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菊: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2023-09-27     守望新教育

原标题:宋新菊: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关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宋新菊: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原创|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来源|21世纪教育研究院

黄河之滨,太行脚下,小小的怀川之地,有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这间教室承载着一位普通教师对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追求。3年师范磨砺、12年乡间耕耘、14年新教育塑造,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育才学校语文教师宋新菊依旧守着她小小的乡村教室,捏塑着每一个日子。她说,我的天命便是守在这里,守护着一个个生命的蜕变。

她荣获全人教育年度大奖——我的天命,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我像丑小鸭一样,在冬天的池塘里徘徊寻找”

宋新菊出生在太行脚下、黄河之滨,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上学时,一个碎布头拼成的烂书包,装哥哥的课本、姐姐的课本,然后才是她的语文书和数学书。但宋新菊从小爱读书。小人书和粘在风门上的黄旧报纸是年幼的她接近文字的唯一方式;稀少的金庸、琼瑶,珍贵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成了她中学记忆里的文学烙印。纯真岁月里仰望文字之后的蓝天白云,是她最为快乐的时光。

1994年,宋新菊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沁阳师范。在那里她体会到了因认知贫瘠带来的深深自卑。同学们交流喜欢的体育项目,她只知道考试要考的那几种;做课间操时,她一个动作也不会,被同学们嘲笑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的丑小鸭,变不成白天鹅的那种。”但这段经历也在她成为老师之后,更加坚定了做一个好老师的决心。“我想把我见过的‘世面’传递给村里的孩子们,我不想他们走出去时也被称为‘乡巴佬’。”

1997年,宋新菊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被分配到出生的地方,一个只有两条街道的小村子,学校加上校长只有72人。看着和她一样土生土长的村娃,宋新菊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己:“贫困农村的儿童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童年?几年后他们走出校门,结婚生子、集市卖菜的命运能否改变?”

宋新菊的心里憋着一股劲,她迫切渴望强大起来,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她用自己的方式讲课,坚持带孩子们读书,带他们学跳舞;她讲优质课,从乡镇的东部讲到西部;她的学生考全乡第一的成绩,从一年级持续到五年级(那时候还没有六年级)。她被发现、被肯定,被调到了初中。在初中,她尝试了所有的学科教学,进行多种教学法尝试,但她仍然觉得没有遇见好的教育……“就像鸡说会下蛋就可以了,那不就是会上课就可以了吗?可是我不满足于这些,这不是我本命里应该有的,我还需要一些东西,那些东西是需要我自己去寻找的。所以我像丑小鸭一样,这种温室里的生活我不要,我还要再走出来,哪怕我在冬天的池塘里一圈一圈地游。”

从“缔造可以成长的教室”启程

于宋新菊而言,2009年是生命的转折点,这一年她遇见了新教育实验。当“儿童就是可能性”“无限相信儿童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童年的秘密远没有被发现”这些理念冲击宋新菊的认知时,她决定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新教育对我的影响和改变是终生的。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曙光,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一间小小的教室。”

一方面,宋新菊不断汲取专业成长的力量,她加入种子计划团队,在共同体的沃土里蛰伏发芽、拔节成长;加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啃读专业书籍,坚持日不停笔地书写教育叙事。另一方面,宋新菊在自己的教室里,不断探索实现儿童的种种美好可能的方式。从2009年至今,她一直坚持践行新教育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成为班里学生的生活方式。

2013年9月,宋新菊接手新一年级,她和孩子们一起给班级命名为“小梅花班”。起名“小梅花”,蕴含着一株植物“生命穿越”的内在逻辑,意味着生命不断突破自我的拔节成长,直至成长为天地间大写的人。从此,这个名字的意蕴不断被发掘,被赋予新的生命意义,成为教室里共同的生命密码,促进“小梅花”们的成长蜕变。语文课上的晨诵共读、美术课上的绘画欣赏、社团课上的手工制作、道法课上的案例分析、家长课堂时讲述梅花、劳动实践时种植梅树……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努力把做一株梅的美好、深刻、韵味用生活体验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

梅文化启动仪式上,宋新菊带着孩子们用手指画梅花,在心中种植梅花;美术课上,他们用墨水吹梅花,成就梅艺术的美;道法课上,结合生活事件,叩问做法,学习梅的精神品质;课余时间,绘制梅花文化衫。“梅花相框”“纸盘梅花”“干枝梅花”……丰富的内容,立体的生活,真正做到了“艺术之美,成人之美”。师生还共同创作了名为“小梅花”的班诗:“小小梅花,朵朵开,有白梅,有红梅,还有黄黄的小腊梅,你是一朵小梅花,我是一朵小梅花,我们都是小梅花,傲雪绽放是一家!”

主题文化之“梅文化”

在这间教室里,宋新菊不仅创造了独属于“小梅花”们的班级文化,更在这种全息式跨学科的课程中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与孩子们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用生命的叙事使“梅”的意义更为丰满且深远。

我们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

宋新菊出生的村庄以种菜为生,绵延成片的青葱菜地,葳蕤生香。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挖野菜、捉蟋蟀的自在日子,给她的童年乃至生命绘就了温暖的底色。童年时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诸多乐趣,让宋新菊懂得——乡村的自然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乡村教育应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根据自身优势,以新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为乡村孩子创造更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环境。

“我们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我们的教育、课程也是如此。”作为扎根在黄河之滨的乡土人,宋新菊一直希望以黄河文化为背景开发一个综合性学习课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在更久远的岁月以前,我们的先人是怎样从母亲河畔诞生,并以此为源头发展起来的?他们怎样栖息劳作,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响彻我们的头顶,敲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场漫长的穿越,从源头文化到书法诗词,从歌舞戏剧到黄河建筑,内容庞杂,跨度巨大。宋新菊需要一个巧妙的课程切入点,泥埙课程便是在她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积极尝试。

他们到黄河岸边采集黄河泥,跟着文化局的王建老师亲手制作泥埙。为了让这种乐器能在孩子们的手里实现演奏,他们用石膏制作泥埙的模子,做出同一个调子的泥埙。全部的泥埙制作好后,他们再一起钻孔、正音、晾干、烧烤、绘制梅花标志。音乐老师为他们谱写班歌《小梅花》,孩子们日日不间断地练习吹奏。一个个古老的乐器诞生于一个个7岁孩子之手,当泥埙发出浑厚的旋律时,他们不断遥想未来的日子里,一起吹奏《梅花三弄》《黄河颂》,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在黄河泥埙课程“玩泥”

孩子们吹奏自己制作的“泥埙”

他们还去实地体验黄河文化:在黄河滩边漫步,观察黄河水的浑浊,了解水位的升涨对河堤的要求;品尝黄河滩西瓜,玩玩沙滩烧烤;五十多个家庭的大团队前往嘉应观,研学“黄河故宫”,了解古代皇帝视察黄河时居住的寝宫。

宋新菊还带着孩子们穿行在祖先研制的农历中,用丰盈润泽的仪式走过一年年的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春天,他们一起吟诵《多彩的春天》,做“春之歌”撕纸画和布贴画,唱着歌来到沁河大堤上植树;桃花盛开的季节,师生站在桃园盛开的桃花下齐诵《大林寺桃花》《题都城南庄》;当读到《秋风吹》时,她带领孩子们捡拾落叶,做树叶贴画;中秋节,他们讲着嫦娥奔月的传说,吟诵着李白的《静夜思》,一起分享从家里带来的月饼……

春天,唱着歌来到沁河大堤上植树

秋天,捡拾落叶贴画

乡土教学资源打破了学科与学科间的壁垒,将语文、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里一切合适的内容都融合在一堂课里。不过,宋新菊强调,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有课程意识,必须把语文教材精确化,把课程浪漫化。“不是把诗词、绘画堆积在一起,它就是一个课程。我们需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年段特点,需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编排,需要结合当时教室发生的具体事例,把所有这些资料整合梳理架构,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初步的课程模型。”

捏塑每个日子,只为守候你们的蜕变

宋新菊在沁阳师范读书时,有位赵老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忘不了他在课堂上的风采。他尤爱古诗词,上课兴致一起来,一句句诗词出口成章。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这种状态,他让我见到了语文课堂的美妙之处,那时候我就想以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就这样,宋新菊将自己泡在文字中,与书为伍是她求学生活的常态;而走上讲台后的她,也始终坚持带领学生阅读,希望以阅读滋养儿童心灵,为他们打开一扇看向世界的窗。

有一年,宋新菊带领孩子们假期共读《丑小鸭》。共读中,梅梅的成长有目共睹。梅梅是婚前子,爸爸被迫选择了妈妈,全家人都不喜欢她。在缺爱的童年中,她不愿意学习,也写不好生字。她是哭着读丑小鸭的。当看到丑小鸭被兄弟姐妹欺负,被迫离开家时,她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共读中,宋新菊一次次问孩子:“丑小鸭丑吗?丑小鸭知道自己会成为白天鹅吗?你需要怎样努力,才能突破自我变成白天鹅呢?”在老师和同学关爱的目光中,梅梅努力修复伤痛,勇敢走出自我,她大声朗读故事,积极参与讨论,表演舞台剧时还成功扮演了丑小鸭。舞台上的梅梅眼中有光,绽放出了生命应有的灿烂。共读结束时,梅梅读起了富兰克林的小诗《我的自画像》——“在我的努力坚持下,我终将会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写着美丽的诗篇,倾诉着美丽的梦想。”“这个过程不正是丑小鸭成长的过程吗?‘吻醒故事,自居角色,体悟生命,自我觉醒,向上生长’,我们的共读真正地把这些词语活了出来。”宋新菊哽咽道。

去年金秋的一个午后,宋新菊的一个学生、当时在中国社科院读书的天月在微信上给她留言:“老师,今天我去了中国童书博览会做志愿者。看到《犟龟》,看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看到许多许多童书,一阵阵感动涌上心头。当年,是您带着我们在童书的海洋中遨游,让我得以在经典的滋养中成长,领略仅凭自己看不到的风光。在摊位买绘本时,卖家惊讶于我是买来自己读,我只是庆幸,庆幸自己仍可以领会这种美好,庆幸自己多了一种方式来理解生命、理解生活,多了一扇窗户来欣赏真善美,庆幸自己在逐渐忙碌的成人生活中,可以在一方书页中感受童真、感受纯然的轻松、感受时光流逝中的永恒。”读到这条留言,宋新菊又一次流泪了。

自2009年带着“小梅花”们上路,一路上所有的委屈不解、疲惫伤感都在此刻化为了欣喜与慰藉。学生如白天鹅般的蜕变,绽放了小小乡村教室里的大大梦想,也是宋新菊守候在这间教室的意义。“我坚信,站在一个农村的讲台上,也能够让孩子们听说读写,也能够让孩子们一天天增长学识,提高素养。我们的土壤不一样,种子不一样,但是你不能阻止他成长呀。在这个环境里,只要我还在继续努力成长,农村的教室里也会成就一些孩子的。”

汇聚尺码相同的“我们”

在通往幸福完整教育的路上,宋新菊汇聚了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方面,她以推动亲子共读为使命,组建了武陟萤火虫分站,激活了一个县城的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她以共同成长的担当,带领种子教师研发课程,深度研讨。

2014年7月,新教育萤火虫武陟分站成立。宋新菊与其他几位老师及招募来的13名义工,共同为武陟县的父母们搭建了学习、沟通、成长、交流的平台。每天早晚都有教育专家朱永新发布的晨诵和晚诵,还有苏霍姆林斯基专题、陶行知专题、蒙台梭利专题;每周三是专家讲座,讲座主题直指亲子教育中的误区;每周五进行武陟分站的讲座……在教育大家的理念指引下,聆听的父母们对照自己的家庭教育,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宋新菊带着工作站的老师们进行线上分享,内容包括绘本分享、家庭教育漫谈、小学生习惯培养、阅读的方法指导、前沿书籍分享、智慧早餐。他们不仅给家长们提供了网络学习的机会,还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下活动。黄河故宫嘉应观里领略黄河文化深邃、荥阳石榴节震撼于水果的甘甜、焦作科技馆里轻叩科技的大门……宋新菊和“梅爸梅妈”们结成了最佳的教育共同体。

从2012年起,宋新菊成为新教育种子教师,加入种子计划项目,她在这里看到了一群在教育第一线顽强成长的同路人,他们的汇聚让宋新菊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从而更为坚定地行走于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从负责焦作团队的42位种子教师到服务于全国种子教师团队,宋新菊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按照地区、学科、年级进行分组,定期交流。宋新菊还曾组织种子教师组长们承担了全国新教育项目培训群一个学期的所有培训工作。44次专题讲座,让很多一线教师在这个平台中领略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的魅力,一同走上了追寻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道路。

“我希望我每天带给孩子们的这种教育的方式,是平和的、愉悦的、他门能接受的。我希望我和他组成的这个共同体,是能够呈现目前儿童生命中幸福完整生活的一种模式。我在努力呈现这种样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宋新菊和她的乡村孩子们一天天褪去丑小鸭的稚嫩,走向生命的完整幸福。

闪亮的名字——新教育榜样教师:董艳 荣获2023全国“最美教师”

特稿|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c09cd947a38deebbd732393b24c81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