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的神臂弓和三弓床弩,比秦汉强弓硬弩,好像是缺了一种东西?

2020-08-06     哒哒萌

原标题:宋军的神臂弓和三弓床弩,比秦汉强弓硬弩,好像是缺了一种东西?

有一次去蒙古包喝酒,看见人家墙上挂着一张弓,笔者手欠,想试试自己的臂力,结果箭没射出去,把人家弓拉折了。店主人很大度地开玩笑:“这不怪你,我要是用皮筋做弓弦就好了,这牛皮弓弦没有延展性。”店主人当然是在开玩笑,因为真正的弓弦都是不能抻长的,真正变形并产生张力的,是弓背。

笔者所居住的城市,很多公园里都摆着弓箭摊儿——气枪打气球没人敢玩儿了,因为搞不好会被请去谈心的,谈心的时候还不给烟抽,只能撞墙。但是玩儿弓箭没有人管,因为那算一种传统文化。只是有一点很可惜,弓箭摊儿上用的基本都是滑轮复合弓,很容易拉开,但是却没有传统弓箭那种手感。

闲话说过,咱们言归正传,聊一聊冷兵器时代的弓弩。翻阅史料和古代兵书我们就会发现:要列出古代三种强弓劲弩,诸葛连弩还真排不进去,因为那根本就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这一点在《三国志》中写得很明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所谓“损益连弩”,就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诸葛亮乃至姜维带领的蜀军(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季汉军)作战,也就用过一两次连弩,这可能是因为当时蜀军后勤补给不足,连弩一发十矢,太烧钱而且破甲能力也比较差——连发削弱了穿透力。

曹魏虎豹骑最痛恨的蜀军破骑兵武器,是“缺德”的绊马钉:这玩意四个尖儿,随便往地上一扔,总有一个尖儿朝上,马蹄子踩上去,骑手就会被甩出去摔得七荤八素。

历朝历代的弓弩,都是军队装备的大杀器,所以民间即使可以拥有刀剑,也不允许私藏铠甲弓弩(猎户除外)。咱们今天就按照正史的时间顺序,看一看古代军队装备的三种强弓劲弩——之所以按照时间排序,是因为咱们今天说的每一种弓弩,都是当时的第一神兵利器,如果跨朝代比威力,那就是耍流氓了:明朝的佛郎机厉害,跟迫击炮也没法比,三眼火铳所向披靡,但杀伤力肯定不如左轮手枪。但是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宋朝的神臂弓和三弓床弩,跟秦汉的强弓硬弩相比,好像是缺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呢?咱们慢慢往下看。

弩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应经存在,诸葛连弩可能就是根据它们改进而来。

在倡导“合纵抗秦”的苏秦眼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弓劲弩,当属韩国:“天下之彊(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史记·苏秦列传》”

这段话翻译过来,说的是韩国的连弩手拉脚踏,势能强劲,射程可以达到六百步,远程攻击可是穿透铠甲,近距离瞄准,可以一箭穿心。

苏秦游说列国,单单夸耀了韩国弓弩,说明韩国的这种兵器在当时是占有领先地位的——游说的秘诀,就是不能全说假话,要用十分真话来掩盖表达真实目的的那一句假话。所以苏秦夸奖韩国弓弩,是挠到了韩宣王的痒处,而不是阿谀奉承大忽悠。

按照现在的算法,仅按一步一米计算,射程达到六百米,那也比冲锋枪射程远,而且连射百箭不用担心枪管过热和炸膛,也真赶上波波沙和阿卡了。

春秋战国乃至后来的古代战争中,弓弩的作用是进行覆盖式打击,万箭齐发,蒙住谁算谁倒霉——瞄准是不可能也用不着的,古代大将阵亡,都是“中流矢”,也就是不知道被谁射的。像演义小说里史文恭毒箭暗算晁盖,还在箭杆儿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简直是不合常理。

但是再好的兵器,也要由人来使用,韩国强弓劲弩虽然霸道,但是却被用青铜箭头的秦军给灭了——秦军的弓弩,因为工厂化规范化生产,再加上秦军强悍战斗意志的加持,就成了当时不可抵挡的青铜死神。

大家都知道,在战国后期秦王扫六合的时候,铁制兵器已经相当普遍了,但是草根逆袭的秦军,却一直使用青铜箭镞——现在还经常出土“相邦吕不韦制”的青铜兵器。

考古发现,秦军弓弩的形制,跟现代弹头基本一致,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这也保证了秦弩的射程和穿透力。至于用青铜做箭头,是因为可以用浇筑法大批量生产,甚至包括弩机在内,都完全符合规范并能保正通用——阿三现在的枪械还是万国造,别说零件,就是子弹也不能通用。

其实我们是可以把秦汉弓弩合在一起说的,因为汉军击溃匈奴,除了当世无双的环首刀之外,最厉害的兵器还是弓弩。

如果李陵的弓弩还有箭矢可以发射,即使不能取得全胜,突围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的弓弩已经把匈奴射得胆战心惊了:“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下同)”

汉军弓弩大显神威,连匈奴单于都被射跑了:“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李陵失败,败就败在后勤补给上。在一天之内射光了战车运载的五十万只箭矢之后,李陵很十分遗憾地说:“再给我几十支箭,突围肯定不成问题(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秦汉两朝的军队可以吊打穿皮袍的北方部族,还真不是靠什么“武功”“格杀”,因为大兵团作战,都是远程攻击之后两军对冲混战,拉开架势通报姓名之后单挑,那是神经病——哪一个主帅敢出来扮酷,早就被一顿箭雨覆盖了。主将一死,全军溃乱,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比如后来宋朝就用三弓床弩远程狙掉了辽军主帅,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战国七雄眼里,韩弩是远程攻击利器,在穿皮袍的部族眼里,秦汉弓弩就是拿着镰刀的死神。这两种弓弩的杀伤力,已经被历史证明,而真正被兵书详细记载并留有图谱的,还是宋朝的弓弩——狙杀萧挞凛的三弓床弩,战败后宁可毁掉也不留给敌人的神臂弓,只是其中的两种。

宋军用三弓床弩狙杀萧挞凛,这件事在《辽史·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中有明确记载:“进至澶渊,宋主军于城隍间,未接战,挞凛按视地形,取宋之羊观、盐堆、凫雁,中伏弩,卒。明日,轊车至,太后哭之恸,辍朝五日。”

因为三弓床弩和神臂弓的战功,已经为大家熟知,笔者这里就不废话了,因为即使是金兀术(完颜宗弼)也对神臂弓又怕又爱,而且窃取了宋军专利,指示金军仿造:“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遗行府四帅书》”

不讲战功故事,咱们来讲技术。宋朝标准兵书《武经总要》,把弓弩排在了枪斧刀剑之前,而且在介绍兵器的《器图》一章,开宗明义表示:“兵不精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光着)同;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斗而不勇,与无手同。”

《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弓弩,首推双弓床弩,因为这种弓弩不需要太多人操作,射程和杀伤力也不错:“前后各施一弓,以绳轴绞张之,下施床承弩。大者张时用十许人,次者五七人,一工准所射高下,一人以槌发其牙,箭用大小凿头箭。惟手射斗子弩最小,数人就床张讫,一人手发之,射并及一百二十大步。”

比起可以用于野战的双弓床弩,巨毋霸一样的三弓床弩可能是能用于攻城和守城作战了,因为那家伙实在是太难操作了:“张时,凡百许人,法皆如双弓弩,箭用木铁羽,世谓之一枪三剑箭。其次者用五七十人,箭则或铁或翎为羽。”最多用一百人,最少也得用五七十人,这么多人挤在一块儿,敌人用抛石机甩过一块大石头,肯定伤亡惨重。

但是三弓床弩也有双弓床弩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能在攻城作战中,在敌方城墙上“搭梯子”:“三弓并利攻城,故人谓其箭为踏橛箭者,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之也。”除了“搭梯子”,三弓床弩还能实现火力覆盖:“有系铁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数十只,凡一发可中数十人。”

宋军的踏张弩,分)以七人张(发大凿头箭,射程一百四十步)、四人张(发小凿头箭,射程一百五十步)、二十人张(发踏撅箭,射程二百五十步)、七十人张(发一枪三剑箭,射程三百步)等若干种,最远的能射三百步,最近的也能射一百四十步。

宋军之所以能在金元轮番吊打之下苟延残喘,主要就是靠可以躲在城垛之后发射的各种弓弩:要论武器威力,宋军一百分,金元只能得五六十分,但是要比战斗意志,金元一百分,宋军可能只有一二十分。

这三种冷兵器时代的强弓劲弩介绍完了,不知道读者诸君有没有发现一些问题?在笔者看来,不管武器有多先进,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从帝王到士卒的战斗意志:韩军弓弩天下无双,但是被用青铜见诸的秦军轻松灭掉,甚至连经典战役都没打出来;秦汉军队有好弓弩,也足够强悍,所以所向披靡,尤其是汉军,弓弩发出的箭雨,射得匈奴连北都找不着,最后跑到欧洲作妖去了。

装备天下最精良弓弩的宋军,却一直龟缩一隅被动挨打,真是白瞎了那么好的武器。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宋军的神臂弓和三弓床弩,跟秦汉的强弓硬弩相比,确实是缺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不是弓弩上的零件,也不是边将和士卒的牺牲精神,而是君王和朝臣的血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eUhwnMBeElxlkkaEo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