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在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地图旁边的一段字这样写道:“线以东地区以43.71%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39%的人口;以西地区占国土面积56.29%,而人口仅占5.61,这些人口主要生活在适宜和基本适宜地区。”直观地展示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
李克强发出了“
”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那么什么是胡焕庸线呢?胡焕庸又是谁呢?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1919-1923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就读,1926年在东南大学补读地学系学分后获理学士学位,1926-1928年留学法国。回国后到中央大学任教,后任地理系主任、教务长;兼任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华自然科学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在治淮委员会任技术委员,1953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57年创建国内高校最早的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1983年任人口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兼任上海市人口学会顾问、名誉会长,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等。
1935年,胡焕庸先生在其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绘制了中国人口分布图,首次提出了一条人口分布的重要分界线,即“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线”,这条线把我国分为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当时划定时,这条线东南部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3.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6.3%,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6%。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截止2020年,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比重为93.50:6.50 ,“胡焕庸线”描绘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在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等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中,“胡焕庸线”也被评为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
之所以两侧人口分布差异大,是由于两侧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差异大。
“胡焕庸线”与我国众多的自然分界限重合度比较高,导致两侧的自然环境差异大。
该线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400毫米等降水量重合度较高,这就造成了东南半壁降水充足,西北半壁干旱的状况。充足的降水,湿润的气候保证了生活的适宜性及生产生活用水,同时有利于河流的发育,发挥河流的水运供水等功能,促进了人口的集中。
从热量条件来看,东南半壁以热带、亚热带、温带为主,热量相对充足,有利于保障农业的发展。
从地形地势条件来看,“胡焕庸线”北段与我国二三阶梯分界线,南段与我国一二阶梯分界线大致重合,该线东南壁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同时结合我国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出,东南壁多大江大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形成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宜人类定居和进行农业生产。
在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口趋向于集中于东南壁,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断提高,交通条件也不断改善,特别是海上交通的发展,使得东南壁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大,这就使“马太效应”持续增强。虽然国家也在通过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吸引人口往西部迁,但由于东南壁的吸引太强,“胡焕庸线”始终很稳定。
除了中国有“胡焕庸线”外,国外很多国家也有自己的人口分布分界限。同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的差异导致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的“胡焕庸线”,大家可以推测一下各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留言区等你来回答。
(点击查看大图)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构造湖 Tectonic Lake
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以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湖最常见其特征为水深,岸坡陡峻,常成狭长形。
如中国云南滇池,非洲东非大裂谷的坦噶尼喀湖等。
岩层同时发生断裂、褶皱两种地壳变动生成的湖盆,如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大部分构造湖是断层作用形成的。
有些是单断层湖泊,例如位于赤道北侧刚果和乌干达交界处的艾伯特湖,中国云南滇池。
当两条大致平行的断层,中间岩块下降,两侧上升,这种断层组合叫地堑。
地堑在地形上常常形成凹陷地带,巨型地堑又被叫做裂谷。
很大一部分构造湖都属于地堑或者裂谷湖泊。
例如长达6500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巨型地堑,东非大裂谷附近大部分湖泊,包括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爱德华湖等都属于裂谷湖泊。
分布在断裂带周围,构造湖经常以串珠状的形式组团出道。
一些大中型湖泊系在构造断裂基础上发育形成,大部分沿构造方向呈带状排列,湖泊长轴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因此,很多构造湖都是长条形,有些还长得很离谱。
一般构造湖都非常深,湖水深度百八十米是标配,还有好几个深度一千多米。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最深处有1600多米,非洲的坦噶尼喀湖有1400多米深。
构造湖虽然数量比不上冰川湖,但湖水非常深,在大小和容积方面傲视全球。
世界面积排名前十的湖泊差不多一半都是构造湖,世界很多著名大湖都是构造湖出身。包括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
以上内容来源于“地理狗看世界”和“星球研究所”;以下内容由“讲地又讲理”整合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真题链接
(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2.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答案】1.C 2.D
【解析】1.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貌发育,雨水下渗快,图中显示,没有明显河流注入奥赫里德湖,因此雨水和河流水直接补给湖泊较少,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A、B不符合题意;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貌发育,当地雨水大多转化为地下水,又因湖泊沿断层分布,地下水易沿断层出露,补给湖泊,地下水补给水源含沙量小,使得湖水透明度高,因此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C符合题意;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冰川,因此冰雪融水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影响渔业资源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故D对。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石灰岩岩性的理解,石灰岩为沉积岩,分子结构较大,岩性松软,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因此往往为含水层,富含地下水。
(2015·四川·高考真题)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3.贝加尔湖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4.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3.D 4.C
【分析】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成因,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错。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错。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错。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对。故选D。
4.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A错。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B错。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对。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错。故选C。
(2018·全国·高考真题)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6.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7.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答案】5.A 6.C 7.D
【解析】5.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
6.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
7.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
【点睛】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贝加尔湖的认识——断陷构造湖。第2题从题干中的湖底沉积达8千米的沉积物,可是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外力的沉积物堆积速度小于内力的地壳下沉。
(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
9.“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
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
【答案】8.D 9.C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8644d8e23398b112a6373bd237e1f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