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寻找那段不了情
世事悠悠,日月如梭。
1944 年西大向榕江逃难,转眼已是近八十年了。当年亲历过西大在榕江的老人,健在的如凤毛麟角,时间似慢慢地把这段经历掩埋起来了。问今日西大的学生,十之八九恐怕不知道榕江在何方。
但是,世上还是有一些有心人,他们也许跟西大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是觉得这一段历史很宝贵,很值得留下来,榕江县学者赵顺静、吴昌智、赵光和、张登奎等先生就是这样的有心人。
关于黄现璠教授带队考察大有乡的轨迹,榕江县政协原主席赵顺静、榕江一中原校长吴昌智、县档案局张登奎等三位先生,尝试进行现场还原。而“大有”这个地名,已经不见于当前的榕江地图。《贵州省榕江县地名志》记载:“腊酉乡,位于县城西南十三公里,公路里程二十公里的都柳江畔。清雍正七年(1729 年)十二月,置古州厅后,腊酉、都江、摆奶、摆柳、分引等寨,划入南路苗寨,设都江汛……民国二十年(1931 年)六月,置腊酉乡,改属第三区。民国二十六年乡、镇建置废,改置腊酉联保办事处。民国二十九年
(1940 年)十月,改置腊酉联保。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改置大有乡……”
“大有乡”终于出来了。那它后来为何消失了?原来,苗乡考察三十多年后的 1981 年 7 月,地名普查发现它与岑巩县大有公社重名,于是两年后榕江县大有公社更名为腊酉公社,后来置八开区腊酉乡。1992 年 2 月,撤区、并乡、建镇,腊酉乡与八开乡合并称八开乡……
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更名,没有难倒有心人,终于完成了地名的追根溯源。
那么,如今的当地老百姓是否记得有这么一回事呢?2018年 3 月 20 日下午,赵顺静亲自驾车,吴昌智、张登奎请腊酉小学退休教师王培金当向导,一同前往腊酉村。然而,走访腊酉村八十五岁以上的四位老人,他们皆不知西大师生曾到之事。
《广西大学史话(1928— 1949)》也提到社会调查的事,这些有心人相信不会是虚言,于是继续寻找。
张登奎认真查看原腊酉(大有)乡地图,反复研究“大有乡一带苗区”,方圆十里范围,唯有摆奶村最显眼,那里有六个苗寨。黄现璠领着学生,该不会是沿都柳江支流乌娘溪溯流而上,到摆奶村进行社会调查吧?于是,大家决定到摆奶村进行查访。
赵顺静等采访腊酉村老人 (张登奎摄影)
摆奶村坐落在孔明山腹地、海拔一千零九十四米高的党兴坡山麓中,位于八开镇东部,榕江县城南部;距八开镇政府十公里,距县城二十四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时全村辖摆用、乌娘溪、摆奶大寨、摆奶小寨、摆卡、高免、谷豆、列辉、乌秋九个自然寨,共三百三十七户,一千六百一十八人。苗、水、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九成。
2018 年7月4 日清晨,山岚雾霭,预示着晴朗的一天开始。吴昌智先生借车,与赵光和、张登奎一起,买了几斤猪肉和小菜,准备到摆奶村做午饭吃,还到八开镇政府请驻村干部何林俊当向导。
车到乌娘溪苗寨路口,何林俊说,站在这里往上看,看得到摆奶苗寨全景。摆奶大寨是村委会所在地,但见寨子四周丛林茂密,林壑幽深;近处寨头溪流潺潺、泉水叮咚,捧一口山泉水喝进肚里,甘甜清冽、沁人心脾。寨中古树参天,树上山葡萄、猕猴桃等藤条,缠绕而上,不时传来悦耳的鸟叫声,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个季节山葡萄熟了,挂满枝条,显得格外美丽。
摆奶村支书廖庆文家就住乌娘溪苗寨。访客说明来意,廖支书十分高兴,说:“大寨有个一百多岁的老人家,问她就明白了。”
支书办事干练,到达摆奶大寨,把大家安排在他亲戚家里并吩咐煮饭后,便亲自去接百岁老人张玉芝和摆奶小寨老人刘成华和潘老金,还有老支书杨老祥,一同请来座谈。
三位老人均是苗族,张玉芝老人是年一百零二周岁,刘成华和潘老金均八十六岁。大家问起 1945 年 4 月有没有广西大学师生到摆奶苗寨考察,没想到话音刚落,张玉芝老人马上回答:“有这件事!”顿时,大家不禁喜出望外。
张玉芝说:“当年他们来的时候是农历二月间,还未到清明,天气早晚还冷,来了十多个人。有几个住在余老街(时任甲长)家,因为住不下那么多人,余老街带一个老师和六个学生到我家,说我懂点客话。我丈夫朱老夺招呼师生进家来,他们带得有行李,在我家吃饭,住了两夜。白天,他们到寨上去走访,到吃饭时间回来吃午饭和晚饭。我们穷得很,没有肉招待他们,吃的是自家种的小菜。我们住的也是木皮盖的房子,在寨上算是宽敞的,腾出一个房间,铺两铺床给他们睡。他们送我家两包盐,是纸包的,像粽粑那样大!他们每到一家都送一包盐巴,人口多的就送两包。那时盐巴金贵,家家都缺少。第三天他们临走的时候,还送钱给我家,钱是票子(法币),说是酬劳我家的饭菜钱。他们是好人啊!”
张玉芝老人讲述苗胞生活贫苦的情况,也印证了熊永深先生的记述:“苗民最缺乏食盐,他们把一小块盐巴用细绳绑上,悬吊在铁锅上方,煮菜时把这块盐放在锅里晃几下。”当时张玉芝家里只有八分田,种粮不够吃;有地,只够种小菜;有片山,种了点杉树。刚嫁到朱家时最困难,住在夫家父母的牛棚旁,后来才盖了个木皮房子。家里连锅头都没有,好在娘家也在附近,每餐借来锅头煮好饭菜,又送回娘家去。一家四口,每餐才煮一小碗米。
张老太说:“他们人好。住下来后就给我家挑水,煮饭时就帮我烧火。走了以后,我常常想念他们。有时问我丈夫:你经常下山帮人扛木头,遇到他们没有?遇到了请他们再来家里。丈夫说:日本人走了,他们回广西去了……”(十多年前,余老街与朱老夺均已作古)
听到此,摆奶小寨的潘老金老人插嘴说:“我家也得他们送的一包盐。他们来我家的时候我有十三岁,记得到我家来的时候是大清早,父母还没有到田头做活路(即干活),招呼他们进家来坐。他们拿出一包盐送给我家,我父亲非常感激。那时我家住的是茅草房,还有点漏雨,烟熏火燎的,大家围着火坑坐在木坨坨上。他们问我家粮食够不够吃?我父亲讲,要是年景好,下雨田头有水,好耙田栽秧,粮食收成好,勉强够吃;遇到天干不下雨,田头无水,栽不下秧,粮食歉收要挨饿,只有到山上种些杂粮、挖野菜来吃。他们摆谈一阵又到别的人家。父母把他们送走后,打开纸包的盐看了又看,十分欢喜,然后把盐放到瓦罐里保存。那个时候我已经记得起事了,至今想得起来,他们还摸了摸我身上穿的破旧单衣,问我冷不冷。我到现在也还记得!”
杨老祥老支书接着说:“听老人们讲,当年广西大学师生来到摆奶这个地方的时候,只有摆奶大寨、小寨、乌娘溪、摆用、摆卡五个苗寨。那时摆奶大寨有二十来户、小寨有七户,乌娘溪、摆用、摆卡各有四五户,加起来四十多户二百多人,生活都过得很苦。他们每到一家,都详细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并送一包盐。那时叫‘斗米斤盐’,盐巴十分稀缺,很多人家吃不上盐。因此,得到盐巴的家庭把它作为宝贝,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煮菜吃……”
广西大学师生在战乱年代,不忘深入高山苗寨考察,关心、关注贫苦苗胞生活,给当地苗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们伸张正义,为民说话,深入探讨社会政策,在榕江成为一段佳话。
往事并不如烟。这几十年来,西大校方与榕江保持往来,几次派人去榕江“认亲”,但西大生在腊酉的考察地却无处寻觅,直到赵顺静、吴昌智、赵光和、张登奎先生寻找到摆奶村后。
2018 年 11 月16 日下午,摆奶村的上百名男女老幼聚集村头,十多个小伙子吹起了芦笙,几十个姑娘头戴银饰,穿起节日的盛装,唱起苗歌,跳起了民族舞蹈,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阔别了七十多年的广西大学师生调查组。其中,百岁老奶张玉芝拄着拐杖站在最前头。这天,她头上包着一块手帕,脸上爬满了皱纹,但耳不聋,眼不花,拄着拐杖尚能走,普通话能懂,只是牙口稀疏,表达不很顺畅。为了迎接久违了的客人,村民执意留下西大师生在苗寨吃晚饭,还杀了一头猪,摆了三四十桌,全村男女老少都参加。席间,苗家姑娘手捧酒杯,频频向师生敬酒……
广西大学师生重访苗寨,与张玉芝老人(前排左二)合影 (广西大学提供)。
吴昌智和张登奎两位是第四次到摆奶。摆奶村四面环山,最高海拔一千多米,属于云贵高原的余脉。村子地处山半腰,几片梯田靠近山脚的乌娘溪,自然环境虽然很是美丽,但资源却不是很丰富。寨子离县城二十四公里,村民说,过去不通公路,过都柳江也没有桥,去一趟县城要走七八个小时。如今,水泥路直达村头寨尾,村里到县城不到一个小时。在村里,师生见到的多是瓦房,村民的富裕程度虽还不高,张玉芝老人仍住在当年的房子里,只是木皮已换成了瓦顶。不过,她和余老街两家的孙子倒是在旧房旁边建起了楼房,告别了那种底下关牛、上面住人的板房。
寻访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刘成华老人、潘老金、张玉芝、杨老祥;后排左起:赵光和、何林俊、廖庆文、张登奎、吴昌智 (张登奎提供)。
西大考察组带队的黄庶冰与林西平老师,都曾经在广西做过扶贫工作。
他们忘不了向廖支书调查民情,了解村里的经济支柱,共同寻找脱贫路子……
暮色四合,师生告别摆奶苗寨,村民们相送到村头,仍然依依不舍,叮嘱下次再来、多来。虽然历时数十年,但是,当年结下的那段情谊,还在!
不想距西大调查组重访摆奶村不到一年,2019 年 6月 26 日,张玉芝老人驾鹤西归!七十多年了,她没有等回黄教授考察团,但是,等到了同样朝气蓬勃的西大师生!
笔者采访张玉芝老人 。
没有忘记这种患难情谊的,还有今天广西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校长贺祖斌、副校长林春逸带队,利用暑假,率领校办、宣传部、学工部(处)、校团委、高师中心、教育学部、美术学院相关人员及辅导员、青马班学生共计 30 余名师生代表,从三江的丹洲一路来到贵州的平越。这次行动被命名为“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红色校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 10 月 20 日,校党委副书记赵铁再次率队赴福泉寻访校史。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左)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范家荣共同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丹洲办学旧址”揭牌 (广西师范大学提供)。
师院 1945 年在平越办学的地方有山,名福泉山,山上有井,名福泉井(故平越县 1953 年改名福泉市)。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一代宗师张三丰到此修道——长寿之道,这里便成了一代道教圣地。
说来也巧,师院 1946 年自贵州平越返回广西,以桂林市王城为校区,此地也有一口“福泉”井,是道光十七年(1837 年)开挖,供到广西贡院参加考试的秀才们使用,井栏上刻有篆书“福泉”二字,并有桂林知府许仁和的隶书记事。两地的“福泉”井,均水质甘甜,冬暖夏凉,水位久不干涸。如此有缘,世事真奇妙。
当然,师生来此不是了解风土人情,而是要探求当年前辈们的艰苦办学历程,他们看到了一批珍贵的校史档案,其中有院长曾作忠的亲笔信、学院启用关防和院长印知照平越县政府的公函、学院当年借用交大留平越的家具清单、关于合办附属初中的函、学生的考试卷等。为了“报恩”,师大与市领导形成了长期互帮互助的五点共识。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左)和福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韦恩胜共同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平越办学旧址”揭牌 (广西师范大学提供)
尤其让师生收获满满的,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辈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也就是“救国之道”,真可谓艰苦卓绝!广西师大校长贺祖斌教授在现场动容地对师生们说,前辈们“当年那种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西迁办学精神,永远值得今天的大学人学习和致敬”。他勉励师生们从此次活动中,汲取奋进力量,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奋进的信心和决心,奋力谱写新发展阶段广西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
2022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率学校部分领导,再走当年西迁路,在三江的丹州、贵州的福泉两地,分别与当地领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办学旧址”揭牌。
2019 年 11 月,第一次修改于融水杆洞乡
2020 年元月,第二次修改于南宁
2020 年 5 月,第三次修改于南宁
2020 年 6 月端午,第四次修改于南宁
2021 年 7 月,第五次修改于南宁
2022 年 4 月,第六次修改于南宁
致 谢
这本书写得很艰难,因为毕竟年代久远,且当时处于战争年代,资料缺乏。
说实话,没有一些友人提供帮助,我是无法完成的。
首先是西大的原校长郑志鹏先生,是他几年来鼓励我一直写下去;深圳莫子浩校友,他为我搜集了当年很多相关的报纸,并专心致志两个星期,对此书做了认真的阅读;更有贵州省榕江县赵顺静、吴昌智、赵光和、张登奎、王世龙等先生,为了寻觅西大在当地的历史,不辞劳苦,陪我们实地考察,并提供了大量的地方史料。尤其是张登奎先生,不仅将初稿复印数十份,送给当年的知情人审读,还在处于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四处奔走,为我搜集史料。
我还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校办主任谭智雄,为我提供了相关史料;西大校友、广西高级法院原院长罗殿龙先生题写书名;北京的张健峰,西大的雷德鹏,早报当年的老同事刘飞锋、王辑宁以及桂林的吕立忠、甘金山,柳州的廖富学、周颀、覃守贵、蒙军、刘汉忠,乡友刘祖斌等友人,他们为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帮助。当然,更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无私支持。在此,谨致以真诚的谢意!
蒋钦挥
2022 年 8 月
附录 广西大学榕江大事记
因为引用的资料来源于不同的版本,时间上可能或许有出入,这里仅供参考。
相关背景
1938 年 10 月 21 日,广州弃守;25 日,武汉三镇弃守。
1939 年 11 月 15、16 日,日军在防城、钦州多处登陆。是为第一次大规模入侵广西。
1939 年 11 月 24 日,日军占领南宁;28 日,桂南会战开始。1940 年 2 月,日军自动放弃昆仑关、宾阳、上林、武鸣等地。1940 年 11 月 30 日,中国军队将入侵日军全部逐出广西。
1941 年 2 月 21 日,蒋介石抵柳州,次日险遭日机轰炸。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 年 12 月 18 日,港英总督通过广播,宣布向日投降。
日军第一次入大规模侵广西,占据桂南长达一年,先后侵占广西十九个县,加上当时属于广东的防城、钦州、合浦、灵山,一共二十三个县。
广西大学在榕江
1944 年 5 月 27 日,日军在湘北发动大规模攻势。
1944 年 6 月 15 日,张发奎等要人决议桂林、柳州及早疏散。
1944 年 6 月 18 日,日军下长沙。
1944 年 6 月 20 日,西大提前放暑假,大部分学生疏散回乡。1944 年 6 月 24 日,因疏散无措,西大酿成“6·24”风波。
1944 年 6 月 25 日,第四战区委任韦云淞将军为桂林城防司令。
1944 年 6 月 27 日,桂林城防司令部发布第一次疏散令。1944 年 6 月 28 日,西大师生第一批三百多人往融县疏散。1944 年 8 月 8 日,湘南重镇衡阳沦陷。
1944 年 8 月 14 日,西大农学院部分图书仪器运交黔桂铁路新圩站,转运南丹,在六甲受阻,只好寄存农家。
1944 年 9 月 6 日,日军陷东安,7 日,陷零陵。
1944 年 9 月 8 日,桂林城防司令部发出第二次疏散令。
1944 年 9 月 11 日,第三次发出强迫疏散令,限令三天内疏散。
1944 年 9 月 13 日,西大良丰本部第二批师生撤向融县。日军迂回进攻,轻取全州黄沙河天堑,打开广西北大门。
1944 年 9 月 14 日,汉民中学离开桂林。
1944 年 9 月 15 日,桂林市政府迁往临桂县两江乡。
1944 年 9 月 20 日,梧州失守。西大农学院由柳州市郊沙塘迁往融县。
1944 年 10 月 1 日,日军占领兴安。
1944 年 10 月 12 日,日军攻陷西江上游战略要地桂平。
1944 年 10 月下旬,西大农学院派人前往六甲协同寄存校产。后全部损失于战乱之中。
1944 年 10 月 21 日,柳州下令强迫疏散,限于 3 天内离城。西大理工学院院长郑建宣带队,乘船从融县出发前往榕江打前站。
1944 年 10 月 26 日,日军正式发出向桂林、柳州进攻的命令。1944 年 10 月 30 日,日军占领恭城。
1944 年 11 月 1 日,我军攻克滇西重镇龙陵县。日军占领平乐和阳朔。同日,向桂林外围发起攻击。
1944 年 11 月 2 日,日军占领永福。1944 年 11 月 3 日,日军占领荔浦。
1944 年 11 月 9 日,西大第一批筹备人员到达榕江。西大农学院决定由融县改迁榕江。
1944 年 11 月 10 日,桂林、柳州被日军占领。
1944 年 11 月 14 日(一说 11 月 15 日),日军占领宜山。1944 年 11 月 19 日,日军第一次入侵融县。
1944 年 11 月 21 日,怀远失守。
1944 年 11 月 23 日,金城江沦陷。
1944 年 11 月 24 日,南宁被日军占领。至此,桂柳会战结束。
1944年11月26日,为截断日军的追剿,张发奎下令炸毁大山塘公路大桥。1944 年 11 月 27 日,十七架美军飞机误炸六寨。
1944 年 11 月 28 日,日军攻陷南丹。西大师生全部抵达榕江。
1944 年 11 月 29 日,日军陷广西南丹与贵州独山交界处的六寨乡。
1944 年 12 月 3 日,日军占领独山、荔波县城。
1944 年 12 月 5 日,日军全部按原路撤出贵州境,与在榕江的西大学生擦肩而过。
1944 年 12 月 6 日,榕江县府下令疏散。
1944 年 12 月 7 日,有飞机袭城,西大计划迁思南。桂师迁平越。西大师生夜宿车寨,8 日,至忠宝寨。
1944 年 12 月 10 日,生得悉日军退出独山,方知虚惊一场。
1944 年 12 月 11 日,西大师生全部返回榕江。
1944 年 12 月 18 日,西大在榕江县正式开始上课。1945 年 1 月 25 日,西大一年级新生入。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做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1945 年 5 月 25 日,西大学生召开民主大会,决定响应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主张。
1945 年 8 月 10 日晚,公演《雷雨》,中途欣闻喜讯:日本乞降。榕江县城欣喜若狂,游行庆祝。
1945 年 8 月 13 日凌晨,百年难遇的洪水袭击榕江。
1945 年 8 月 15 日,西大贴出布告:向教职员学生发路费,自行离榕。1945 年 10 月 6 日,西大师生在融县举行“西大死难病故师长同学追悼大会”。
1945 年 10 月,西大师生暂栖柳州鹧鸪江,借原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之妇孺工读学校为临时办学地点。
1945 年 12 月 6 日,西大在柳州鹧鸪江正式上课。
参考书籍
写历史,总是在前人的成果上梳理扒寻,可谓“拾人牙慧”。这本书除了当年报纸的新闻外,引用前人的资料颇多,现列于后,一是以示不敢掠人之美,二是以证文之有所出,三是致以真诚的谢意!
《中国战时农都》,周颀、谢文斌主编,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来宾市档案馆编,2016 年内部印刷。
《西大故园寻梦》,甘金山主编,漓江出版社 2011 年版。
《西大故园情》,廖井丹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
《黄现璠自述》,黄现璠口述,甘金山、甘文杰、甘文豪记录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
《图说柳州抗战》,李厚全主编,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
《资深院士回忆录》第二卷,裘维番等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广西大学校史 1928—1988》,刘长汉主编,1988 年内部印刷。
《广西农业大学校史》,傅硕龄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社 1998 年版。
《骊歌未阑——广西大学校友回忆录》,黄牡丽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历史名人在西大》,蒋钦挥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
《桃李风华》,谭玉萍、陈瑞群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年版。《西大情缘》,阳国亮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年版。
《却顾所来径——广西大学校友在香港》,莫子浩编著,(香港)华舆出版有限公司 2018 年版。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凌世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无尽的思念——怀念林密文集》,《无尽的思念》编委会编著,(澳门)
星光书店有限公司 2007 年版。
《榕江风物》,榕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 年版。
《七十二寨》,榕江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榕江县侗学研究会编,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4 年版。
《黄旭初回忆录》,黄旭初著,蔡登山主编,独立出版社 2015 年版。
《广西师范大学纪事》,旷永青、李殷青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
《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 年版。
《民国时期政要与香港》,刘晓滇、刘小清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任中敏与汉民中学》,魏华龄、严申榜主编,漓江出版社 1995 年版。《三江县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版,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2 年翻印。
《师大故人》,王枬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附:《风雨榕江路》作者简介
蒋钦挥,广西全州人,1978年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广西日报编委兼南国早报总编辑、自治区政府参事,高级记者(教授二级),先后获广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晚报都市报优秀总编辑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此公至今原不死》《另类皇帝》《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历史的碎片》《 甘苦集》《新闻角度与选择》《新闻生涯三十年》;主编有《解读广西丛书》《全州历史文化丛书》《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申报”辛亥革命广西资料选编》(上下册)、《历史名人在西大》、《风雨榕江路》等。
-end-
|内容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风雨榕江路》,嗨南宁授权转载,作者:蒋钦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得打赏归属作者;点击“合集”标签,可阅读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