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湿地碳“汇”?附沙尘盘点

2023-05-09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原标题: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湿地碳“汇”?附沙尘盘点

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湿地碳“汇”?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还对地球的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地的生态系统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湿地是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中,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断地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微生物数量庞大,因此湿地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如植物碳水化合物和有机质。这些有机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埋藏在湿地的土壤中,形成有机质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对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湿地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对全球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地的碳“汇”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气候变暖导致湿地的水位和气温升高,这些变化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湿地的碳吸收和释放。例如,在湿地的水位下降的情况下,植物会失去水分,生长速度会减缓,从而导致碳吸收量下降。

同时,水位下降也会导致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加速有机物的分解,进一步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引起湿地火灾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增加。这些自然灾害会导致湿地植被和土壤的破坏,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同时降低湿地的碳吸收能力。

尽管气候变暖对湿地的碳“汇”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仍有许多措施可以采取来缓解这种影响。首先,保护湿地是至关重要的。保护湿地可以帮助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并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可以通过湿地恢复和重建来增加湿地面积。湿地恢复和重建可以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碳吸收能力,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也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例如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以及控制农业和城市化扩张对湿地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湿地碳“汇”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虽然这种影响可能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不利影响,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缓解这种影响。通过保护湿地、恢复和重建湿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我们可以帮助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并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沙尘盘点

沙尘盘点

SUMMARY REPORT

4月9日至13日,大范围沙尘天气再次侵扰我国,长江以北大部地区均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现沙尘暴,内蒙古局地出现强沙尘暴。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此次过程是 今年以来我国出现的第8轮沙尘天气过程,同时也是3月以来出现的第6次沙尘天气过程。

今年沙尘天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往年相比是否异常?近20年我国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01

今年沙尘出现时间早、过程多

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以来同期最多。

3月19日至23日强沙尘暴过程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也是2000年以来3月第3强过程,影响面积超过485万平方公里。

4月9日至13日的这轮沙尘天气过程则是今年我国出现的第2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沙尘范围覆盖超过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影响面积达到460万平方公里;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现沙尘暴,内蒙古局地出现强沙尘暴。

出现时间早

今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出现在1月12日,较常年首次过程发生时间偏早32天。

沙尘过程多

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6次)偏多2次;为近10年以来同期最多,近20年以来同期第4多,少于2001年(12次)、2002年(10次)和2004年(10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今年8次沙尘过程时间、强度、影响面积

(制图:中国气象报社)

3月以来过程集中

3月以来我国集中出现了6次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5次)偏多1次;较近10年同期(4次)偏多2次,仅次于2010年同期(8次),与2018年同期持平。

沙尘多起源于蒙古国

气象卫星沙尘起源轨迹追踪监测显示,今年以来最强的两次沙尘过程(3月19日至23日、4月9日至13日)均主要起源于蒙古国,主要沙源地距离北京600余公里,受传输影响导致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性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4月9日至14日沙尘过程卫星监测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02

多原因导致今年沙尘天气偏多

分析显示,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今年沙尘天气偏多。

亚洲冬季风周期性变化

从1971年以来我国沙尘暴站点数的逐年变化可见,我国沙尘天气在经历2000至2003年的活跃期之后,2021年以来有再次活跃的迹象。这可能与亚洲冬季风进入了一个强周期阶段,导致春季通过沙尘源地的地面风速增加有关。研究表明,亚洲冬季风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20至30年左右的周期,这可能是自2002年我国出现严重沙尘暴天气过程之后,2021年、2023年沙尘天气过程再次增多的主要原因。

1971年至2022年中国沙尘暴站数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下垫面状况利于起沙

3月以来位于北极地区的极涡势力较常年同期偏强,造成北方多大风天气; 亚洲北部低层风场多气旋性环流,有利于蒙古气旋活动,将沙尘卷扬至空中并随着冷空气自蒙古国向我国传输,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

03

历年沙尘数据大盘点

沙尘天气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我国北方地区每年都会受到沙尘烦扰,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我国全年超过7成的沙尘天气出现在春季,其中最频繁发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为3月和5月。

我国逐月平均沙尘过程分布图

(制图:中国气象报社)

2000年以来沙尘大数据

历史资料统计,2000年至2022年,我国共出现307次沙尘过程,年均出现次数为13.35次,其中2014年出现次数最少(7次)、2001年最多(22次)。

2000-2022年我国沙尘过程逐年分布图

(制图:中国气象报社)

2000-2010年均次数为15.73次,出现沙尘暴过程年均次数为8.55次,2011年以后沙尘次数明显减少,强度明显减弱,2011-2022年均次数为11.17次,沙尘暴过程年均次数为3次。

另外,2000年以来,出现时间最早的沙尘过程为2000年(1月1日),最晚是2017年(12月28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e9171451e4fd9de8c9f85ae5de4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