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陈涉起事之后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什么现象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例子再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汉高帝刘邦
刘邦是怎么当上头的呢?
当时陈涉建号"张楚",各地开启屠杀秦令。沛令很害怕,也想举沛地以响应陈涉作为自保。当时主吏萧何就劝说你的身份不可以,你代表着秦朝,别人不会相信你,我给你弄一个人进来。
萧何就暗中通知刘邦,让他进城。
当时刘邦多少人呢?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这一点人似乎有些少了。
沛令后来反悔就又闭上城门,你觉得刘邦带着这百十来个人来攻城,能攻下吗?当然不可能了。但沛令反悔太迟了,大家一窝蜂地冲过去把他给杀了。接下去有很趣的一幕出现了:
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
刘邦答应吗?刘邦不答应,他说这是大事,自己能力不够。你见过这么谦虚的刘邦吗?然后大家就去劝让萧何,曹参当,结果他们也推让。大家看来看去最后觉得还是让刘邦上,但刘邦就是死活不肯。最后这帮人没有办法,用了一个小伎俩,《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
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我们占了卜问了老天的旨意,这个头非你刘邦不可,就算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愿意,不过架不住大家的反复推举终于当上了。这个和宋江的推让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什么呢?等一下再谈。
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认为刘邦是因为能力强才当上。后来战争中刘邦的能力的确提升很快,但在当时应该不是。吕公宴上,萧何曾经对刘邦这样评价: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这一段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之后吕公就把吕后嫁给了刘邦。这只是几年前的事情,从那时到起事为止,刘邦并没有显露出超人的本事,相反办砸好几起事情,比如送徒郦山,人都跑了等等。
陈婴
陈婴是东阳县人,这个东阳不是浙江的东阳而是江苏省盱眙县,出产小龙虾的地方。他在县中威望很高,是一方士绅,当过县令史。当时东阳风起云涌,大家把驻守的秦令干掉了,二万多人聚集起来了,又出现无人当头的现象。这个时候这二万多人就找到陈婴,要求他当这个头。陈婴不肯。所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婴谢不能,遂彊立婴为长
也就是强行要求陈婴当这个头。最后陈婴也没有办法只好当了。
项梁
项梁就是项羽叔父,当时天下大乱之时,项羽斩杀镇守的长官,然后项梁支撑起大旗,集合了吴中八千子弟,这就是项羽后来口中说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来历。项梁是主动当了这个头,而且自己任命自己会稽守,项羽作为副将,但是到了最后他还是立了一个楚怀王,而不是自己去当王,终究将这个头让出去了。
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头难道不好吗?终观后世,很多人为了当领头的抢的头破血流,脑袋遍地。知常容来为你简单的分析一下。
1、 习惯认知问题
春秋战国虽然已经战火纷飞,特别是战国后期,战争十分血腥,动不动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生命的消失。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似乎战国七雄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举事之类的行动。陈涉举事应该是第一次。当然周厉王时期的”彘之乱“中的人的身份不一样,那些人是贵族或者破落贵族非农民。
这是当时的普遍认知,也就是身份是很有讲究的。当陈涉开始自己称王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劝他,张耳、陈馀当时这样劝陈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这样记载:
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然后他们给陈涉规划了路线:引兵西进,立六国之后,分散压力,攻占咸阳之后那天下服了之后再称王。
当然陈涉并没有听从建议,自己称王,结果最终被车夫庄贾杀害。后来人们在总结陈涉失败的原因中都提到陈涉太早称王了。因为陈涉的出身太低,认同感不强,凝聚力不大。项梁出身高贵,楚国贵族,所以他当一个郡守在他看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当”王“,他本能感到畏惧。这就是当时普遍认知。
2、 秦法太严厉,给自己找条退路
天下苦秦法久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秦法动不动就搞株连,或者搞灭三族之后的。当时秦刚六合天下,秦之军事力量强大,每个人都很清楚。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战胜秦朝,所以他们在起事之时都在考虑失败的后果。
当时陈婴母亲说的一番话将他们的心里话全都说出来了。陈婴的母亲说,我自从嫁给你老爸之后,从没有听说过你有家先主有什么贵人出现,你现在当了这个头并不是好事,如果称王了更不是好事情。她给他的儿子指的一条明路就是:
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这句话记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是要是胜了,我们混一个侯也很不错了,要是败了,我们跑比较容易,反正你又不是带头的。
曹参等人为什么不想当头,一定要让给刘邦呢?原因也差不多这样,他们都在想退路,担心宗族。《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所以并非是他们真心相让。
秦法规定如果是官吏犯法,那是要重罚的。刘邦,萧何,曹参都可以算是体制内的人物。
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这一段记载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刘邦不小心伤了夏侯婴,因为刘邦是亭长,不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要从重处罚。最后刘邦说没有伤夏侯婴,夏侯婴也证明刘邦说的是实话,这样就可以免罚了。
3、 六国还是六国
当时所有人的认知就是六国,而不是秦一统天下,他们都认为六国应该重新出来,陈馀给陈涉出的主意也是恢复六国,范增劝项梁立楚国之后。项羽围困刘邦在荥阳,当时郦食其给他出的主意就是让他带上印信封六国后代,不过幸好被张良劝阻了。这件事记载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因为张良说你这样做后就平白多了六个竞争对手,当然不利了。
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从这几个楚汉相争时期著名谋士的观点来看,六国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之中是很强大的。但谁能当六国的头呢?自然是当时的六国王族的后代了,你是平民,或者哪怕是贵族一般也不太容易自立。不过到了后来,这个观点慢慢被淡化了,像武臣就自立为赵王,陈馀自立为代王等等,这些都说明在陈涉称王之后引发的观念变化。
或许就是这三点因素使得当时的人们争着当凤尾而不愿意当鸡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