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超散文丨“阿斗”老钟

2023-11-20     真言贞语

原标题:牛永超散文丨“阿斗”老钟

“阿斗”老钟

文/牛永超

老钟并不姓钟,刚进入知天命的年龄,他名字里带个“钟”字,从小就被村人唤作“老钟”。至于为什么,我想大概跟他的辈分高又年龄小有关。

我们村只有一个牛姓,有着共同的先祖。老钟家族的人丁不旺,但辈分很高。按说他比我爷爷还高一辈。不过,小时候我们从来不按辈分叫他,而是直呼其名。

老钟比我大三岁,我俩曾是小学同学。他自己不爱学习,父母也从不督促他学习,因而小学一到三年级他年年留级。他在三年级留级时,我们就在一个班了。他在我们同学中年龄最大,个头也是最高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曾被老钟气哭过。她是我邻家的姑姑,刚高中毕业,到学校任代课教师。记得一天下午,老师正在上课,老钟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一边领着大家读书,一边走到老钟的座位旁,用手里的一根细木棍朝他的桌子上猛敲了一下。

老钟顿时被惊醒了。他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当看到老师手里拿着木棍时,他立刻做出一副自卫状:双目圆睁,右拳紧握,冲着老师大吼一声:“你敢打你爷?!”

老师一下子陷入尴尬之中:老钟几乎和她一般高,甚至长得比她还壮。她刚把教鞭举起来,老钟一把从她手里夺过去,折成两截,扔在地上。于是,班里其他的调皮男生就跟着起哄。老师气得哭着跑出了教室,课堂变得混乱不堪。

后来,老钟被叫了家长。听说他母亲在校长的办公室里说了一大堆好话,又跟我们老师赔了礼,这事儿就算过去了。那以后,语文老师再也没管过他。四年级上了一遍后,学校又让他留级,老钟就彻底退学了。

老钟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是家里的独子。他母亲极其疼爱他,家里地里的大小活他都很少参与。时间久了,他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我和他妹妹小景年龄相仿,小时候到他家里玩,看到小景被他像丫鬟一样地支使。

老钟的父亲曾是一名空军地勤战士。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部队里闹运动,他父亲因为胆小,不经组织批准就擅自离队回家了。土地分产到户后,因为家里孩子多,两口子不擅侍弄庄稼,他家的经济状况一直较差。政府念及他父亲过去的身份,就出资扶持他们,让他家做起了卖酱油醋的小买卖,这才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散装的酱油醋有需求的人越来越少,老钟家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老钟的两个姐姐出嫁后,时不时地接济娘家,日子总算过得去。

我上高中时,突然听家里人说“老钟丢了!”他当时已有二十岁,去县城赶集,两天了还没回来。那么大的人,怎么能说丢就丢了呢?于是,大家都帮着找。不光在我们当地的电视台登了寻人启事,方圆一二十里的村庄,凡是邻着大路的墙上和电线杆上,都贴满了寻找老钟的告示。

他父亲像疯了一样,只要一听说哪儿有老钟的消息,就急忙跑去看个究竟,根本无心干活。他母亲更是天天在家以泪洗面,悲悲戚戚。

大约半年以后,老钟自己回来了。村里人见到他,几乎难以辨认。他看上去更像一个流浪汉:浑身的衣服破破烂烂,脸上有不少灰道子;头发很长,乱蓬蓬地像稻草一样;两只手黢黑,大脚趾也从鞋子里钻了出来。

村民从老钟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他被人骗到山西的黑煤窑里当了苦力。他每天干活的时间很长,人家不给工钱,也不给吃饱饭。他一直想逃跑,但被盯得紧。这次多亏一个河南老乡去拉煤,他躲在煤车里逃了回来。老乡到地方以后,他就根据记忆沿路乞讨找回了家。自那以后,老钟的母亲感觉儿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对他更是百依百顺。

我读大学时,老钟成家了。媳妇尽管长得不算漂亮,但人能干,也有力气,属于居家过日子的那种。结婚头几年,老钟很听媳妇的话,到外面打工养家。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后,他慢慢就懈怠了,不愿再下苦力,天天游手好闲。他父亲因病去世后,家里背了债务,母亲整日催着他出去干活。他听了很不耐烦,嫌母亲唠叨,娘俩没少拌嘴。

尽管老钟不正干,却养了一双好儿女。两个孩子都对奶奶很孝顺,对于父亲对待奶奶的态度很不满。老钟的儿子读高三时,一次周末回家,正碰上老钟和母亲吵架,儿子就说了老钟几句,气得老钟劈手打了他一个耳光。谁知那孩子想不开,竟悄悄地买来安眠药,试图一走了之。幸亏被发现得及时,医生挽救了他的性命。老钟为此后悔不迭,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2013年,老钟的儿子以高出一本线近六十分的成绩被大学录取。儿子考上大学,老钟自然高兴。可看到录取通知书上的高额学费,他一下子犯了愁:别说是自己没有,朝亲戚们借钱只怕也没人愿意给他。他媳妇哭着找到娘家兄弟,孩子的舅舅听说后,一个人包揽了全部的费用。这下老钟如释重负,又开始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我们村被拆迁后,上边给各家赔了房款和地款。地没了,人们不能坐吃山空。年轻人上完学都到外面打工了,在家的中年人也想着办法多挣个钱。唯有老钟,天天在村里游荡,东家坐坐,西家转转,或者围坐在村口看人打牌,听人闲喷。村里的老人看他一天无所事事,都劝他“年纪轻轻的,出去找点儿事干”,可他根本听不进去。时间一长,也就没人再劝了。

现在,老钟的母亲和媳妇都拿他没办法,干脆听之任之。因为小女儿也在上学,他媳妇倒是天天出去打工。有时他跟媳妇要钱买烟,她就对他大声呵斥,他却无所谓。实在没烟抽,他就觍着脸跟人要烟。村里人看不惯他,不少人私下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今年暑假回老家,我在街上碰见老钟,他主动与我打招呼。五十刚出头的人,看上去像个小老头。听母亲说,老钟大概认为我父亲对他没有嫌弃之意,有时就去我家闲聊。听说他孩子上学是舅舅在供,父亲曾规劝他“作为一家之主,要会打算,趁年轻出去多挣个钱。”他听后“嘿嘿”一笑,说了句“饿不死”,还说别人那样“活得太累”。

或许,在老钟看来,自己的活法更轻松吧。

(写于2017年10月18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郑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执教20余年,主攻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寻温暖,在码字中修身养性,让心在文字的开合中变得清澈、透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c953e7f57066d74995a2eff59205a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