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所说的中医四大苦药是指苦参、龙胆草、黄连、黄柏,但是可能很多人没有了解过苦楝皮这味中药,倘若你要是喝过一次苦楝皮,估计你会终身难忘。相比黄柏来说,苦楝皮的苦楚,可以超越它几个档次,因此,中医最苦的四大苦药,非苦参、苦楝皮、龙胆草和黄连莫属。古人曾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所以,尽管中医四大苦药,的确有些“难以下咽”,但是它的功效主治和临床运用,却是相当“Nice”的,不信,你看!
一、苦参
对于苦参,现代人们可能最熟悉的是苦参洗剂,专治妇科炎症、呵护私处健康的。其实苦参的这种用途,源自《金匮要略》,用于治疗狐惑病,前阴蚀烂、咽干口燥,用苦参煎汤熏洗。对于苦参在这方面的用途,《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记载,但是《名医别录》中却有了记载,认为苦参“除伏热”,“止渴”,“治恶疮”。而这几点妙用,在现代临床中十分常用。
对于苦参的药物功效,自《神农本草经》始,历代医家都有发挥,不过明代《本草蒙筌》总结的比较到位,主要可以归纳为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治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难当,疗温病狂言致心燥结胸垂死”,点明苦参具有止泻、散结的作用;第二类是“赤癞眉脱者,驱风油功;黄疸遗尿者,逐水立效”,意在表述苦参的祛风、退黄、逐水、止遗的作用;第三类是“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表明苦参可以止痒、止痛;第四类是“除痈肿,杀疥虫;破症瘕,散结气”,这个作用比较强大,破瘀杀虫,用途广泛;第五类是“养肝气明目止泪,益肾精解渴生津”,讲述苦参可治肝、肾脏腑经络之疾;第六类是“利九窍通便,安五脏定志”,苦参的这个作用很强,但是后世应用较少。从这个角度来看,苦参虽苦,但也不失为一味经典良药。
纵观历代中医对苦参的认识,在当今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的作用,临床用途也十分广泛,尤其是对疮疡类疾病(痔漏,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皮肤瘙痒,烫伤)以及妇科炎症(赤白带下,滴虫性阴道炎),疗效独特。而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苦参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免疫抑制,止泻,抗肿瘤,抗心律失常以及抗心肌缺血,平喘,抗胃溃疡,抗瘙痒[1];抗菌,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镇静催眠,抗病毒,镇痛,免疫调节,改善记忆功能,保护心脏,平喘,抗生育[2]等药理作用。
二、苦楝皮
苦楝皮是苦楝或楝的树皮和根皮,在很早以前,主要被用于驱虫使用,无论是蛔虫、蛲虫、钩虫,还是绦虫、疥虫、阴道滴虫,基本上大部分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它都有良好的作用,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对苦楝皮却不是很熟悉。当然,这个也不奇怪,毕竟古代本草典籍中对苦楝皮的记载比较少,最初在《名医别录》里,记载的是具有“治蛔虫,利大肠”的作用,后来在《日华子本草》中有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苦楝皮“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现代来说,对于苦楝皮的临床应用并不太多,但是它的主要功效基本上锁定在“清热,燥湿,杀虫”三大方面,常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风疹,疥癣等疾病。对于苦楝皮,现代药理也有一些新发现,比如药理研究表明,苦楝皮具有驱虫、神经药理、抗菌和抗病毒[3]等药理作用。另外,有医者研究发现,苦楝皮的石油醚部位是其抑制HIV的有效部位[4]。
三、龙胆草
龙胆草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自《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著名本草典籍中都有记载,不过对于龙胆草的功效,《本草蒙筌》做了一个详细总结和归纳,大致将龙胆草的作用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止泄痢去肠中小虫,却惊痫益肝胆二气”以及“敌惊痫,杀虫毒”,点明了龙胆草在杀虫、止泻、定惊方面的作用;第二类是“胃中伏热及时行温热能除,下焦湿肿并酒疸黄肿堪退”,重在表述龙胆草在泄热、除湿、退黄方面的妙用;第三类是“疗客忤喑气,治痈肿口疮”以及,重在表述龙胆草在祛风、治疮方面的能力;第四类是“胬肉必加,翳障通用”,重在描绘龙胆草在眼疾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龙胆草,历经历代医家的广泛研究和验证,对于龙胆草的功效主要集中在“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临床用途也是十分广泛。而现代药理研究对龙胆草也有过研究,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镇痛,抗病毒等药理作用[5]。不难看出,一味龙胆草,虽然苦了点,但是药效却不错。
四、黄连
黄连这味中药,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比较大众化的,尤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样的歇后语,更是让人们耳熟能详。黄连这味中药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除此之外,《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等名著中都有关于黄连的药用记载,结合历代名医名著,后世医家将黄连的主要作用归纳为“泻火,燥湿,解毒,杀虫”,临床应用也极其广泛。
黄连的作用之妙,不仅仅是历代本草典籍的记载,现代药理对黄连的研究也是颇为深入。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病原体,抗细菌毒素,解热,抗腹泻,降血糖,降血压,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对胃肠运动的影响,抗胃溃疡,利胆,抗肿瘤[1];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抗炎,抗菌,神经保护,抗纤维化[6]等药理作用。
纵观中医四大苦药,虽然味道太苦,但是它们的临床作用却是十分强大,如果能够正视它们的正向作用,区区苦味又如何?当然,这些苦药不仅仅只是可以用于水煎服,如果能在剂型上进行改造,丸散丹膏以及外洗剂型,也可发挥独特的作用。这四大苦药,无论是从历代本草典籍还是现代药理方面,都发现它们的临床药用堪称“神奇”,也难怪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只可惜很多人却不知道。
参考文献
[1]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马雪宁,杨素清,张君成,等.苦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1):152-156.
[3]张方,郜红利.苦楝皮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7):142-143.
[4]刘洪,谢延峥,何金洋.苦楝皮有效部位的体外抑制HIV作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255-262.
[5] 潘旭,朱鹤云,张昌浩,等.龙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0,41(2):150-151.
[6]刘晓龙,李春燕,肖先,等.黄连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3,40(8):784-790.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