐城的经济发展。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申遗成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从生态可持续发展来看,申遗成功,为了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当地就会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从而优化该地生态环境,有利于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

2)盐城湿地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主要的优势条件应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湿地景观独特,且申遗成功后提高了旅游的品牌价值,知名度高,游览价值高;盐城湿地离长江三角洲较近,周边省市经济发达,旅客资源丰富,离客源市场较近;图中显示,盐城公路密度高,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当地湿地生态旅游。

3)盐城湿地形成的原因应从地形、潮汐、海浪、河流、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当地地势低平,周期性潮汐提供水源,海水和海浪侵袭,海水倒灌,使地下水位抬升,湿地面积增大;当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经常积水形成湿地;当地为古黄河和淮河入海口,大量泥沙淤积,多沙滩、沙洲,形成大量河口海岸湿地。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表水来源丰富多。

4)大量候鸟在盐城停留、休憩或越冬的原因应从热量条件、空间、食物、干扰等方面进行分析。盐城位于江苏北部,位于暖温带南部边缘,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冬季温和,光照充足,有利于候岛越冬;当地海岸线长,地形平坦,滩涂面积大,滩涂植被丰富,有利于候鸟栖息;盐城湿地生物丰富,水浅,鸟类的食物丰富,有利于候鸟休养生息;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受外界干扰较小,有利于候鸟在盐城停留、休憩或越冬。

更多资料资源,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4278d6defd2b5bb3b4b8211a2bb06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