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_iframe rich_pages" id="js_mp_video_container_0" vid="wxv_2105074859885101057" scrolling="no">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No.1
成因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图解厄尔尼诺现象
No.2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来源:NOAA)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 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No.1
成因解释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No.2
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来源:NOAA)
据美国科学家推测,2021的这个冬天将会迎来十分罕见的超级暴风雪!
中美两国专家警告:冬季将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或卷土重来?
和冬季超级暴风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位于美国的南加州地区,自2021年伊始以来就开始的加州干旱,不出意外的话还会在冬天继续维持,一言蔽之:两个在地理上截然相反的美国地区,在今年冬季所面临的气候环境也会截然相反。
中美两国专家警告:冬季将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或卷土重来?
基于对各地区气象环境的汇总和分析,美国气象学界目前普遍认为,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期间,发生拉尼娜现象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最早到下周,拉尼亚现象引起的美国东部强降雪和西部干旱就将一齐发生。
对于我国来说
今年基本可以断定会是一个冷冬,2021年10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也提到了我国气象学界的预测:
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会议决定,一要确保冬季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供暖。全力保障供暖用煤生产和运输,统筹协调用气资源,适时组织“南气北上”,用好已形成的储气量!
中美两国专家警告:冬季将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或卷土重来?
由此不难看出,从供暖到供气,我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统筹各项资源来迎接冷冬,在全球能源供应情况紧张的当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去年的冬季数据来看
中美两国专家警告:冬季将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或卷土重来?
一夜之间温度骤降十几度的速冻模式,是很可能在今年再次发生的,因为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团目前正在南下,首先迎来速冻降温的就将是东北和华北地区,虽然说全球变暖是全球气候的大趋势,但毕竟还属于长期趋势,具体到某一地区时影响还是不如季节性因素,所以全球变暖并不能阻挡今年冷冬的发生。
中美两国专家警告:冬季将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或卷土重来?
其实从地质学上来看,人类现在所处的时代其实是地球上一次冰河时期与下一次冰河时期之间的夹缝期,科学界把它称为间冰期,但仍属于冰河期内,偶尔还会发生几次被称为小冰期的气象调整,比如明朝就是因为赶上了小冰期,导致连年颗粒无收才激起民变的,最终在外忧内患的夹攻下灭亡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美两国专家警告:冬季将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或卷土重来?
01
轮作
概念: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图为轮作示意图
Tip:年间单一作物轮作: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作用:
1.减少土壤中的病菌病虫害数量,降低土壤病害传染几率。
2.减少田间杂草,降低成本
3.避免单一作物其片面消耗,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还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调节土壤肥力。
4.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5.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02
间作、套种
概念:
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
图为玉米花生间作(图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掉)
作用:
1.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空间、光照、土壤、水分等资源,改善作物通风条件;
2.增加土壤养分;
3.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作物种类,增强市场适应性,提高经济效益;
4.减少病虫害;
5.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6.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7.套作还可以缓解农忙时期用工矛盾。
03
免耕
概念: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原指保护性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蚀,目的在于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
图为冬闲稻田免耕种植黑麦草(图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掉)
作用:
1.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群落,改善土质。
2.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土壤风化,保持水土,保温保墒。
3.节约人力、燃料、时间等生产成本,利于抢农时。
4.产品品质好,经济效益高。
5.消极作用:增加病虫害。
04
垄作
概念:在高于地面的土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在气候冷凉、春季易旱、夏季易涝地区采用较普遍。
图为甘薯垄作(图片来自于百家号-农民小超讲三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掉)
作用:
1.土壤:增加土壤厚度,利于作物生长;土壤不易板结(土壤疏松),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2.光照:垄台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
3.温度:提高地温,增大土地昼夜温差,利于养分积累;
4.灌溉与排水:利于(旱季)顺沟灌溉和(雨季)有利于顺垄排水防涝;
5.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被风吹起的土粒落入邻近垄沟,可减少风蚀,植株基部培土较高,可防倒伏;
6.有利集中施肥,可节约肥。
缺点:
1.固有垄作耕法受农具限制,耕作层浅;
2.固有垄作耕法用原始的木制大犁,作业效率低。在人少地多的条件下,不便于精耕细作。
05
顺坡垄作
概念:指在坡面上沿坡降的方向起垄耕作。
图为葡萄的顺坡垄耕(图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掉)
作用:
1.有利于田间排水;
2.有利于通风采光;
3.便于田间管理;
4.主要缺点不利于灌溉,不利于水土保持。
06
等高种植
概念:或称横坡耕作,是指在坡面上沿等高方向所实施之耕作,表现形式多为梯田,是保持水土、提高抗旱能力的保土耕作方法。
图为梯田(图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掉)
作用:
1.有效地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
2.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3.垄作可以增加表面积,增强光效;
3.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07
休耕
概念:耕地在可种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作用: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积蓄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
08
连耕
概念: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也叫连种,连茬。
作用:增大土壤压力,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大病虫害爆发的几率。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