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根植现实的喜剧作品,是从生活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小草”,也将会变成温暖治愈的“大树”。
文 | 黎河
“别说话了,你有延迟”“接什么词,你都卡了”“把虚拟头像给我关了”“你掉线了都”……一个梗接着一个梗,现场炸掉,某某某带来的《排练疯云》把线上办公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一次性打包,激活全员互联网记忆。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第一赛段结束,《排练疯云》最终获得第一名,而紧接着也是《黑夜里的脆弱》《少爷和我》《虎父无犬子》等作品。为什么它们能够得到观众的喜欢?答案或许藏在其对现实的洞察里。
“从这一次的作品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东西叫‘落地’,就能踏踏实实贴在地面上。”黄渤非常欣赏《排练疯云》的这种对生活的观察:“我们现在好多工作都在线上,很多问题掉线、延时等,你一看就懂。”
喜剧的力量从何而来?
真实生活中有创作财富
“喜剧是一种阐释人类生活真相的艺术。”
史蒂夫·卡普兰的这句话阐述了观众在喜剧中获得共鸣的关键。
《突突突突突围》这个作品把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外卖行业放到特工突围的剧情里,外卖员和等外卖的视角来回交替。作品里面对外卖行业呈现出的感动点和槽点网友直呼太真实了,“外卖晚点”“找错楼层”“三把起送”“车速飞快”等离谱的地方让人直呼戳中,酷酷的滕饰演的外卖员接起催单电话张嘴就来“进电梯了、进小区了”更让全场爆笑——这“特工突围战”隐喻的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生活突围战?
更重要的是,在笑料之余,作品还在无形之中呈现出一种反思。当演员喊着,“你以为你比机器人强吗?你每天走什么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都是你那个程序给你定好的吗?我只是被困在这个房间里,而你,早就被困在那个程序里”,从喜剧中延伸出来的,是对这个社会更加深刻地洞察。
事实上,节目中的喜剧作品不仅成为这个社会的镜子,也在映照着每个具体的人。家庭教育的影响,网络社会的不便,职场人的烦恼孤独等都可以在节目中找到情绪被撬动的支点。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引发了大众都能够参与社会话题的思考,对情感痛点的挖掘和共感的制造是落到实处的。
《黑夜里的脆弱》用夸张地手法表现了一个人在白天积极向上,但晚上容易敏感脆弱。编剧宇轩也透露故事的主要原型就是演员阿奇。有观众在看完后表示,“演员信念感好强,厉害!希望我们都能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多多关心自己。”马东直接指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喜剧的治愈功能,“喜剧最大的功德,是你说自己的故事,但却感动了别人,或者照见了别人。”
反转不是唯一目的,
喜剧张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十几分钟,对于喜剧来说够吗?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由于时长和人数有限,很多作品不断将矛盾冲突聚集到一个情境一个场景中来,人物高频次的释放表演魅力,进行观点交锋,激发演员自身的表演灵感,抓住刹那间迸发的火花,将之衍生成观众意想不到的笑点,具有强戏剧性的特点。
不管是《最好的房子》通过音乐剧等形式强化“过道”展现现代年轻人租房的困境等,还是《热血乒乓》里一句“你相信光吗”激活不同年代的人对于年轻热血的想象,或是《代号大本钟》从“你在我们才能胜利”到“诺曼底登陆了你是同盟军了”句句精髓让观众直呼过瘾。
正因为这样,嘉宾们也都常常笑中带泪,拍案叫绝。那英表示,“你就觉得,你身边就是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不是强拧着你,挠你的那种感觉”;马东总结道:“喜剧是从身边的土壤里面长出来的小草。”
在现实主义故事内核的基础上,这些喜剧作品以最易被观众接受和传播的方式,表现时代生活,传递真实的社会状态。演员的表演和台词都隐含着幽默又富于启迪意义的小话题。很多节目铺陈往往来自我们熟悉的经验和故事,笑点也有出人意料的反转,包括“起急了眼前一黑”“伞和命分不清楚”“神也有绩效啊”等喜剧包袱都带来爆笑的体验。
甚至像《全民运动会》那种“黑场剧”(Black Out),虽然缺少对白台词,但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体育动作,一个动作就是一条线,让人感受到一种强节奏的冲击。比如跨栏变成了地铁逃票,游泳变成了地铁出口,三个人打冰球变成了遛狗,击剑变成了做核酸……很多生活中的场景都被包裹进这一以贯之的内容中来,让人称奇。
最先出场的《虎父无犬子》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老师家访坐谈,爸爸言行初现端倪,主题循序渐进;等待妈妈回家,戏剧冲突陡然加剧,老师情感进入高潮;最后一幕老师彻底疯狂,爸妈遂变成学生,之前埋的包袱一翻再翻,直到落幕时还有余劲儿在。这也让网友感慨,“这其实是在反讽有其父必有其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需要相辅相成。”
节目通过分享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故事演绎向大众传达:喜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其实倡导了一种用多元的喜剧表演去化解偏见的渠道。这些喜剧演员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对自身的鼓励反省,让每一个段子、包袱在成为幽默逗乐工具的同时,也温暖他人、审视社会。
洞察人间真实,
互动的喜剧才“好笑”又“值得”
纵观《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节目变得更加成熟,其对大众生活的洞察、对现实细节的观照早已成为其内在逻辑,而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用这种喜剧表达的方式对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不管是家庭温情,还是职业焦虑,或是生活困惑,都是对当代青年“人间真实”的精准洞察。
先不说《黑夜里的脆弱》和《突突突突突围》这种与现实主题直接相关的演绎,就连一些个人情感化的作品中,也充斥着现实的影子。例如《再见》中对于人们“一焦虑就学英语”这个观察特别拿捏人心。
于和伟说,“很多都是从生活当中汲取的,然后把它放大。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小事,我们如果把它加入到我们想表达的目的中,它就会变得非常有生命力”。
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哪?一笑而过中藏着的复杂生活与丰沛情感。黑暗是出口,喜剧也是。这个节目对于我们的意义也在于:或许我们第二天依然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但一笑而过(看了节目)之后,我们也终于不再压抑,能够勇敢袒露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段子横飞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笑”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也需要专业的节目和演员打造全新的喜剧创作路径,不仅注重原创的输出,更不断与现实和观众产生互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培养了一种轻松的土壤,让我们能够生成面对人生与社会的英雄主义,让我们可以“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平视现实焦虑,让综艺创作植根在现实的土壤里,对于这个喜剧类型的创作而言:不仅要关注收获,更要为生存与生活的迷思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更深层次的表演不仅需要创作者们的“自嗨”,还需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有效确认,既要让人觉得“好笑”,更要让人觉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