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镇,自古以来就是五通之地——西北经文宫镇通成都;北经元通镇、板燕镇、高家镇通成都;西南经珠嘉镇到仁寿县城;东南经曲江镇、富嘉镇达自贡;东经龙马镇、向家镇抵简阳。古时方家场,今日方家镇,历史悠久。
2018年10月,方家镇成立了文化挖掘小组。通过对各村的摸排和走访,发现了很多历史遗迹,其中各村现存的大瓦房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大部分已经破损不堪,但在当地人的心中,这些都是宝贵的乡愁。
【甘泉村•方家坝方进士大瓦房】
据当地年长者介绍,此大瓦房是当地一位姓方的人(人称方进士),进士及第时修建的,民间传言,修建此大瓦房时,舂米的对窝都捣坏了四个。方进士走马上任途中病卒,此宅一直为其宗亲居住。20世纪九十年代房主们相继修建了新屋,老宅无人居住和看管,开始破败,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甘泉村•双狮沟吴家大瓦房】
此宅修建于何年何月已无法考证,相传此宅的柱头是用的千年马桑树。当地的人们介绍,老宅本来占地很宽,2013年,有人来收购木料,说是修建寺庙用,拆除后仅剩图中几间房。
【甘泉村•舒家塆舒家大瓦房】
舒家大瓦房有三个天井,三个院落。如今主院还在,只是屋顶破烂不堪。正房大门上雕刻的彩绘门神,虽然颜色已淡,但线条依然精美,守护着大院。大厅墙壁上还有两张纸条,上书“同治X年元旦X动龙虎……”。
相传这是舒氏先祖舒靖帮入川时所建。据舒氏后人舒思友说,新中国成立前大门上有一匾,上书“喜庆平阳”,落款时间是“道光乙未年”,宅内共有十二道匾,可惜如今一道也没有了。
【哨楼村•滥沟辜家大瓦房】
这是目前方家镇保存比较完好的几间老宅之一,据考证,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这里老宅本是一片大瓦房,如今大部分已经毁坏拆除,仅剩辜正贤这几间保存完好。
目前,大门上高挂的匾额“祖德流芳”是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所题,此宅已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成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太平村•熊氏古宅】
据考证,熊氏古宅为熊志儒、熊国明叔侄的祖宅,历经三百多年,只保存了正房一部分,现在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熊志儒是退休干部,酷爱根雕艺术,其获奖作品的图片挂在内外墙壁上,增添了这所古宅的文化气息。“熊氏古宅”为寒石所题,“乡缘”为潘锡仁所题,更增添了这所古宅的文化韵味。
【友爱村·牛市坝熊家大瓦房】
据悉,这所大瓦房目前看到的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大,损毁的三分之二建成了新楼房。横梁上原来有精美雕花,后来被毁,变得坑坑洼洼。正房大门三洞六扇,很精美。据82岁的熊政文老人讲,大瓦房是清朝贡生熊仕洲的。
【斑竹村·裁缝塆吴家大瓦房】
相传这里原本是冯家大瓦房,而吴家的大瓦房在仁寿原松林乡。当时冯家看上了吴家的田地,吴家看上了冯家的大瓦房,于是两家就置换了。裁缝塆的大瓦房有五个天井,48道门,是目前方家镇范围内发现的最大古院落。
【斑竹村·李家山熊家大瓦房】
这是目前方家镇发现的最豪华的大瓦房,也是方家镇唯一一座尚存的 “九柱落地”建筑。楼层高大,雕饰精美,老院墙上还有彩绘。相传这里本是熊家山,熊家嫁女给了李家,此山作为陪嫁,取名“李家山”。
【菊塆村·扶码头李氏大瓦房】
这所老宅最特别的是墙基石很长,最长的是后墙基石,跨五间屋,有十几米。老宅大门上有楹联,只是被刀具剜掉了。即使这样,也掩不住这所老宅曾经的书香之气。
据当地人介绍,20世纪八十年代,李氏后人曾在阁楼里翻到过一个老箱子,里面有一把马刀、几个银元、一套小儿虎头帽的银饰。
【菊塆村·栗林坡斑竹塆李氏大瓦房】
这座大瓦房是清道光壬午科武举人李有春所建。传至其孙李钦斋始分家。李钦斋颇有学问,在老宅办过私塾,擅长对联。其九十岁时,还撰写春联:“使我快于心夫妻双双并无恙;求吾所大欲儿孙个个都在行”。李钦斋的五世孙——雕塑家李长青小时候还见过大柱子上的这幅楹联。
新中国成立后,大瓦房曾失过一次大火,李钦斋曾孙李泽远家那部分被烧毁。幸存的正房三间是李泽良的,至今基本保存完好。20世纪九十年代,李泽良也在老房子前面建造了新房,搬离了老屋。
【东升村·望五塆袁家大瓦房】
这个大瓦房有四个天井,占地很广。最大的特点,墙体为砖匣子结构。
据方家镇熊国军老人讲,这座大瓦房是明朝大户人家“辜大脚板”修建的。到了民国中期,其后人抽大烟败了家业,无法维持生计,遂将大瓦房卖与了袁子培、袁子安兄弟。熊国军祖上是袁家佃户,新中国成立后分得了部分大瓦房。
【东升村·望五塆方氏大瓦房】
这座大瓦房有三个天井,一个天井一个院子,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曾经分别住着方增伯、方子凡、方仲良、方子清四家地主。这四位地主是宗亲。其中的方仲良在新中国成立前做过师爷。从剩下的房子漆黑的墙壁可以看出,老房子曾经失过火。新中国成立后,地主们被迁出去了,房子分给了贫农。如今所有住户都搬离离了老屋,老屋也变得破败不堪。
【东岳村·周家沟周家大瓦房】
据周围人介绍,这座大瓦房是地主周耀庭的房子,说不上宏伟,但很精致,椽柱上的雕花很精美,且有幸保存了下来。房顶损毁严重,屋内杂树生长,墙上有一张纸上写着毛笔字:“象门合同志学习”,据当地年长者回忆,“门合”确有其人。
【武通村·松林塆方氏祠堂】
据方平高老人讲,这所大瓦房是他们方氏的祠堂,小巧别致。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在这里参加过族里的清明会,那种热闹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有族人建议把破败的祠堂重新修整一番,以后还是作为宗祠使用。这是目前方家镇唯一留存的宗室祠堂遗迹。
【龙马社区·马房袁家大瓦房】
据方跃宗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袁家人丁兴旺,能人辈出,势力很大。这座大瓦房出了个袁朗如,民国时当过县官。昔日的大瓦房占地从场头到场尾。后山叫牛背山,形似犀牛;前面是一个堰塘。犀牛张嘴饮水,大瓦房正好建在牛嘴里。
新中国成立后大瓦房分给了贫农,如今大瓦房只剩下几间,也没人居住了,成了圈养鸡犬的场所。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大瓦房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变得沧桑,但大瓦房里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在民间,成为了当地人骨子里的记忆。希望这些大瓦房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供后来人回忆乡愁~
RECOMMEND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李建军 东坡文化网记者 熊莉
编辑:熊莉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