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方法、心理动力学方法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是三种当下颇有影响力的助人技术,这三种技术犹如三颗珠子,没有一根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就不能挂在脖子上或戴在手上,成为人的护身符。这是一根什么线呢?这根线就是性格。
认知行为有它自圆其说的信念系统,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是这个信念系统的构成元素,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助人技术并不能基于个体差异定位人的信念,当然也谈不上入流的什么好工具;心理动力学通过探索、识别、分析和澄清,试图让生命个体由内而外地改变,基于这门技术并未对心理内容有多少了解,改变的动力何来?如果说,认知行为方法针对当下的问题,心理动力学方法重视过去对当下的影响,以人为中心的方法表面上看来它有点新意,它强调需对人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和共情,它区别于前两者的地方在于不把所谓有问题的人视为患者,而是视为当事人,相信当事人有能力在咨询师的启发下利用自己的潜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当事人怎么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呢?人一旦降临人世,就会以普世的标准对人社会化,积淀了太多共性的东西,个性的东西早就被淹没,咨询师本人也没有幸免于难,那个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是人的性格,我所指的性格不是社会性格,而是个人性格,了解了个人性格就等于了解了人的心理诉求,针对不同性格的心理诉求,咨询才更具针对性。
前些天,有个网友做了六十四型MBTI性格测试,识别了她的主导性格是活泼(NF)、次级性格是强势(NT)、抗压性格是随和(SF),我结合认知行为方法、动力心理学方法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通过一小时左右的电询,初步达到了她要的目标。
我电询时采取的步骤首先是通过认知行为方法,了解她当下需解决的问题,然后是通过心理动力学方法探究她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期间我会通过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根据她的性格类型调动她的性格潜能,一个小时左右的沟通,就好像是内宇宙的旅行,使她看到了很多东西,给她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当事人对我说,她有五个问题需要解决,我告知她先说第一个问题,她告诉我在国外上的本科和研究生,现在是研三,由于疫情原因滞留在国内,不能到国外上学,在家里上网课,整天一个人呆在家里嚎啕大哭,她问我她为什么会哭…….我问她,你哭之前是什么情绪状态,她说是自卑情绪,我问她在自卑情绪的包围下在想什么,她说是学业压力,我告诉她在压力状态下,你的抗压性格是SF(随和),随和是你同性家长的本性,你同性家长有自卑情绪,在受到委屈时会流泪,若你处在主导性格活泼(NF)或次级性格强势(NT)的体验,你就没有自卑情绪,也不会哭,她非常认同,知道她为何会哭了。
我告诉她,你是特别自信的,不仅做人自信,对应主导性格活泼(NF),而且做事也自信,对应次级性格强势(NT),只是抗压能力偏弱,对应抗压性格随和(SF)。不自信有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早期与家人的互动模式,她似乎领悟了我说话的意思,告诉我她爸爸总是打击和挑剔她,让她从小就自我怀疑,由自信变得自卑。我告诉她,你爸爸的主导性格是强势(NT)、次级性格是稳重(ST),这类性格有打击和挑剔人的行为倾向,基于你的主导性格是活泼(NF)、次级性格是强势(NT),你们两个是不同关注点的人,你爸爸关注任务结果和过程,你关注社交和任务结果,你跟你爸爸不一样,你爸爸希望你跟他一样,所以,你爸爸是过失行为,我问她能理解吗?电话那头的她停顿了一下,说性格不同、行为不同。
从过去回到了现在,她说在跟我通电话之前,爸爸看着她很烦,有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她看到爸爸也很烦,觉得爸爸多管闲事,若再见到他,因为心理感受有了变化,看到他不会再烦,她觉得爸爸在做事方面的能力很强,特别重视对她教育的投入,若没有爸爸,她不可能到国外上学,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样子。
听到这些话,我感觉她有能力处理自己的压力,保持积极自信的状态。
电询后网友反馈、世保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