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爸爸带娃,一粒石子一把泥巴就能哄孩子,这智商真是太秀了

2021-12-16   红衣育儿

原标题:这就是爸爸带娃,一粒石子一把泥巴就能哄孩子,这智商真是太秀了

昨天,女儿从幼儿园带回来一份特别的作业:跟爸爸妈妈一起画一画“家”的结构图。最后还有一个填空题:我觉得,家是 ,因为 (家长记录)

我把她的作业拿在手里,问女儿:你觉得家是什么?

她说:家是睡觉的地方家是放屁的地方家是拉臭臭的地方……

我是笑得前仰后翻,她乐呵乐哥地说个没玩。

等她说完了,我说:家是可以打你的地方。说完我还假装在纸上写出来。

她听到这话,就很不乐意了,赶紧把我的手拉开,说不能写,让我写“家是睡觉的地方……”

4岁的小家伙,家的概念被你说得是那么逗。

别人的孩子看世界名著,我和女儿瞎编故事

女儿从小就有看书讲故事的习惯,这可能与我们的带娃方式有关系,因为我们经常在她面前翻书,给她讲故事。这些年,基本不看电视,不玩手机。

给她买了一些书,没事就翻着给她看,先是认识形状、颜色、花草等,我们还特意去图书馆办了张借书卡。

说真的,我个人文化水平有限,爱好单一,从来不去看什么外国名著,就连中国的诗词、文学著作,我也看不进去。所以,站在“文化”的高度看待孩子的读物,我算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上幼儿园后,我们在图书馆借过一本关于“山海经”的书,女儿非常开心,每次看到书中那些“奇怪”的动物,就会笑个不停。就这样,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我给她讲一个故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我给她讲哪一段,她都知道内容,有时还会给我纠正错误。

我发现,她的记忆力特别强。

有一天,我就跟她商量,把睡前的“故事会”换一下,不可以讲我们在书中看到过的,她开心地答应了。

于是,我们开始瞎编故事。比如蜗牛与公鸡呀、苹果与西瓜呀等,各种瞎编。

大概过了1个星期的样子,我又增加了难度,每天晚上,我给她讲一个故事,她给我讲一个故事,我们相互给对方找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讲。

有一次,我给她编了包子吃饺子的故事,她硬是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后来她还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同学。

在我看来,培养孩子阅读看书听故事,就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丰富她的想象力、逻辑等综合能力。但我觉得,天天给她们讲书中的知识,等于就是个复读机,她只是在机械式地重复某个笑点,意义并不大。

所以,我才有了“瞎编”故事的想法,随便选一个主题,我们自己去瞎编,让大脑真的动起来。

重复走一条路,还不如去探索新的路来得更有乐趣。

幼儿园的作业:画一画家的结构

女儿喜欢画画,但是我没有给她报培训班。

大约2岁多的时候,我给她买了一个画版,用手指就可以乱画的那种。

在我们住这个小区的另一边,一有块菜地,我很喜欢带她去菜地玩,认识蔬菜瓜果,观察蚂蚁蜗牛。

有一天,我们在路边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很多的小石籽,就跟鹅卵石一样,但是很小,跟玉米粒差不多大,还有彩色的,女儿特别喜欢。还捡了好多回来,从那以后,只有一有空,她就会拉着我去捡石头,她说是去“挖宝藏”。

后来,家里的石籽越来越多,我说扔掉吧,她又不同意。

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恐龙公园,哇,看到那她高兴的样子,似乎比去一塘迪斯尼都要高兴。

从那之后,我会陪她做手工的东西,折纸、树叶画、风车、电话等等,各种好玩的,有时间,当我们实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做一个"乱七八糟",她开心就好。

大概是这种喜欢动手制作的习惯台,女儿越来越爱上了画画。

后来,我们也去了解一些培训班,听了一些课程,但我觉得那些画都太成熟了,没有儿童的味道。

老婆在网上找了一个线下课程,于是就让女儿试听了几次,她说喜欢听。

其实,从听课学习的结果来看,老师讲的都是非常成熟。

我就给女儿讲:老师讲的东西要认真听,作业要用心做。但是在平时自己绘画的时候,没必要去参考老师,而是把自己心中想到的东西画出来。

小孩子的任务就是吃、玩、睡。可是,我发现,很多培训班教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成年人的认识基础之上。现在女儿4岁多了,可是她那个在线课程的老师,会讲平台构成、点、细面、彩色搭配。诚然,站在美术的高度去看,这是基础知识,但是4岁的孩子,他们真的能理解么?

连笔都还拿不稳,你怎么可能要求他徒手画平行线、画十五的月亮呢?

昨天,看到女儿拿回来的“跟爸爸妈妈一起画一画“”家的结构图。我看了看,感觉好难。在我的认识里,家的结构图,它是非常复杂的,女儿现在才上中班呢,她的空间感真有那么强?

女儿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急”,做事情就是很急。特别是在她听在线课的时候,老师才刚开始起笔,她可能就一条线画满整张纸了。但是,她会因为自己不满意而不开始。

当我发现她这个毛病的时候,我给她的建议是:学会打草稿。

我说,不管是绘画,还是做手工,如果你对结果很在乎的话,就可以先画个草图,或者在心里多思考思考,然后再慢慢地去做。

昨天,面对她的作业,画一画“家”的结构图,我先是让她自己说,打算画些什么,她说,要画一个大大的床,要有玩具,有桌子,还有厨房,还有马桶……总之有一大堆东西,仔细一想,也没有错。

可是,这些东西只是相对独立的,要把它们完成合理地组织起来,才能成为“家”的。

等她说完之后,我再问她:那床画在哪、桌子在哪、玩具在哪……

她摇了摇头,说:“嗯~~不知道了

我说,要不我们先在纸上划几条线,把它们画几个格子,然后每个格子画一些东西,这样就是家的结构啦。女儿说可以了。

就这样,我用我自己的认识习惯和方法,开始了这个作业。

首先,我拿出一张纸,把我们之前交流的内容,绘制了一个草图。

因为,女儿特别喜欢城堡,但是我真的画不出来,她也没有见过现实中的城堡,于是我就说,把老家的房子外形画出来。而房间的内部结构,就画我们现在住的家,这样,她就能够一边看一边想一边画了。

这是我们画的第一个草图,女儿说,我来画。

看到第一个草图之后,女儿说,房子的线条画不直,会倒的。

我说,我们找一个直尺来帮忙,我把老家的房子给画出来,现在家里的结构我先给她示范2个,其他的由她自己完成。

这是我用直尺画出来的房子

这个是我用手画的卧室,楼顶上的那个黄色的灯是女儿最后补上去的。

这是女儿画的厨房,你们能看得出来,都有些什么呢

这是女儿画的卫生间,你们看得懂都有些啥呢?

这是我最后画的客厅

画完之后,我拿着草图,女儿拿着作业,我们一起再对着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观察了一遍。让她明白,她心里想想中的家、画出来的家和现实的家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 们只凭大脑的想象,是很难把控全局的,更难把一复杂、凌乱的东西归纳整理。画个草图、划分区域、各自独立,可以把很多紊乱不堪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至少看上去更直观吧。

我们从最开始沟通,到画草稿,再到成品,花了2个多小时吧。小孩子心中的事物与我们成年人心中的事物,就算是同一件物体,“样貌”是不一样的。

在小孩子的认识里,更加的抽象,一个弯沟就是一个水龙头,一个圈就是一个盘,两者之间没有大小协调,没有比例,只要在一起,它就是一个洗手池。但是我们成年人,就不一样,总要去讲比例大小,彩色搭配,用一种“共性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对错。

孩子有自己的标准,但没有对错的概念。而我们要做的,只是要确保她的安全就可以了,其他的任凭自由发展。

自从女儿出生之后,我对“错”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一直告诉女儿, 在家可以为所欲为,你就算穿着鞋、一身脏衣服跑进被窝也可以,但是玩够之后,我们要一起洗干净。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做一种泥巴画。就是先用胶水在纸上画各种图案,然后将把泥巴撒上去,就会再现图案。

这个游戏是我在一本绘本上看到的,书中讲的是用“金葱粉”,因为它会闪闪发光,更漂亮。但是,我不可能为了这个游戏特意去买这个材料吧,就一次体验而已。

我和女儿去外面找来干燥的泥巴,然后她妈妈的擀面杖把它捣碎。再用平常画画的黑色卡纸,并完成了一次泥巴作画的游戏。

那天,把家里弄得到处是泥巴,衣服、裤子、鞋子、头发,到处是脏兮兮的。

这种事,如果发生在我没有结婚之前,或者说没有孩子之前,我是很反感的,并且会认为是错误的。特别是女孩子,就应该干干净净,讲卫生,懂礼貌。可是,有了女儿后,才发现,越是这种游戏,她越是开心,越是投入。

回想起我自己小的时候,一天除了玩泥巴还是玩泥巴,那个时候,是因为条件有限,没有玩具。现在好了,孩子们的世界,除了电视手机,还有各种电动玩具、益智玩具,却忽略了生活最基础的东西。

再多的玩具,都是他们一觉醒来之后在客厅看到的,但是却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玩具,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一切都是必然,久而久之,一切就成了理所当然。这种观念,对孩子而言,是有害的。

我们画完“家”的结构图,在最后的填空题上,我又问女儿,家是什么?她说:是睡觉的地方,是放屁的地方……

我说:“是打你的地方”

她问:为什么呀

我说:在家里,我们可以打你,出了家门就不能打了

看得出来,她有些不高兴的样子了。

我摸着她的头,说道:家是可以犯错的地方,因为你走出家门,你会得更优秀。

在这次亲子作业中,我对“家”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的孩子太宝贵,一方面不能打不能骂不能吼,另一方面不能出去玩不能一个人上街不能串门,整天呆在家里。

父母亲要拼命赚钱,爷爷奶奶又与时代脱节,三代人同住一层,却有着三种不同的世界观,如何教育孩子,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难题,我们都在自己的认识里,去引导孩子做得更优秀。殊不知,孩子却从来不曾犯错,又如何进步呢?

在家这个空间里,应该鼓励孩子去犯错,去试错,去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发现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不应该把“那个不能碰”、“这不能摸”挂在嘴边,就算真的不能碰,我们也应该告诉她为什么不能碰,不应该只是给结果,还要讲明白原因。如果可以,就让她自己去体验一下。

比如开水这东西,肉眼也看不到,那主就拿10个杯子,装满不同温度的水,让她自己去感知,明白为什么不能碰。

我想起在6年前,我同事的女儿,很喜欢玩水,每次到办公室,都爱去玩茶几,而我同事也不制止。我们提醒过好几次,说那里有电,有开水,很危险。结果,我同事还说我们小气,说要是真摔坏了十部赔偿。后来,我们就不说了,有一次,她女儿又在那玩,结果真的被烫了,还好是冬天,穿得多,要不那天一定会出大事。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很多事情,我们说一万次“不”,她都听不进去,不是因为她不听话,而是她根本不能理解什么叫“不”,什么叫危险。生活中的很多危险地带,与其说,不如做,不如让她自己去体验,去感知。

就像刷牙这件事吧,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欢,那怎么办呢?给她一双新鞋,穿着到处去踩泥巴,然后只给她洗一只,另一只不洗。时间久了,当她想让你给她嫌弃脏的时候,你再告诉她刷鞋的重要性,然后告诉她,牙齿也要刷,如果不刷,就会像鞋一样脏兮兮的,还会发臭,她自然会就去刷了。

家,就是孩子可以犯错的地方,请允许孩子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