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手机不上天的长城,遇见了手机和汽车无边界的“上天时代”

2021-10-27   AutoR智驾

原标题:不造手机不上天的长城,遇见了手机和汽车无边界的“上天时代”

未来是无边界的时代,还是讲究工匠精神的时代?

文丨AutoR智驾 王硕奇

10月26日,对于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特斯拉周一大涨12.7%,股价首次站上1000美元,也成为首家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的汽车企业。此外,美股造车新势力“三剑客”也大涨,小鹏汽车涨11.47%,蔚来涨6.15%,理想汽车涨6.07%。

而在市场层面,特斯拉迎来了史上最大电动车订单。刚刚走出破产保护才四个月的国际租车企业赫兹环球,宣布购入10万辆特斯拉汽车,这笔交易将为特斯拉带来 42 亿美元的收入。

从2010年6月上市以来,特斯拉只用了短短11年就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上升速度之快仅次于脸书,后者因为过去两个月遭到抛售,市值已经跌到了1万亿美元以下。在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中,其他的美国上市公司只有苹果、微软、Alphabet Inc.和亚马逊。

而马斯克的造车业务似乎也只占科技树的一小部分,人工智能,航天技术,这些都是科技的跨界产品。

他在2002年就创立了太空飞行公司Space X,也经营另一家地下隧道公司The Boring。如今,特斯拉承接了Space X的科技光环,坐拥令人垂涎的品牌溢价,第三季度中,特斯拉整车毛利率高达30.5%。

而资本的疯狂也引发了国内的跟随,跨界成为了诸多品牌的营销上的热点。

小鹏的飞行汽车宣称将在2024年量产,吉利宣称要出手机,小米造车进展神速……

而这其中,长城却显得格外冷静。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的“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官联席会(CB20)”媒体沟通会上,对于问及长城汽车是否会进军手机、飞行或卫星领域时,长城汽车副总裁傅小康回应: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早在内部会议上就有过明确表态,长城专注造好汽车,不造手机,也不上天。

此番表态似乎是对大多数跨界品牌的一种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长城汽车第一次就此发声。此前在媒体采访中,魏建军也曾表示:“长城汽车这么多年,没有跨越过与汽车不相关的业务,比如有人投资房地产,有人投资金融,但我们一直在汽车领域深耕细作。”

目前长城汽车正在转型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发展重点聚焦“2025战略”,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

据福布斯全球实时中国富豪榜显示,截至9月底,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及其家族以近1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0.26亿人民币)的净资产,位列榜单第26位。

但不得不提的是,截止发稿,长城市值6141亿人民币,相较于特斯拉或者“蔚小理”都相差甚远。

为何老实的“手艺人”总得不到资本的青睐?

资本看重什么?前景、赛道、规模,虽然大家的主业都在智能汽车行业,但无疑新赛道的独角兽机会更大。

新造车主战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小鹏、蔚来、理想汽车等同航道选手在快速扩张,补充技战术资源,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也开始集结造车,传统车企也奋而转型,力推独立子品牌。

如此多的玩家在场,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是笑到最后的一个。

那么市场需要故事性,资本需要开拓性,根据自身优势延伸的业务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选项里。

拿小鹏举例,小鹏飞行汽车的业务主体是小鹏汇天,在小鹏汽车投资之前,成立已有7年时间,创始人赵德力是飞行器行业的“追梦人”。

而对于小鹏汇天,小鹏汽车将提供工厂的制造和工程支持,同时共享渠道,为小鹏汇天提供销售网络。

作为工业桂冠上的明珠,汽车的制造和工程能力对其他行业的赋能显而易见。马斯克的Space X借助汽车工业经验,一个月可以生产60颗卫星,这在传统的航天行业,几乎难以想象。

这一思路在SpaceX制造火箭时也能看到,当马斯克得知用于火箭整流罩内冷却的空调系统需要花费300万到400万美元时,决定用6台商用空调机组取而代之。

何小鹏的观点类似,“一定要用汽车的工程和制造逻辑,而非消费品,来做智能机器人”,并自信放言,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要在2024年实现量产,价格控制在百万人民币之内。

而小米和吉利,现如今完成了角色的互补,造手机的想造汽车,造汽车的想造手机。

先来说造汽车,机遇肯定是最重要的,在当前新能源的大背景下,造车的门槛一下子被降低到人人可造,比拼的是智能软件技术,小米等科技公司入局也算是将强项发展。

而吉利的目标就更简单了,如今的手机行业已经没有门槛,通过手机这个媒介让智能生态成为闭环,吉利未来就可以赚生态圈的钱。

事实上,不仅仅是造手机,吉利还涉足了卫星、芯片、飞行汽车等领域,而与手机关系密切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智能可穿戴设备,也都在同步推进的过程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厂商造手机,手机厂商造汽车,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在逐渐加强。

跨界没错,前提是把已有产品打磨到极致

有观点认为,未来汽车的盈利模式不在汽车本身,而在创新的方向,就如同智能设备一样。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汽车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界者。

反观老老实实做研发的长城,看起来反而显得缺少噱头。

智驾君认为,是否选择跨界在本质上是企业领导者对自身战略的一个判断,或许没有对错之分,至少在短期内分不出对错,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

因此,智驾君愿意对这个问题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跨界并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将自身已有的产品打磨到极致,主业稳定地运转,再进行跨界才能健康发展。

否则的话,盲目扩张造成的极端后果也并不罕见,乐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