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呈现的673种味道
//
早上吃顿清汤,似乎和宵夜来碗牛肉面一样,是襄阳人的饮食习惯之一。
清汤在我印象中记忆最深刻就是:皮薄,馅少,不糊汤。
把馄饨放在碗里像一个小金鱼,鼓着脸,散着纱尾。有点小葱点色,有紫菜、虾皮。
最重要的是有一勺猪油的油花在半透明的汤面上漂浮闪耀。
小时候就特别爱吃清汤。一只筷子不停地往四方皮里装馅,手速很快,自己擀的皮特薄馅也不大。
而现在很多地方的馄饨都越做越大,不像当年的那种小馄饨了。
早些年的襄阳到处都有,可现在越来越难找。
不止清汤越来越难找,襄阳人对清汤的叫法也不一样,每次跟别人说想吃清汤,都会引起一番争执。
到底是叫清汤还是馄饨或者小饺子甚至抄手?反正也不是特别重要。
重要的是回忆里的那个味道是什么就叫什么,好吃就够了。
说到幸福小区,很多人对幸福路的牛肉面都有数不清的回忆。
从外地回来下火车的第一顿多数是这碗面条,但附近巷子里的这家和我年纪一样大的清汤,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发展中的襄阳,道路和一些老店的门牌都做了调整。
以前他们家都是摆在路边,夏天傍晚吃着清汤吹着冷风别提有多惬意,现在也只能老老实实坐在里屋。
店面特别小,只摆的下两桌,但大家都默契的坐在两个小桌子附近,大概能坐下十来号人。
从早上一开门,来吃清汤的人就没间断过,始终将这间小店挤得满满当当。
店里不光做皮薄馅小的馄饨,也做皮厚馅多的大水饺,虽然面皮和馅料都不同,但无一例外的全都来自老板的纯手工操作。
做好一张馄饨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馄饨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下锅的馄饨煮完了之后是直接上桌还是连锅一起扔了,糊了的馄饨皮绝对是洗锅的噩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清汤店都是买现成的馄饨皮,自己动手制作馄饨皮的人越来越来少。
老板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自己每天和面擀面皮,他想要的薄皮和劲道,只有自己能把握。
肉馅也十分讲究, 好的肉馅是满而不柴。
馅料虽然不多也要下足功夫,老板的内馅是7分瘦肉3分肥肉。
制作中,将肥瘦肉一道加工,熟练的刀法,把粉嫩的肉末剁的刚刚好。
剁太大了不好包,太小了不好吃,还要保证肥瘦均匀,每一筷子挑起的馅料都像大拇指壳一样大。
一碗好的馄饨汤,既要有肉的鲜味,又要有汤的素雅。
很多清汤店都是用方便面调料做底汤,浓妆艳抹的完全丢失了清汤的精髓。
这家的汤底只有简单的盐和味精,又加了适当的虾皮、紫菜等等,非常的素雅。
老板的秘制佐料只能看不能拍,说是怕泄了自己的方子。
把新鲜的馄饨或饺子一口气下入锅中,不到一分钟就立马浮出水面。
用漏勺将它捞起,白色的面皮下就露出好看的内馅纹路。
用另一口锅烧水倒入清汤的调料里,一小勺猪油就是这碗清汤最好的点缀。
把煮好的馄饨放入汤水里,汤清不白,一碗喷香诱人的清汤就上桌了。
薄的像金鱼尾纱一样的馄饨皮轻盈地在清汤中静静漂浮,似乎连一丁点肉馅也快要包裹不住。
虾皮和紫菜零星的夹杂在馄饨里。 清汤面上漂浮着星光点点的猪油,翠绿的葱段就是最亮眼的点缀。
每一个馄饨都浸满了汤汁,皮薄不涩,入口汁水丰富,肉馅细腻不柴,鲜香味浓,每一口都能吃出肉质的新鲜。
吃馄饨一定要喝汤,它家汤底的味道非常浓厚,看起来却是清如水。
这大概就是老板不愿透露的秘密所在。
如果你非要问我有多好吃,说实话,我无法形容。
这些存在于市井小巷之中的小馆,动不动就能开二十多年,靠的就是这种无法夸大的质朴味道。
什么是正宗?什么是食物对我们的安慰?
其实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叫正宗的时候,只有我们是否对一样食物有共同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每次生病发烧,就只想吃一口他家的馄饨。
虽然病好于药物作用,但心理安慰却是他家的馄饨给的。
所以在我印象里,最正宗的馄饨就该是这个样子。
它的存在仿佛就是这座城市之中对我而言最温暖的治愈。
不是说别家的馄饨都不是正宗传统馄饨,也不是说现在襄阳没有好吃的馄饨,而是这种传统做法的馄饨饺子越来越少。
当我们的味觉被取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接受这个变化,忘记手工面皮和内馅的味道, 以至于新一代的人成长之后都不知道以前我们吃过的馄饨到底是什么味道。
到那个时候,襄阳便欠一碗馄饨,记在每个老去的人的账上。
老字号
地址 | 樊城区园艺路幸福小区7天连锁酒店斜对面
营业时间 | 07:00--20:00
/
吃掉这一口温暖
•END•
出品:襄阳食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吃货君 摄影:吃货君
由襄阳食记原创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