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介绍了花木兰近战杀敌的武器:环首刀。今儿我们继续聊聊关于她的另一件神秘武器—— 弓箭。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题木兰庙》
从电影版木兰使用的这把弓来看,虽然受角度限制,看不到弓的整体,但从其上弦顶端弯曲走向可以推测,刘亦菲使用的应是一把双曲反弯复合弓(简称复合弓)。
1、复合弓的历史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其主要有两种分类:单体弓和复合弓。
狩猎图 汉 墓室砖画
单体弓发明于石器时代,至少有3万年以上的历史了。主要供人们打猎使用,由于弹性差、有效弯曲度小、射程近,因此被复合弓所代替。
至于复合弓最初的发明“者”,至今还只是推测,没有最终的实锤。不过从考古挖掘的物品来看,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完整复合弓是来自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据考证,图坦卡蒙死的时候大约是公元前1324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完整的复合弓和先进的战车等。
图坦卡蒙猎鸟图:最左边举着弓箭的即为图坦卡蒙法老
而中国出土的最早能跟复合弓沾边的实物则是与复合弓配合使用的指环(商朝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指环),时代上稍晚于图坦卡门。
商朝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指环
在这里先解释下玉指环与复合弓的使用关系:
在拉弓时,搭箭的手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于西方使用单体弓的区域。这种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则箭杆在弓弣左侧。
第二种是蒙古式,主要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这种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右手勾弦,则箭杆在弓弣右侧。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则必须在拇指上套上指环。
中国古称“抉”,后世称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制成。
虽然两方都有出土的“物证”,但真正的发明者至今尚未明确,不过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考证:至少在商代时,我们祖先的弓箭制造技术就已经成熟,有形制较完备的复合弓及青铜箭镞,且普遍被使用。
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与弓有关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的“弓”
金文的“弓”
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有大量与弓有关的象形文字或图形符号,其所描绘的弓的形状,几乎全为双曲反弯之形,与后世典型中国复合弓的形态,极其相像。而这种复合弓是明显的双曲反弯的弓形,即“双曲反弯复合弓”。
2、复合弓的特点
“双曲反弯复合弓”的命名方式完美的总结了它的三大特点:
1、因弓体由 山竹、木、动物肌腱、角骨等制成,所以叫 “复合”;
2、弓体上弦时,其握把部分后缩,弓臂上下形成对称弧曲,弓臂的两个末稍反向弯转,这就叫做 “双曲”;
3、不上弓弦时,弓臂整个大幅度反向弯转,握把处则向前凸,这就是所谓的 “反弯”。
“诗经中也有大量对复合弓特点的记载,《诗经·小雅·角弓》写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显然这种角弓就是典型的复合弓,而“弛则体反”的特征由来,则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材料及工艺。
3、制作材料及工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就提出了制作弓的6种材料,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从集齐六种材料到制作成一张弓,就连上述最简单的单体弓而言,也需要整整一年的制作时间。
而复合弓的制作时间则需花费更长,因其采用了不同位置配置不同材料的制作原理,才使其产生了独特的形态特征。虽看起来简单、轻巧,但其制作工艺可是相当考究。
角弓的款式一般是双曲反弯复合弓,其构造大致如上图
复合弓(如角弓图)因其弓臂中衬垫了动物的角和筋,特别是制成片状角,会使弓呈“弛则体反”的特征。
而中间可用竹或木做干(也称胎),但竹材是最差的一种材料,最好的是拓木,檀木稍次些。干是弓的主体对弓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非遗国粹 300年历史的弓箭铺,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杨福喜
除了干材的选择,角的选择也是弓的重中之重。角常用牛角,但牛的不同,导致牛角的差异,小牛的牛角比较直,韧性虽强,但强度较差;老牛的牛角虽然比较硬,但早已老化,易变得十分干燥。
此外,秋天杀牛会使得牛角十分厚重,春季则会使牛角变得轻薄,所以选角不易,好弓且用且珍惜。
找到合适的牛角片后,需在面向射手的一面贴上,而面向目标的一面敷上多层牛筋丝。
选筋时要选成条的长筋,同时不能太长,筋端的节也要大。
鱼鳔和胶
几个部件之间要用鱼鳔胶或其它动物胶粘合。
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腱)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好的胶能够让弓身紧密贴合,不会产生分离。
最后为了防止险恶环境下,弓身被腐蚀,还需在弓身涂上一层漆,增加寿命。
传统角弓的截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其材质。上面一层是牛筋,中间是竹,下面黑色的是牛角。这种复合结构应当是人类最古老的复合材料。
当这些材料都准备好后,一张弓也不能一下制成。冬天制作干材,春天制作角,夏天制作筋,秋天将六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直到冬天一张好弓才算是初步制成。
这样制作的弓在满弓时,牛筋丝可以抗拉伸,角片可以抗压缩,而且不同材质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弓的韧性和使用寿命,相当于一种复合簧片结构。
当中的竹或木胎等于是一个介质,通过这个介质结合角片和筋,其中提供弹力的主要还是角片,但如果弓光是用角片做的话,弹力是好,可是反弹就会太猛,伤了角片;而几个材质结合在一起,就不会损伤了。
制作完成的弓,则需用杆称测试弓力
如此看来,弓箭虽在冷兵器时代纵横几千年,但能大量用于军队的只有单体弓。本质上的原因不是制作工艺的缺失,而是制作过程太过复杂且耗时长久。但也正因材料筛选的困难与制作工艺的复杂,才令复合弓的“诞生”成为了弓箭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4、杀伤力
那么有了匠工的保驾护航,复合弓的“实力”究竟如何?
历史上,十三世纪,蒙古人靠着人手一把角弓横扫欧亚大陆。当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时,用的武器正是复合弓。其中,在波兰和匈牙利与蒙古大军的决斗中,十几万的欧洲骑士仅仅2天的时间就在几万蒙古骑兵的箭雨中覆灭。
由此看来,复合弓确实配得上匠工对材料用心挑选及精心制作,其杀伤力,不容小觑。
那么如何更好的利用复合弓的杀伤力呢?
蒙古军队中轻骑兵所用的复合弓需166磅拉力才能拉开,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
如何利用弓箭的杀伤力,首先我们要从原理说起。
本质上,任何破伤性武器的威力,都要看造成的伤口面积。这个面积关键要看两个参数:伤口截面周长和伤口深度。
严格说来,杀伤力可以准确的表达为伤口截面周长对伤口深度的积分值,这个值即出血面总面积。显然出血面越大,对目标的杀伤效果越大。
猪排加弹道凝胶测试
为什么是个积分值?
因为在创伤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并不是等大的。同一种切割体贯穿,给肝肾脾脏造成的伤口截面周长和给胃、肠、肺、肌肉造成的伤口截面周长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接近与锐器最大截面相等,后者则要小很多。
于是在弓箭设计者面前摆下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去求取伤口截面周长和贯穿深度的平衡。道理很浅显: 箭头本身的截面周长就是 伤口的截面周长。
了解这个原理,便可更好的利用不同箭头的杀伤力来掌控战事,从而达到战事目的。在《黑鞑事略》关于蒙古弓的记载有“有顽羊角弓,角面连靶一共三尺”;“有响箭,有蛇骨箭,有披针箭,刻木为括,落雕以翎”。
说的便是蒙古人会根据不同的战争场景,更换适合的箭头大小和种类:有箭头小而尖、箭身较轻的用于远射,箭头大而宽,箭身较重的用于近战,不同的箭种则会带来不一样的“伤害值”。
此外,在不同“箭袭”的交替下,若骑兵们再采用不同的战术,如包抄、夹击啊。各队再配合各种战斗阵型,包括燕尾阵、长蛇阵等等,则可实施多轮打击,给敌方造成较大的伤亡。
不过,弓箭作为最可怕的远程武器,主要并不是它对肉体的造成的伤害,而是它对人心理的那种压迫感。蒙古军队中轻骑兵所用的复合弓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也就是说在这个距离中,你都是一直处于弓箭手有效射杀范围以内。
战场上还没打到敌人,就得先做好“防护措施”以求保命,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弓箭带来的心理畏惧,确实会给我方战事,带来先“声”夺人的优势。
如此看来,一把优质的弓箭,从材料选择到制作工艺,凭的是制作者的匠心精神;而能将其价值发挥至极,靠的则是使用者的能力。
当你拥有一把绝佳的“武器”时,先别忙着高兴或炫耀,看看你的本事能否使用它、驾驭它;而后再好好思量:以你的能力能否让其物尽其用、物尽所值。
资料参考:
1、《弓箭威力有多大?》 来源:知乎
2、《关于弓的种类划分,你知道吗?》
3、《到底是谁最先发明了复合弓?》 第三章:复合弓 作者:孙卫东
4、《在古代,制作一张上好的弓往往需要跨越三年时间》
5、《古代弓箭的杀伤力有多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HUJanMBiuFnsJQV1T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