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气血俱虚怎么办?一个奇效良方,补虚力强,还抗疲劳、降血糖

2023-08-01   医者荣耀

原标题:阴阳气血俱虚怎么办?一个奇效良方,补虚力强,还抗疲劳、降血糖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形象的指出,“用药如用兵”,纵观古代中医的经典名方,真的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无见之理,圆直并俱,引人入胜。尤其是医圣张仲景的经方,堪称奇妙,加减一两味中药,往往另有乾坤。比如被誉为“伤寒第一方”的桂枝汤,给它加一味饴糖,再调整一下芍药的用量,就变成了被誉为“建中第一方”的小建中汤,如果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一味黄芪,就变成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黄芪建中汤。对于桂枝汤和小建中汤,人们颇为熟悉,但对黄芪建中汤了解的却又少了些,最主要的原因是黄芪建中汤是由小建中汤加味而成,即便黄芪建中汤功力深厚,可以随意笑傲江湖,但是它终归还是小建中汤的衍生方。

那么,这个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究竟又是怎样的呢?据《金匮要略》记载,全方由“芍药六两(酒炒),桂枝三两(去皮),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饴糖一升,黄芪一两半”等7味中药组成。原方使用方法是,先将除饴糖之外的六味中药,用水七升,煎煮中药,煎好后去掉药渣,再将饴糖放进煎好的药液里,再用微火加热,以待饴糖消解,温服,每次一升,每日三次。对于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常规剂量为:芍药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30g,黄芪9g,水煎服。

黄芪建中汤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一般来说,黄芪建中汤主要具有“温中补气,和里缓急”的作用,适用于虚劳病,以及阴阳气血俱虚证。临床上常以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为特征。舌脉上,多以舌淡红,脉沉弱为特征。本方属于阴阳气血均补的方剂,因此,对于阴虚火旺的人来说,不适宜使用,另外,呕家及中满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

黄芪建中汤的七味中药,它的配伍奥秘究竟又是怎样的呢?全方以黄芪、饴糖为君药,其中黄芪甘温入肺、健脾益气,饴糖甘温补虚、缓急止痛;以桂枝、芍药为臣药,其中桂枝助阳,芍药益阴,共同起到调和阴阳、化生气血的作用;以生姜、大枣为佐药,两味辛甘相合,起到健脾益胃、调和营卫的作用;以炙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益气健脾、调和诸药的作用。七味中药联合运用,益气建中,可使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诸症平。

黄芪建中汤是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也可以说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黄芪、饴糖而成。黄芪建中汤无论是看做小建中汤的加味,还是看做是桂枝汤的加味,但是组成新方之后,它的君臣佐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与原先的小建中汤或者是桂枝汤的功效主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黄芪建中汤,它在补气建中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小建中汤,还是桂枝汤,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于黄芪建中汤的临床运用,也一样会遇到兼变证以及或然证,因此,临证加减化裁是少不了的。如果寒邪较重,可加花椒温中散寒;如果有便溏的情况,可加白术健脾除湿;如果兼有气滞,可加木香行气除胀;如果兼有气虚,可加人参或者党参补中益气;如果兼有血虚,可加当归温养补血。

黄芪建中汤之与小建中汤就是多了黄芪,之与桂枝汤,就是多了黄芪和饴糖,所以对于黄芪建中汤来说,黄芪和饴糖这两味中药的加入,使得全方的格局大变,那么,为什么要加入黄芪和饴糖呢?这还得从黄芪和饴糖两味中药的作用说起。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止痛”“补虚”的作用,而后的《名医别录》记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而《日华子本草》中指出,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从这些本草文献的记录来看,黄芪在补虚止痛方面确有专长,这也就是为什么黄芪建中汤全方以黄芪为君药的缘故。

而对于饴糖,也是颇为奇妙,虽然在《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记载饴糖,但是《名医别录》中却已收录,虽然当初对饴糖的功效仅仅停留在“主补虚乏,止渴,去血”的方面,但是经过医圣张仲景对饴糖的运用之后,历代医家对饴糖的研究也依然没有停止脚步,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饴糖“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五代时期的日华子说饴糖“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脏”。所以,饴糖的作用不可忽略,诚如清代名医邹澍所说,“无饴糖即不名建中”,又如清代名医莫枚士所说,“所以名建中者,有胶饴也”。

无论是小建中汤,还是黄芪建中汤,还有一味中药很特殊,它就是芍药。那么,芍药在黄芪建中汤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角色呢?有医者指出,芍药其作用不仅仅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而是取其柔肝、和营血而止腹痛[1]。而对于芍药的用途,如果翻阅古代本草典籍,可以发现更多奥秘,《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芍药“除血痹,破坚积”,“止痛”,“益气”;《名医别录》认为芍药“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医学启源》认为芍药“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补脾胃”,“和血”,“泻肝”。综合古典本草医籍,不难发现,芍药这么奇妙,不仅很对桂枝汤的胃口,也对建中汤的胃口。

对于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对它的主治说的很简洁,一言以蔽之,“虚劳里急,诸不足”,可别小看这么几个字,尤其是“诸不足”三字气象万千、奥妙无穷。对于黄芪建中汤的妙用,有医者指出,黄芪建中汤,暖培卑监,中州得运,治疗脾胃疾病;密墙固垣,中宫无失,治疗多汗类疾病;运轴行轮,建中补虚,治疗虚劳性疾病;培土生金,膻中气定,治疗肺系疾病;温阳散寒,胞中得暖,治疗妇科疾病;补气生血,脉中血行,治疗痹证[2]。

黄芪建中汤的药理和实验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从最初的抗消化道溃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再到对脾胃虚寒型消化道溃疡的治疗作用,对胃炎的治疗作用,镇痛、抗疲劳、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4]。随着近年来对黄芪建中汤的实验研究,发现黄芪建中汤对胃溃疡的影响,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对胃肠运动的影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抗慢性阻塞性肺病作用,降血糖,抑制肿瘤转移,抗衰老、抗氧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脾虚的影响[5]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对于黄芪建中汤的的现代临床应用,也是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发展,比如黄芪建中汤可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汗证,带下症,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口腔溃疡[3];胃窦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以及胃脘痛、消化性溃疡、胃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血卟啉病[6];虚劳,气虚发热,泄泻,盗汗[7];慢性浅表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胃癌前期病变,肠伤寒,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铅中毒,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8]。不得不说,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妙用,是令人喜悦的,当然,也还有更多亟待开发的空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重明,汪自源.黄芪建中汤方论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38.

[2]姜涛,包素珍,吕媛琳,等.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及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5073-5075.

[3]李孟周.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J].中成药,1990,12(11):36-37.

[4]范琢玉,王悦,李雨轩,等.黄芪建中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2,43(2):139-142.

[5]彭鑫,王红蓓.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第3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6]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刘军.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01-2802.

[8]侯勇谋,罗伟,刘方洲,等.张仲景方剂临床应用(第3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