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淘井淘出来手榴弹,井里到底还有什么东西?

2020-05-15     豫记

原标题:农村淘井淘出来手榴弹,井里到底还有什么东西?

做人当如做井。付出、吸收、淘净,又涌出甘甜来。淘井是大事,它具备农村朴素的生活观,高危,需要技术,需要对自然的敬畏,探寻最深的恐惧。一口井,是家乡的根,人常说“背井离乡”,远离家乡,我们还能时时像那口老井一样,想起那些道理,经久弥新,淘澄自己吗?

纯人工的淘井

需要艺高人胆大

因为疫情,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宅在家里深居简出,这对平时喜欢户外运动的我来说,真是难熬,感觉每一天都漫长灰暗。

焦虑无奈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如同一只绝望的青蛙,困守在地下坐井观天,不知何时才能重回山川旷野,自由自在到处蹦跶。

80多岁的老妈,倒是乐观豁达,不止一次给家人鼓劲打气:“别着急,慢慢熬。人要熬,井要淘。”

“人要熬”好理解,但“井要淘”是怎么一回事,估计在城市中长大的90、00后们,很少见过。

从前老家每个村子里,都有几口水井,有村民合力在村头挖掘供全村人用,也有农户在自家院里打口井,四邻也可去串门担水。

我家对门大伯院里有口老井,只两三丈深,雨季汛期地下水位上升时,井水离井口地面距离很近,有时甚至就成了一个泉眼,人蹲在水井边,俯身即可用一只葫芦瓢,舀到一汪清澈的甘甜。

有年夏天,天似乎漏了,一场大雨连下几天几夜,村里一片汪洋,大伯家井里的水也满溢到地面,污水和井水浑在一处,混杂着猪屎、鸡粪和后院旱厕中的脏东西,流得满院子都是,大娘只好在地上摆了一溜儿砖头做沓石,铺出来一条漫水路。

大雨过后,井水受到了污染,大伯便准备淘井。

俗话说“井淘三遍吃甜水”。淘井不但能清除井里杂质,让井水更清澈纯净,还可以加固井身,延长井的使用寿命。

淘井对于户家来说,是件隆重的大事,也是一桩有危险性的重体力活。

淘井的季节要选夏天。因为井底温度低寒气重,暑天淘井人的身体能吃得消。下井的人要挑选身材矮瘦的青汉子,身量太大的人,在狭窄的井中磨不开身,就像“老水牛掉到井里头--有力使不上”。

淘井前有的人家还要摆案上供、焚香跪拜,祷告龙王爷准许并全程佑护,不出现什么意外才是。

记得最早的淘井方式,是纯人工的。

那时的水井大多也很简陋,井壁保持着开外的泥土原貌,家境好些的人家,才舍得掏钱买些砖块,将井壁和井底进行内部装修,俗称“圈井”,就是用砖块将井壁一圈又一圈自下而上给垒贴起来。

圈井的时候,工匠会在井壁上每隔半米多,两边对称各留一个凹槽,便于淘井时,工人踩着它们,像上下楼梯那样,在井里上上下下。

淘井的工人下井前,腰里捆绑着麻绳,插着短铁铲等工具,绳子的一端由留在地上的搭档握紧。等他小心翼翼踩着井身上那一个个湿滑的脚窝,双手撑着井壁,慢慢下到井底后,地面上的人,再用一根麻绳系着一个木斗放下井底。

井下作业的人,用铲子把淤泥垃圾清理到斗里后,喊声好了,上面的人就把木斗拉出井口倒掉,就这样一斗一斗进行清污去淤。

苦井中熬出甜水

人生也是从苦到甜

大人们淘井时,对于村里的小孩子们来说,像过节一般好玩,他们头挨着头聚在一起,从井底淘出来的泥沙中扒拉着,淘出让小伙伴们争抢不已的宝贝。

有时候是一只蜷曲着身子的小虾米,因为终年不见阳光,通体透明似水晶,只有两只黑色的眼睛,像黑色的墨滴,有时候是一只呆萌的小螃蟹或小青蛙,有时候是一只纽扣,甚至有时候就是几块玲珑剔透的小石头。

记得有一年,我家请了邻村熬井的人来干活。我从那一堆堆泥沙中,扒拉出一个一分钱的硬币,在三分钱就能买一只冰棒的夏天,绝对是个意外的惊喜,以至于至今都难忘记。

听说还有一个地方的村民,洗井时淘出来一枚手榴弹,赶紧向派出所报案。至于破案后能淘出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则又令人浮想联翩。

随着时代的变迁,淘井的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升级。

上世纪八十年末,附近村子里,有人买了一套专门熬井的器材,用电动马达做动力进行抽水作业,并在井口用几根木棍搭起滑轮架,从井里提取清理出来淤泥沙石,从而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后来,村子里几乎每家都有了压水井,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很多农家也都像城里一样通上了自来水,淘井的场景便成为历史记忆。

在豫西老家土话中,淘井叫熬井。俗话说“人受磨难井要淘”,对于人来说,在艰苦的日子里磨难自己,就像淘井一样,越是能熬得住,才越有希望过上甜蜜的好日子。

一个朋友的父亲,是豫西山里的老农。老人家幼年丧父,壮年时两个幼子不幸夭折,中年后老妻也撒手病故。他独自一人,抚养教育5个子女,各个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去年,仅上过三年小学的老先生,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其中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为了养家糊口,农闲时到山里小煤窑下井,出苦力挖煤。

井底常有积水需要清理,但那时候没有马达电机,只能凭借最原始的工具,竹竿筒子来“抽竹龙”。

所谓“抽竹龙”,就是将一节节竹子对接起来,深入到煤井巷道里,每隔几米高挖出个土坑,将井下面的水,一点一点抽取上来,分层上移,最终把地下水都抽取到地面上来,便于井下安全作业。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位老父亲无疑是个苦命人,但他硬是用一辈子的勤劳坚忍,凭着深厚的爱和责任,就像从苦井中熬出甜水那样,引领一大家子几十口人,把日子过得和睦而富足,为自己熬出了一个幸福圆满的晚景。如今,90高龄的他,在京城和子孙安享天伦之乐。

那天,和朋友聊起他帮老父写书这件事,他说,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口岁月的深井,藏着与众不同的苦乐人生。

追寻往事、写作成书的过程,就像熬井,只要你肯潜心挖掘自己,就能不断提升自我、净化心灵,从而映照和收获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真情。

(图片来自网络)

张生丽 | 文

王五点 | 版式

作者简介

张生丽,生活在郑州,业余码字,只为留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记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eSPF3IBnkjnB-0zyP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