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华原创丨写有何用(散文)

2023-07-31     真言贞语

原标题:石清华原创丨写有何用(散文)

写有何用

文/石清华

手机铃声一响,立马停止起牌。解锁一瞄,编辑约请改稿。

不管牌的好坏输赢,心不在焉地草草打完这一庄,虔诚地向同学兼牌友请假:“对不起,你们三人打几庄,我有点小事,最多二十分钟就来。”

这些兄弟们知己知彼,谁有几斤几两都心中有数。相互之间似乎没有秘密,什么都坦诚而言:“又是编辑约请修改稿子吧。年过花甲,不图名利,真不明白你不知疲倦地写有何用?”

是呀,要说名利,该有的已经有了。没有的只是空捞牵挂,早已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但写有何用却挥之不去,久久地萦绕在心头。

快要退休了,去干点什么才好呢?天天去打花牌,也没有门当户对的朋友。纵然每时每刻都有称心如意者,难免有些单调。正寻思着如何让未来的生活丰富多彩时,受县作家协会的邀请,听专家的文学讲座。受国家一级作家的同学蛊惑,玩玩文字游戏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事可干。无需等待,迅速行动。教了很长时间的语文,写了一些教育教学论文,知道一些文章作法。试着写了几篇文学作品,发现与教学论文有较大的差别。

写了一段时间,将自认为可观的稿子字斟句酌、多次修改,觉得已经无可挑剔了,然后发给作家同学,请求指点。也许同学情真吧,很快得到了详细评说的回复。但“要写好作品,首先得过语言关”的忠告,我却有点不服。教了这么长时间的语文,虽不敢说有什么建树,但语言文字功夫还是可以的。可看圈点的稿子中,居然将“结账”写成了“结帐”,还有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毛病。因而打心底佩服:国家一级作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名副其实、令人敬仰。

一旦写起稿子来,关掉手机、闭门谢客,往往一气呵成。写成后睁大眼睛,一行一行仔细查看,有时甚至一字一字按着向后退,寻找其中的“异己分子”。不会写的字、有疑惑的词必查,几年下来,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被干净的手指摸得为之色变、老态龙钟。在往后的日子里,下象棋、打花牌、散步、喝酒、读书、写稿子等,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而且形式多样。

可以治病。据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力逐渐衰退,慢慢地即成了老年痴呆症患者。而不间断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开动大脑、手脚并用等,是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方法之一,至少可以延缓其发生、减轻其程度。

参加“青山绿水我行动”“学雷锋自愿队”“清洁家乡”“振兴家乡我出力”等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能了解社会、积累素材。丰富的素材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一定条件下,掌握素材的多寡,可能决定其作品的深浅。每一位成功的作者,定然铭刻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为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作者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参与尽可能多的社会活动,尤其是自己钟情的领域。在这些活动中,作者的“火眼金睛”,会捕捉到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退休后本可置身世外,但有了自己钟情的稿子,仍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世界,也许与当局者有不同的发现。如果是这样,即是人们所说的创新吧。

有了追求,不言放弃,融入社会,一举多得、获益匪浅。

过得快乐。快乐地活着每一天,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有些人却事与愿违。退休之后不少人往往被烦恼纠缠,苦苦寻求解脱。而参与文学创作活动是解脱的有效方式之一。

要写出有质量的作品,必须迈开腿、张开嘴、勤思维。积极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公益事业、采风行动,抵近观察、广收信息,高谈阔论、浅斟低唱。兴之所至、拊掌跺脚,高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置身在这欢乐的天地里,你想抑郁都难。

参与了多种活动之后,将见闻感想诉诸笔端。赞颂美好、鞭挞丑恶。为正义良知树丰碑,替冤屈苦难哭一场。将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是非成败倾泄而出,吐尽心中积郁,轻轻松松走向明天。

写出的稿子是否入流、是否可登堂入室,那是别人的事情,于我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即使不入青眼,也应敝帚自珍,将其装订成册,藏之于家。待百无聊赖之时,取出看看,又回到了那喜怒哀乐的光景,岂无快哉?

至于启迪智慧、教化民众,那是教授、学者、作家的职责。一般作者即使想去做,恐怕也难以企及。

名利已过,耳顺之年,将继续登攀。它日回望,闲暇翻翻、哭笑一会、忧乐排空,纵然驾鹤西去,也一身轻松,何乐而不为?

(2023年7月29日)

【作者简介】石清华(男),退休教师。出身卑微,有幸长成,但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只好勤奋干事,踏实做人。胸无大志,交游平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渗透于心。然盼其觉醒,努力上进。替己谋福利,为国尽忠诚。畅叙平民事,共享人间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e7fcb8c29b1d6ce50aef9a96cf465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