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胜:当语音与微表情都能计量,会计如何助力新经济时代?

2019-10-24   财小小2018

9月28日,杨雄胜教授在2019财能百人会(长三角)峰会上做了主题为“业财融合与价值创造”的破题演讲。杨雄胜教授认为,信息化的时代下,价值创造的概念需要更加具体化,而业财融合的实现,需要财会人过四关:技术关、工艺关、用材关、流程关。

嘉宾:杨雄胜,南京大学教授、财政部“会计名家”、财能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嘉宾:杨雄胜

编辑:和斌斌

来源:财大咖(ID:caidaka2019)

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财大咖授权

作为长三角的大学教授,站在财能百人会长三角峰会的讲台上破题,我感到非常激动,也感到非常沉重,压力很大。以前社会上有种说法,什么都不会只能做会计。我是1978年上的大学,非常遗憾考得不好,当时只能学会计。没想到中国后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已经不是三、四十年之前的会计,变成了一个香喷喷的行业。进入会计行业以来,我首先在学术界认识了很多前辈,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平台上又接触到很多中国顶级的总会计师和CFO,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老一代和新生代财会人的风采和精神,他们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当然,其间也结识了一大批年龄接近的优秀会计学者,例今天在场的张新民校长。近年来又认识了一批可畏的青年才俊例如财能科技成艳华,更是深有感触:财会行业的年轻人和少壮派,既有激情,又有能力,还有梦想,更有很强的执行力,从而唤起了我久违的财会热情。我觉得自己尚未年迈体衰,要尽量为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时间是上帝给人类的一种错觉。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时间其实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承载我们人类永恒的,只有现在。所以我今天就讲财会赋能背景的现在。今天的新社会经济与技术环境下,我们究竟该怎么理解“业财融合”和“价值创造”这样一个决定行业发展大方向的主题?

业财融合,不能脱离“信息化”时代背景

学术界和企业界现在都在谈“业财融合”。“业财融合”到底是什么?尽管我们理论上可以有这样的看法和那样的说法,但根据我们经历的调研、访谈和案例总结,在计算机网络化的背景下,“业财融合”作为一个财务术语,我认为,既然是要达到为财会行业赋能的目的,那么,“业财融合”这不能只是一个概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和具体内涵。

只要回顾一下大家熟悉的财会专业理论,再看看企业实践中的具体行动,就不难发现,现在讲“业财融合”的概念,离不开“信息化”这样一个大前提。抽离了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单纯谈“业财融合”概念,显得非常抽象和空洞。我们上学的时候,会计课老师就告诉我们,会计和财务要走与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即经济要跟技术结合,财会人员必须经常到企业现场去熟悉生产、弄懂技术,这样才能算清账。如此说来,“业财融合”的概念,很早以前就有了。事实上一百多年前,在美国的卡耐基钢铁公司,安徳鲁·卡耐基借鉴并创新了铁路公司会计制度,在“综合用费”的控制和“会计凭证制度”上,其实践、观念和理论都比我们现在所理解和看到的所谓业财融合,做得更好。显然,我们现在讲“业财融合”,跟我们以上传统说法和做法,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是面对新时代信息化的崭新背景,对财会工作新场景的一种全新概括。

要想实现这种意义上的“业财融合”,我们的财务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闯四关”本领,从而也明确了“业财融合”对财会人员赋能的新要求与具体内容。这四关是:第一关,“技术关”。会计要清楚你所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所用的技术是什么,即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数学原理是什么?第二关,“工艺关”。要明白这些技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和平台实现的。第三关,“用材关”。企业产品与服务用什么材料来实现现有的工艺技术,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第四关,“流程关”,包括生产与服务的技术、工艺、组织、管理等各种流程。

真正过好这四关,对财会行业从业者来讲,有非常具体的内容和比较高的工作要求,我们要算清楚并正确核算好企业在这四个关上的投资回报、市场前景、潜在风险,以及收益能力。如果我们真正动态地把这些账都算清楚了,“业财融合”对于财会行业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有具体内容的概念。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的能力,我们在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就找到了我们这个专业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也站准了我们的自己的角色,这才叫“业财融合”。显然,算好这四本账,离开了信息化以及信息新计量与计算分析展示技术的支持并有效运用,将是天方夜谭。根据这样的思维来理解,“业财融合”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或标签,而是需要我们的同行付出大量的努力,做出实在业绩,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

新时代的业财融合,财务人该如何解读“价值创造”?

在这样的“业财融合”背景下,要求我们财会行业对“价值创造”的概念有个新的认识。(注:360百科中对“价值创造”的解释是: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

到现在为止,我们会计人员无法回答:公司的价值到底怎么算?尽管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很多模型,煞有其事地对一个个企业进行定价。但大家知道,所谓的定价,其科学性和可验证性,只能天知道!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计行业有些时候跟“算命的”差不多。在计算机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手段的改进,信息革命的到来,为我们会计行业,在“业财融合”的崭新工作背景之下,真正实现财会职能价值创造的目标和能力提供了方便。

具体来讲,我们现在不能再笼统地说创造价值,这是一个非常不清楚的概念。我们创造的是股东价值,还是顾客价值、员工价值、供应商价值,还是社会责任,或者环境价值?在价值取向上,同行之间有不一样的看法,每个企业可能有不同的框架结构。基于不一样的看法,我们衡量价值的指标体系和我们的计量模式,有时并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毅然决然地跳出传统笼统的、抽象的、大家都认为清楚的,但在实践当中很难形成非常清晰的奋斗目标的这种“价值管理”困境。脱困之道首先要赋予价值创造概念以新的涵义。

价值创造,到底创造什么?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比如创造客户价值,比笼统的“创造价值”概念似乎更确切。因为在现今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是第一位的。对一个企业来讲,如何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把创造价值、创造客户、创造知识,这三个概念合在一起,那么会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就承担着很大的责任,我们怎么把这些概念融合在一起并计量出来,继而应用到我们的具体的经济活动当中去,就需要财会行业拿出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而这为财会职业赋能注入了新动力。

500多年的现代会计发展,尽管对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面对工业化转向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真正的价值计量到现在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西方也承认,会计已经陷入困境,要振兴,要再造,要重新创造会计行业的辉煌。那么,财能书院想要为同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导,首先要在解决这样一个难点问题上有所作为。

信息化已经把我们带到了全新而充满挑战的神奇地段。比如说,我们以前普遍满足于货币计量,结果公司的价值驱动因素中,一些重要因素因不能以货币计量,而使会计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能力日趋式微。但现在,货币计量之外一些计量手段,比如微表情分析、语音识别,过去一些货币无力计量而对价值创造影响重大的因素,现在都能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计量,为会计拓展计量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这给我们的会计行业赋能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它们能回答我们经济管理中一直非常难以解决的一个难点,那就是人的动机:做一件事情之前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很重要。当我们把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结合起来实现了统一综合计量,会计就有可能把经济活动的价值计量推向新的高度,我们财会行业就能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服务。

我们在以上方面做出脚踏实地努力,价值创造对于财会职业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