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嗣伦
在大同过去有一名门望族,折(she佘)姓,《宋史》上说,世居云中,为大族,云中即今天大同市。折家在五代时就已出名,及至北宋,更是名将辈出,在各种典籍记载的折家人物就有十二人之多。他们都是赤胆忠心的爱国将领,在抵御外族侵略中,为国捐躯,名垂青史。大同折家不仅男儿英雄,女儿也不让须眉,同样出过有胆有谋,智勇双全的女豪杰,折太君便是其家族的佼佼者,折太君即著名抗辽将领杨令公之妻。
折从阮
据《五代史》记载,折嗣伦在五代后期时就做过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四十里)刺史。其子折从阮,在后唐庄宗镇守太原时,为牙将,后升为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府谷镇东部)刺史。后晋出帝石重贵时,割让府州贿赂契丹,以便结盟,而折从阮却经常领兵袭击契丹,曾一举攻下过契丹几十座城堡,因战功累升为永安节度使。后周显德二年即公元955年,从边塞返回汴京途中病逝,追赠为中书令。《宋史》上说他自晋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
折德扆
折从阮的儿子叫折德扆,当他父亲镇守府州的时候,他已是马步军都校,后周世宗柴荣建府州为永安军,以他为节度使。显德年间,他率领军队攻下了北汉的河市镇,斩杀汉军五百多人,其弟折德愿为州主事,在沙谷寨(今山西保德县境内)破北汉军五百多人,并斩杀将领二人。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称帝,折德扆归附大宋,后病逝于永安军,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折德扆有两子一女,长子折御勋,次子折御卿,女儿折赛花(折太君)。有宋一代,府、州并存,府与以前的州同,而州的地位几乎和县没有差别。折御勋为永安节度使,后改为泰宁(福建省西北部)节度使。
折御卿
而折御卿则随宋太祖赵匡胤远征北汉,大破岢岚军,擒军使,杀刺史,先后四迁为府州观察使,后升任永安节度使。折御卿多次击败契丹军,子河汊(今内蒙古东胜县南)一战,歼敌五千多人,受到宋太祖赵匡胤赐旗三十竿的嘉奖。契丹损失惨重,记恨在心,时刻图谋复仇。折御卿则整日操练兵马,枕戈待旦,由于过度劳累,身染重病。契丹大将军韩德威得知消息后,率大军再次侵入内地,为子河汊之战雪耻。后折御卿带病出征,病死于军中,年仅三十八岁,宋太祖赵匡胤闻讯后,哀悼痛惜,追赠为侍中。
折赛花
折御卿死后,折家在抵御外族侵略的爱国将领先后还有折御卿子惟正、惟昌、惟信、惟忠;孙继宣、继闵、继祖;曾孙克行;可行子可适,皆嗣知府、州。惟昌因为惟信战死,在肩膀中箭的情况下,突围而出,由于战功卓越,迁为富州(湖北来凤县)刺史、兴州(陕西略阳县)刺史,后带病押送粮草途中病故,年仅三十七岁;惟忠官居为云麾将军,与西夏交兵时战死,后追认为耀州观察使;继闵因为坚守麟州有功,特升任宫苑使,普州(四川安岳县)刺史;继祖由左侍郎升任为西染院使、皇城使、成州团练使,临政二十余年,后又加解州(山西解县)防御使;继世从小随军,为延州(陕西肤施县)东路巡检,因与西夏作战有功,升为果州团练使。
折克行
折克行(继闵子)在西夏入侵环庆时(甘肃环县、庆阳县)时,从河东出师援助,并抢占葭芦川(今山西保德西南),斩杀四百余人,招降一千多户,牲畜上万,时人皆赞叹,“真折太尉子也”,后升为府州刺史。折克行在边三十多年,经常出奇制胜,故而战功最多,羌人呼之为“ 折家父”,后官至秦州(甘肃天水)观察使。次子折可适,少年时代就习武,作战尤为勇敢,遇敌将,常常取其首级。在对西夏作战中,战功显赫,升任为步军都虞候。有子名折彦质,官至枢密院事主管军政的官员,著有《葆真居士集》一书。
折可适
由上述我们可见,大同折家,从折嗣伦到折彦质共历经三朝相传九代,可以说人才济济,不亏为将门子弟,在抗击外患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另外就折太君来说,有学者认为并非宋代杨业之妻,而是同时代丰州(陕西府谷县北)刺史王承美之妻折太君的事迹演绎而来的。究竟折(佘)太君是杨业之妻也好,王承美之妻也罢,尚待专家们进一步考证和出土文物验证,但折太君却有其人,即为折德扆之女,不管她客居何处,墓地在那儿,折太君是大同人这一点是肯定确认的。折家世居云中,有史可查,毋庸置疑。而个别专家以保德县有个折窝村,就武断的认为这就是“折家故里”。诚然,折家连续几代据守府州,在府州新建家园有之,但寄居并不能代替籍贯,这点常识人们还是有的。
折彦直
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