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品 | 益生菌不是“万灵药”,政策监管需提速

2019-10-10   EBH母婴时代


现如今,益生菌行业朝着更加高端专业化的方向前进,高效力和高活性的益生菌,也成为了许多顾客争相购买的种类。

益生菌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但同时还伴随着良莠不齐的行业问题,尤其在母婴食品、保健品领域。

冲剂、滴剂、胶囊、糖果饼干、乳制品、婴儿辅食……各种剂型的益生菌保健食品、食品、功能饮品等充斥着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让人眼花缭乱,一股围绕益生菌产品的消费时尚迎面而来。

01

市场需求量大

近日,合生元首批12万瓶益生菌滴剂新品推出便售罄,在这背后也证实了儿童益生菌市场进入增长爆发期。

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消费者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业界对于益生菌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与理性,整个产业进入稳步增长的新时期。

消费升级使人们更愿意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包括购买营养价值更高的产品。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与健康相关的产品支付意愿在增强。

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约360亿美元,中国约65亿美元,预计2022年增至126亿美元。而婴童益生菌占据的份额将由2015年的34.8%上升到2019年的48.4%。

现如今,益生菌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产业的研究与技术应用进入“百家争鸣”的好时代,而新型产品更是源源不断崭露头角。

例如,国内的交大昂立、修正药业、汤臣倍健等国内保健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娃哈哈、君乐宝等食品生产企业也纷纷推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益生菌产品。

来自澳大利亚、韩国的、美国等国家的一些益生菌品牌,也在中国母婴市场得到了迅猛增长。与此同时,益生菌原料丹麦公司科汉森与杜邦公司这两家公司更是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益生菌原料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的益生菌原料企业相对于国外还比较弱小,但随着益生菌行业迅速发展,在塑造细分龙头上仍有较大市值空间,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大体量的公司。

02

益生菌不是“万灵药”

益生菌对于健康的调节作用具有全球性共识,益生菌相关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与流通也一直保持较好势头,产品形式也因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而变化。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对益生菌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益生菌产业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但近年来,益生菌的概念逐渐有点“变味”了。经过别有用心的商家炒作,益生菌逐渐被神话成“万灵药”,似乎很多疾病和症状都能靠吃益生菌来改善甚至治愈,这明显是误导。

同时,还有不少厂家过度夸大和盲目吹捧益生菌的功能。益生菌主要作用是膳食调理和亚健康的干预,一些不规范厂家甚至将益生菌的功能夸张到能包治百病,过分吹捧并不利于行业发展。

曾有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小鼠和人在正常状态和抗生素处理之后服用的益生菌的结果。在学界关注和媒体报道下,益生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实验表明,相比于自然状态及粪菌移植,服用益生菌延缓了使用抗生素后的肠道菌群恢复;而停用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很快恢复至原先的状态。上述研究的结果,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和保健品宣传的观点,明显相悖。

业内人士表示,“益生菌产业就像一棵快速成长中的小树,需要时间来成长,行业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基业长青。”而行业健康发展众多企业要注意不要夸大、过度宣传,引导行业向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另外,益生菌行业在标准法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法规建设上,国家监管机构明确了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定位,积极推进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建设。

在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受到各方关注,新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益生菌定义,并将益生菌安全性与功效性审查聚焦于菌株,逐渐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