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郭德纲与爱徒们合录的一档综艺,引起不少粉丝追捧。其中一个细节,当徒弟秦霄贤为郭德纲倒茶时,因壶嘴冲人,罕见被师傅批评。慌忙之中,徒弟把壶嘴右倾,不小心壶嘴又对上了于谦。
可以看得出,徒弟还是很尊重师傅的,一上来就谦逊的倒茶,但一个小细节没处理好,懂规矩的人就会内心膈应。
长辈若点明说破、教导晚辈是情分;若关系没到那份上,闭口不提也是本分。为了避免餐桌尴尬,今儿我们就来了解下关于这餐桌规矩背后暗含的社会逻辑。
1
壶嘴为什么不能对人?
先来解释下,壶嘴为什么不能对着人?
按照老人们的说法,所谓的壶嘴,指的是喝茶的茶壶。(跟醋壶、酱油壶没有关系)
因为京津两地讲究以茶待客。一壶清茶如一杯薄酒,两人若是生客,且聊不来的话,一般主人斟完茶壶嘴冲着对方,便是主人送客的意思。
这是一种礼节性的暗示。
壶嘴对人在古代是一种礼节性的暗示
此外,由于壶嘴的“壶”与“虎”谐音,老虎是凶猛的动物,所以虎(壶)口朝着人是会伤人的。
虽然我们现在吃饭喝茶,大都无心去刻意关注壶嘴的方向,但要是将壶嘴摆向没有人的地方,既对客人有个比较好的体验感,也方便大家可以欣赏到完整的壶型形态。
若实在指不到没人的地方,也可将壶嘴冲于自己,以示礼貌。
当然,除上述的餐桌规矩外,老祖宗们留下的古训还有很多,每条汉朝的饮食规矩背后皆有其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
2
汉朝的饮食规矩
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创立,前后共历经29位皇帝,国运长达407年之久,这个朝代既是汉民族的孵化器,也是汉代文化的根基。
其中,汉朝很著名便是饮食文化里的规矩,笔者翻阅了关于餐桌饮食的规则,只有一个感觉:讲究!
就拿离咱们日常很近的宴请宾客的规矩举例。根据宴席的前后时间顺序,笔者分了两类。
1
开席前
开席前,主人需要给客人先发请柬,告知宾客,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及客套话。然后在当天要跟门口等待客人的逐一道来。
需要注意的是,来早了的客人也需要在客厅里小坐一会儿,吃点点心、喝点小茶,等全部的客人到来后,再一起入席。
在这里作为宾客,你需要注意的2点:
1、家里是否有雉?
在汉朝去赴宴,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准备点礼物,即礼尚往来。一般客人赴宴前会准备一只尾巴很长的野鸡即雉鸡当做礼物。
雉鸡蕴含着极深的君子之礼:雉在野外生存,有很高的警惕性不好抓,而且不怕猎人,总是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雉俗称“野鸡”
在汉代士人的交往中,大家都用雉作为最好的礼物,以赞扬主人的高风亮节,主人看到也会觉得特有面子,觉得是在变相的夸自己。
所以,汉代人送礼不用多费心思挑礼物,有钱的就多送几只,但一定要规避的是空手赴宴,如此既是失礼,而非君子所为。
2、入座顺序
《鸿门宴》中的座次安排,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于座位的顺序,千万得重视,正所谓:座位选得好,小命都能保。
当初,鸿门宴中的刘邦就是因为选择了南方的座位,不去坐西座(朝东尊位),从而降低了项羽的心里防线,保住了小命。
足以见得,就餐座位的选择,得有多重要。
在我们现在的聚餐中,大多数人都会对餐桌座次入座顺序有个大致的概念:主位即最尊贵的位置:东向座。在汉代也是很看重这一点的,而且除了主座外,其余每一个位置都是有规矩的。
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东最尊贵,其次是南,然后为北,最次的即是西。入座时,一般会根据官位、年龄、与主人亲密程度等因素引导就坐。
2
开席后
当然,选好座位后,别以为就可以大吃大喝了,关于开席后的规矩,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食不言
在汉朝吃饭,实行的是分餐制,想要聊天,就得扯着嗓子喊,显得略有不雅,所以一般大家会先自己吃完后再与大家聊天。
不挪动
在菜上齐后,不要随意挪动桌上的菜。
汉代饭桌上的摆放其实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汉朝饭菜摆放规矩:
带骨的菜要左边,切的没有骨的肉要放右边;
干菜要靠着人的左手方,酒和汤要放在右手的方向;
烧烤要放在远处,醋和酱要放在近处,姜葱拌料放旁边;
如果有干肉和牛脯之类的东西,则弯曲的在左边,不弯曲的在右边。
行祭
此外,吃饭之前,还有个小仪式。即客人需起立,等主人让吃之后才可开动。
主人会引导客人行祭,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行祭,这一切完了之后,你才能真正的得开动。
当然这时候你还不能吃肉,得吃完3碗饭后,主人劝你,才能吃肉。并且吃饭时不能大口吃饭、大声咀嚼,更不能把吃进去的饭放回碗里。
敬酒
吃的差不多了,按照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得喝两口吧。
汉朝人敬酒规矩也说法,就敬酒过程通常包含:
献、酢[zuò]、酬三个步骤。
主人会根据客人身份的尊贵程度依次斟酒,最后是自己,斟完酒后,主人向客人们敬酒,这个过程就被称之为“献”;
客人再到主人跟前向主人敬酒,这便是“酢”;
主人开始自饮,客人也跟着饮酒,这就是最后一步“酬”。
饮酒文化颇为讲究
这些规矩,充满了仪式感。
在整个宴饮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和谐有序、欢乐交谈的另一种氛围。
其实,换种思路来看,所有规矩设定的背后,除了保证井然有序的宴会流程外,还有另外一层逻辑。
3
规矩背后的社会逻辑
这另一种社会逻辑,成年人应该都深有体会,即相互尊重。
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坐北朝南,右为尊;
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在这些规矩背后无不蕴含着“尊重”二字。
相互尊重、长幼有序,一直以来都是咱老祖宗提倡众人遵循的社会秩序。这种观念着实不应被遗忘,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才是这些规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4
老规矩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尊重,让生活更加和谐。
最近十一假期去拜访亲戚时,对小侄女的一个小动作印象深刻。
那天到了饭点,不到3岁的小侄女,嘴里便嘟囔着要吃毛豆,上来一大盘后,她马上抓了一个跑到爷爷跟前,把毛豆拿到爷爷手中看其吃完后,自己再吃。
也许在她的小脑瓜中,还不太理解长辈的概念,但家人却有意识的给她灌输着:要把心爱之物,先分享于长辈的规矩。
这便是规矩的背后营造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会让家庭变得更加温馨,生活更和谐。也让很多规矩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做人的处事之道,值得我们细品。
晚辈向长辈叩指礼:
以手代首,五指成拳,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
比如“茶七,饭八,酒十一”,即茶水要到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盛饭要盛八分满,少了显得太小气;酒倒满杯是敬意,即使洒落一些,也不以为意。
这其中的七分、八分和十一分,都是对生活的一种分寸上的把握。
行事把握分寸,说话留有余地。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餐桌规矩,既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充满了“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也维系着人文关怀与社会关系,为后世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于今天而言,仍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iKgG3UBeElxlkkaR8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