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以火灭火,地理视角看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有没有有利的影响?

2022-08-30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原标题:【地理资源】以火灭火,地理视角看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有没有有利的影响?

以火灭火

8月26日8时30分,经过各方救援力量奋力扑救,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山火明火全部扑灭。在这场与山火的拉锯战中,“以火灭火”的方式助力了阶段性胜利时刻的到来。

“以火灭火”主要原理是由人工点燃火头(火线)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接合部骤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是控制大面积、高能量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

应用这种方式的要求比较高。

首先要有适合的条件,要地域环境、植被、气候等条件都适合。地域环境指有依托,如公路、河流、湖泊或者人工开凿的防火道等,气候条件重点就是风力风向,要抓住有利时机。

根据气象预报,25日晚风向改变,由北向南吹。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心利用人工开凿的隔离带进行点烧。

22时许,两火相遇,火焰冲天,山顶出现一团巨大的光球,照亮了在场所有人的脸庞。23时许,由于两股火的周围已经没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同时火的中间又使氧气使用殆尽,火就熄灭了,明火实现有效封控。3小时内,“以火灭火”把将近1公里的大火头堵截掉。

其次有组织指挥。这种方法对组织指挥和队伍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点火、助燃、火势大小的控制都要很讲究技巧,要使整个点烧的火势在控制范围之内。如果风很大,效果就适得其反了,应该注意点火点和火区的距离,太远等于放火,太近等于帮助燃烧。还要特别注意风向,这些都需要经验。

第三是点烧要有底线、要有安全的防范措施。尽量不要让其他人员接触到火,防止出现意外。整个完成下来效果非常不错,短短3小时把将近1公里多的大火头堵截掉。

火灾成因分析

一有火:火源+可燃物+助燃物

1.火源——自然火源,主要有雷击、泥炭自燃、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等;人为火源,主要有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和坏人放火等。

2.可燃物——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都是可燃物。

植物体内含水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秋冬的枯树落叶更易燃烧);

林区林分结构与植被群落的特点(人工造的单纯林或同龄林区,抵御火灾能力更差,因为可能一个林区的树木都进入了高龄时期,枯木多发)。

3.助燃物——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常见的是空气和氧气以及氯气和氯酸钾等氧化剂。

二成灾:在自然界中,有些大气和地形条件会加重火势,属于易燃环境

1.气候气象因素

(1)气候条件时火灾发生区域和发生阶段的决定因素

不同气候区域所出现的火灾季节不相同,特定气候区域的火灾季节相对稳定。

空气湿度在森林火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就我国为例,秦岭以北地区火灾多发生在春夏两季,因为春夏季节气候干燥,植物含水量低,易燃烧;秦岭以南地区火灾多发生在气候较干燥的冬春两季。再往南,只分干湿两季时,火灾多发生在干季。

(2)气象因素

湿度。空气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体的水分蒸发。

温度。气温升高使得可燃物本身的温度也生高,使可燃物易点燃。以黑龙江省为例,月均气温在-10°C时,一般不发生火灾;-10~0°C时,可能发生火灾;0°C~10°C时发生火灾的次数最多,危害也最严重;11~15°C时,草木复苏返青,植物含水量增加,火灾次数逐渐减少。

风。风不但能降低林中的空气温度,加速可燃物的水分蒸发,同时促使空气畅通。一旦火源出现,就会发生“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的局面,所以风是造成火灾损失的最主要因子。风对火灾蔓延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风能改变热对流,增加热平流,从而加速火灾蔓延;第二,风能补充氧气,改进助燃条件,提高燃烧强度和蔓延速度;第三,大风会造成“飞火”,将燃烧物带到火场外部,产生新的火源,甚至使几处火相连成片,迅速扩大林火面积。

2.地形因素

坡向。一般来说,北半球北坡林中空气、土壤湿度比南坡要大,植物体内含水量也高,不易发生火灾;南坡反之。

坡度。坡度大,降水径流量大,林中较干燥,所以坡度大的山坡易发生火灾;坡度小反之。

山谷风。一旦林火燃烧起来,由于山谷风的作用,白天会加速林火向山上蔓延,阻止林火下山;晚间则反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焚风效应。在山的背风坡,因焚风效应影响,易形成高温、干燥的气象条件,诱发森林火灾。

山区地形复杂,不利于展开火灾的扑救行动,以致小火酿成大火,使得重大和特大火灾的发生几率较大。

峡管地形,加剧风速。

三风助灾

山谷风

在山区,风随昼夜交称而转换方向,睛朗天气,山谷风明显,阴天,山谷风效应不显著。

白天刮谷风,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时如果山坡下着火,火随风势会一直烧到山顶上。扑火时应该尽快在着火的山坡上方开防火带或生土带,截断火路。夜问刮山风,风从山顶吹向谷底,扑灭林火时应在火源的下方开设防火带或生土带。

焚风

气流越山时,绝热下沉,山岗的背风坡产生的干热风叫焚风。焚风天气时,背风坡越往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这种天气森林火险性较大,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应加强防火措施。太行山东、南坡,焚风效应明显,更应特别警惕。

林风:有森林的平缓山坡——多见于温暖的春秋

白天林内气温低于林外,夜间气温高于林外,在静晴的天气,常在林区周围产生一种类似海陆风的局部地区环流。

白天,气流由森林流向增热较快的邻近旷野,在林冠上空则有空气从旷野流向森林;夜问,其环流方向相反。

在生长有森林的缓平山坡上,林风显著增大。春、秋温暖季节,大气环流稳定的晴朗天气,易发生林风。

在针叶林区,林风较显著,有火源时,会发生林冠火灾,蔓延很快,应在火源前方用开伐防火线、打树枝或砍树头的办法截断火路。

风带(信风、盛行西风等)或季风(冬夏季风等)

四人祸大:林区管理原因

植被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缺乏层次性。

不懂得用火来有效管理森林。火具有双重性——破坏性和生态性。开展有计划的火烧,能给森林带来好处,发挥有益的功能:一方面跨越将地表的枯枝败叶、森林杂乱物或采伐剩余烧掉,减少引起火灾的隐患;另一方面,可使未腐化的引火物变为林木、草类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促进森林的更新、演替。

体制缺陷。如火情出现后,扑救工作没有及时有效的组织,以致小火酿成大火,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他偶发因素。

火灾的危害

直接:烧毁林木、破坏生物多样性、人畜伤亡、大气污染、水旱灾害加剧、气候变干温差变大;需要消耗人力、财力、物力扑灭。

间接: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下游河水水质下降等。

1.对大气的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在烧毁大片森林的同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气体和烟尘粒子;同时,森林中有机质的燃烧在消耗大量氧气的同时,还向大气中排放出水蒸汽和碳、氮、硫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会增强大气层的温室效应。

在大量的森林被毁之后,林区的温度也发生了变化,加大了风力;同时由于原来林木对风力阻挡能力的丧失,使得大风的天气增多,有的地方还会刮起大量的风沙,且影响的面积范围也会增大。

大规模的森林火灾,不仅会使森林地区的大气环境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大气的对流作用, 也会影响到海洋上方的大气环境,使得该区域的空气湿度也相应地升高,增加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率,“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又反过来会加剧森林大火的发生频率,造成恶性循环。

2.对水资源的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火灾之后,遗留了大量的灰份和有机杂质,这些灰份和有机杂质被雨水冲刷到低洼地带、沼泽和小溪中,可溶解的灰份和有机杂质会到达更大的水域——河流和湖泊中,这会对饮用水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灰份和有机杂质中含有大量的养分,这些养分被冲积到河流、湖泊中沉积,就会促使河流和湖泊中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相应地会引起该区域动物群落的变化。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火灾,不仅烧毁了大片的林木,同时也会烧毁土壤表层覆盖的腐生质,烧焦土质和树根,使土壤失去保护层。在遇到大雨时,土壤受到雨水的冲刷,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被水冲走,造成土壤有机质的破坏。

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被雨水冲走,造成土壤表层的酸性化,在阳光的暴晒下,土壤板结,蓄水能力下降,有的土壤甚至会失去蓄水能力。几场暴雨过后,大量的雨水不能被土壤吸收,而只能积聚在低洼地带,从而造成低洼地的沼泽化。

而对于那些台阶坡地,由于大片森林和地被覆盖物被烧毁,土壤裸露,在土壤受到大雨的冲刷以后,造成水土流失,从而造成台阶地的荒芜,大片的台阶地岩石裸露。

再者,由于土壤失去了原来森林和地被覆盖物对雨水的缓冲和过滤的作用,增加了河流中水的含沙量,使河水由原来的清澈变得混浊,同时夹带着大量的泥沙降低了河流的水质,引起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动物群落的改变。

另外,由于大量的泥沙被冲入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大量的泥沙淤积,阻塞河道,使水流不畅,这样一来也会加剧洪水的发生频率。对于有些地区,大面积的森林和地被覆盖物被烧毁,使土壤直接暴露在阳光的直射下,且由于森林的毁坏,改变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使土壤的沙化加快。

4.对动物和人的影响

由于大规模的森林火灾的发生,烧毁大片的林地和草地,使得鸟类、鼠类、蛇类和森林中其它一些动物的家园遭到毁坏,并且将它们有的烧死;森林中的大部分昆虫也被烧死。这样,减少了食肉动物的食物供应量,从而影响到肉食性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使得森林中的食物链遭到破坏;同时食草动物的食物也遭到破坏,促使它们向别的地方迁徙,这样也会影响到大型肉食性动物的生存。

再者,在发生森林大火之前,这些动物生活在林木之中,一方面它们吃去林中的杂草,另一方面们的排泄物滋养森林中的土壤、树木、杂草植物群落。而在它们迁徙之后,土壤等失去了原来滋养的养分,改变了食物链的结构,进而影响到本地区及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规模的森林火灾不仅使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 森林大火烧毁人们的家园,使许多人在大火中丧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其次,森林大火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碳、氮和硫的氧化物),这些有害气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再者,由于大气受到烟雾、粉尘的影响,使大气的能见度下降,从而影响到该地区的交通运输,严重的会使机场被迫关闭,飞机停飞。同时,地面的烟雾弥漫,汽车、轮船相互撞击的事故发生率明显上升,甚至会使交通陷入瘫痪。这些同样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5.有利影响(有控制的森林火灾也有促进森林树种的更新、抑制病虫害的大爆发、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

地面火是一种巨大的自然力。一般每隔2~25年,森林一定会自燃一次。这种燃烧不仅可以控制幼树生长的数量,还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使森林中的各种树木不会因为生长空间过于拥挤而难以成材。另外,不同的植物或树种对火有不同的需要。例如,某些松树的松果成熟后掉落在地上,它们只有在火中才能砰然打开,让里面的种子跳出来。如果没有火,那些种子就只好躺在里边睡觉。还有许多埋在地底的草种,只有经过地面火的洗礼,在春天丝丝细雨的滋润下,小草才会怯怯地发芽生长起来。而这些新生的植物又成了下一次野火的新燃料和一些动物的鲜嫩食物。

再者,阔叶树的种子极易发芽,而且生长点常常暴露在外,如果长时间没有森林小火,阔叶树的生长就会越来越占优势,从而挤压针叶树,破坏了针叶树和阔叶树之间的树种平衡。同时,森林内的腐木和下层易燃灌丛堆积过多,也会为病虫害的繁殖和森林大火埋下隐患。一旦失火,常常是将整个林地变为一片焦土,寸草不生,且原有林地生态长期内难以恢复。

森林小火可以促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地发展。经过一场地面火之后,树木和杂草吸收了火灾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很快就能恢复生长,使森林回归平衡,并且能够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阻止非当地土生植物和树木病害的蔓延。森林小火给森林中的动植物带来了一片生机。野火之后,老弱树倒下了,阳光重新照亮了森林,特别是森林中低层也享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在地面火烧过的地方,森林里的熊、鹿和其他动物又有机会吃到鲜嫩的植物了。还有许多鸟,专门喜欢在火烧后的地上找熟东西吃。而且,野火过后形成的林地隔离带还能阻止更严重的火灾蔓延。

火灾防治措施

从 “防” 和 “灭” 的角度入手,森林火灾重在于“防”。

一、防

建立各级护林防火组织,这是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的一项组织措施

建立各种护林防火制度。

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

严格火源管理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设施

二、灭

1.顺风灭火

可以保障灭火人员安全,逆风会引火烧身,风向突变导致的火向突变是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2.设置隔离带

是防止山火蔓延的通用方法,火到隔离带就会自然停止。

3.引导大火方向

让火向可燃物少的方向蔓延,在火势小的时候趁机扑灭。

4.隔绝氧气

家里油锅着火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喷水而是盖上锅盖隔绝空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以火攻火”。当两股火相遇,其中没有可燃物并且氧气又燃烧殆尽,火自然就熄灭了。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等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caf124df0d6b2d39fda53e9df02e9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