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形象观念让您的孩子受用终生

2021-12-19   红衣育儿

原标题:树立正确的形象观念让您的孩子受用终生

写这篇文章的契机在于昨天我看到某位博主的微头条,微头条内容如下,说要拿韦神们的照片去教育孩子们不要在意穿着和形象。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真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修边幅和不在意形象这种观点真的应该向普罗大众去推广吗?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这可能不能帮助您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对它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先别骂我,请耐心看完我们再讨论)

爱美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所有动物的天性,它不仅与文化有关,也与自然选择有关。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文物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距今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贝壳、动物的骨骸等做成饰品来装饰自己。这表明从那时或者更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之中就已经有美丑的意识了。

山顶洞出土的文物显示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与女子一样盛行装饰,而且可能在饰品的数量上高于妇女。这大概是源于争夺交配权的需求。这和动物界的情况极其类似,在动物界有很多动物的雄性长得比雌性好看,这都是源于争夺交配权的需求,雌性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更加好看的异性。

而当人类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剩余劳动价值增加,我们的文化中就出现了礼仪,而形象恰恰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管仲在历史上留下了那句著名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然正确的形象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衣饰,而是讲求得恰到好处。以前孔子的弟子子路总是穿得破破烂烂。孔子说: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孔子又说:“仅仅做到这个样子,又怎么算得上好呢?”

后来子路发达了,有一次盛装来见孔子,孔子又说:

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风则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今尔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译文】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为什么穿这么华丽呢?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开始流出来的时候,源头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长江的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横渡过去了,这不是因为下游水大的缘故么?现在你衣服已经穿得如此华丽,脸上又神气十足,那么天下又有谁能主动告诉你的过错呢?仲由!”

孔子也曾多次对他的儿子孔鲤说,让他注意穿着注意形象,不要失礼。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或希望别人不会以貌取人,但实际上各位,你们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自己能否做到完全不以貌取人?如果不能就不要要求别人不以貌取人。子曰:欲人为,己先为。即便是孔子自己也无法做到不以貌取人。孔子曾说过“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形象是我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有社会学研究表明好的形象能够更加有利于竞争。

像韦神们这样的人值不值得尊敬?当然值得尊敬。值不值得学习?当然值得,但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的并不是不修边幅,而是要学习他们的专注与努力。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99.9%是大脑,他们可以不要情商、不要形象,而超过99.99%的人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在决定是否学习他们时,请先反躬自省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拥有类似的能力,如果没有,那么请以普世的价值观来培养您的孩子。不然您可能会害了他一生。

很多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都被灌输过不要在意穿什么的思想,原因何在?

“不欲也?不能也?”

在那个年代我们生产力落后,家无余财,条件不允许大家在意形象,那个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在求生存,所以不在意。一如管仲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都处于仓廪不足,衣食也不足的状态。所以不在意是理所当然的。

而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仓廪实、衣食足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知礼节、知荣辱。在这个90%以上由普通人构成的社会,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形象观,既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过分地追求衣着华丽。恰到好处的形象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他想要进入的群体。

好了文章写完了,一些粗鄙浅见,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