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音综”如何进阶创新?Ta从打开音乐丰富性开始

2023-01-14   影视前哨

原标题:“文化音综”如何进阶创新?Ta从打开音乐丰富性开始

导读:《最美中轴线》第二季不仅为文化类节目的类型扩展提供了新支点,更在中轴线的申遗时间表上写下更多精彩的、鲜活的遗产故事。

文|黎河

行至棂星门,踏入具服殿,举步月诗墙。当“秋分”的浪漫和农耕文化的内涵被月坛娓娓道来,《最美中轴线》第二季落下帷幕,这条北京生命线的故事也暂告一段落。

北京中轴线曾经是、并且仍将是随着北京城的发展而不断延续与变化的。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北京市文物局联合策划出品的《最美中轴线》,节目这一季探寻文武佑长盛的哲理出发,走过钟鼓楼、万宁桥……一直到品味山水照清宴的雅致格调,再到从二十四节气中寻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奥秘,更多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故事不断被书写,有关文化综艺的进阶探索,也填满了更多创新的注脚。

走进最细微的生活,

找寻最独特的视角

“歌谣,流转在京城小巷。中轴线上,是灵魂和脊梁。”希林娜依·高再次唱起《时光线》这首歌,摇滚的鼓点和节奏把千百年来的沧桑用一种更新颖的方式表达。

音乐如何与历史文化结合?“我变成旋律跟随着你,轻声呢喃着纵情着高唱着如影随形”,歌词很好地展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嘉宾们带着“拾音”的目的亲身体验,让中轴线上每一个可能陌生的元素都有了更具象的表现;另一方面,经过艺术加工的音乐,让观众能够对中轴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产生更多维的理解。

不管是《撒花》中用欢乐的开场点燃新年的氛围,带动大家一起动起来;还是《花圆》里加入歌手女儿的笑声,从天真烂漫的视角描绘中轴线的美好,或是《流转》中萦绕钟鼓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人间大观园”唱出哲理……节目对文化的阐释没有过于宏大叙事,对音乐的呈现也不再面面俱到,拾音团的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独特视角的切入点,细微之处的“拾音”能够与当下观众对话。

《最美中轴线》让人们明白,好的音乐应该取自于最贴切的生活和最真实的感受,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才能够共情听众、联结个体。好的音乐综艺也应该有文化底蕴,且与现实碰撞。节目中不管是古人智慧、街巷叫卖,还是国家力量、民族精神等,都因为创新表达而有了落脚点,在节目播出之外有了更长久的传播路径。

虽然讲的是历史,但节目却以先锋化的气质观照“中轴线”,聚合并释放着这股蓬勃向上的文化力。节目展示当代音乐人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意识,表现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也成功塑造了有才华、有态度的音乐人群像。

美好的音乐,

既治愈人心,又传承文化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

整季节目从园林到宫廷,从戏楼到庙宇,“中轴线”和以此为线索的历史、建筑和民俗等都成为创作最好的载体,没有疏离感,《最美中轴线》找到艺术表达与历史呈现的平衡点,将传统文化与重大事件融入他们主动讲述的各种音乐之中,让观众以更时尚和新颖地方式受到历史的鼓舞和感染。

北京中轴线上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风貌,《最美中轴线》成为社会大众想象北京的情感寄托阵地,每一首歌都帮助观众透过这种跨时空的互动去体验遥远的生活,在感受和倾听历史故事时,也同时观照自身,完成情感上的治愈。比如《时光胶片》让观众从歌声中汲取力量,《本色》中唱到“让世界看看我的本色”既指千年的历史,又鼓舞每一个自己。

通过聆听他人人生的情感流动、真实细节,体会人间百态,感受到涌动在每个人生背后的个性生命能量。不仅拾音歌手王弦表示,“这一路走来,领略到北京中轴线的各色风景,也学习到不一样的知识,对于中轴线,我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写进了歌里”;观众们也感慨,“结合了景史乐的《最美中轴线》让人可以从史书中走进现实,在现实中体会音乐,在音乐中感受历史。”

节目展现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更从“中轴线”这个独特的节点,谱写出了根植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和厚重的家国情怀。不管是社稷坛上的“五色”,还是六百年前的镇水兽都让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些都成为节目深刻音乐内涵的底色。

扩展综艺性,

让音乐和体验生成传播新灵感

综艺节目制作的关键,就是将各种元素有机整合。对文化音乐综艺节目来说,音乐是作用于听觉器官的曲调旋律,要对其进行可视化呈现,必然用其他表现元素加以辅助。

《最美中轴线》的综艺性,一是体现在让音乐可视化,在丰富节目形态、探索类型外延的基础上,对音乐内涵深度挖掘,让观众在眼前一亮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操陶冶;二是注重体验的身临其境,当嘉宾们真的走进圜丘坛脱靴光脚感受古人祭天的仪式感,或是在听完皇帝亲耕的故事后嘉宾们在耕种比赛中一决高下,观众的理解也会更加鲜活。

有些历史,只能在体验中看见;有些体验,又可以生成新的灵感去传播历史。

事实上,作为北京城文化象征的中轴线不仅在外地人心中是个颇具神秘感的存在,甚至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也尚未领略过它的全貌。从一次次线索的寻找中出发,《最美中轴线》要做的,是用大众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中轴线背后的历史故事。例如徐乐同“随口一提”,让大家揭开了整个祈谷坛关于节气和天文元素的奥秘所在,也是这一发现让立春小分队成功获得了新的“宝物”。

虽然节目的主模式是嘉宾们需要根据主题任务,在中轴线景点及其周边进行采风创作,并在最后进行音乐展演。但跟随拾音团采风的过程,你会看到建筑的脊梁,日月的梵音,以及解锁中轴线的各种文化钥匙……它们就像是围棋盘上的一颗颗黑白棋子,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次出现在指定的地方,带领观众看见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

更重要的是,不少音乐的创意与更广泛的中轴线文化概念结合,在表演地点和模式、歌曲内容和内核等方面进行创新,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寻找相同的原创精神与人文脉络。

重塑音综文化力量,

让美好愿景成创作源泉

前几年,不少游戏类节目秉持“音乐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的理念,围绕模仿、猜身份等环节设置卖点,短时间积聚超高流量热度,却使创作陷入一味追求玩乐的窠臼。只见好声音、好表演、好游戏,却不见好创作人、新曲目,音乐类节目对音乐的过度消费,磨损了观众的艺术感知。而音乐产业要保持健康发展,也需要关注扶持原创音乐的音乐类节目滋养。

在经历了竞技、竞猜、跨界、对唱等等创新探索后,在掌声与嘘声之间,音乐类节目已经走入了更加注重原创和垂直化的领地。像《最美中轴线》这样,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原创音乐的节目承载着产业与创作的双向期待,我们应给予重视。

《最美中轴线》作为一档全新文化音综的成功实践,不仅为类型和题材创新提供了新视角,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关照完成了一次综艺节目的升级。随着这一季节目去到的地点越来越多,借助这些遥远时空的对话,节目凸显出更具时代意义的价值取向。

中轴线不仅是一条有形的地理位置,更是夹杂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空间。通过创新的文化音综形式,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有了更广阔的展现空间,它不再只是被当做景点的堆砌符号,而是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提炼出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音乐精神标识。

从《上新了故宫》到《了不起的长城》,再到如今的《最美中轴线》,北京广播电视台努力推出很多精品文化类节目,节目新的语态使得它们覆盖了更多盲区、链接了年轻人。表面上看,“中轴线”只是一个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但它的广阔性却为文化类节目的类型扩展提供了新的支点,更在中轴线的申遗时间表上写下更多精彩的、鲜活的遗产故事。

当把历史文化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源动力,从城市生活的温度中发掘创作灵感,在视听内容浅表化、碎片化传播的背景下重塑音综的文化力量,北京广播电视台也以责任感、使命感和现实关怀,开展了具有启发性的文化传播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