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天在茶山,小伙伴们兴冲冲地采下了一手提篮的2023白露茶青。
碧油的,油亮的,有芽有叶的,白茶青叶。
很难采,今年的白露茶生长状态参差不齐,同一株茶树上采下来的,也未必就是同一个等级,有牡丹王,有一级白牡丹,有寿眉。
但天气真好,蓝天白云,碧空如洗,长空万里,微风拂面,阳光虽然普照,照在皮肤上却丝毫没有灼热感。
这种天气,最适合日光萎凋白茶。
日光萎凋并不是曝晒,而是让茶青接受适度的、温和的、日光照射。
曝晒会把茶青晒伤,晒坏,流失掉养分。
温和的阳光抚慰,才会让青叶得到最恰当的启发,继续光合作用,继而生成更多有益物质。
这样的白茶制成之后,才会以绿色为主,身上的白毫才会清晰可见,冲泡之后,才会香清甘活,把阳光的味道浸出来给你喝。
《2》
诚然,伤害白茶青叶的,除了曝晒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渥堆。
渥堆,顾名思义,就是把采下来的青叶,堆积在一起,不通风,不散热,闷着。
许多人认为,渥堆是熟普的工艺,所以,“渥堆是一种工艺”。
这里其实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工艺标准和工艺要求,对熟普而言,渥堆是工艺,但对于白茶而言,渥堆可不是什么工艺。
不但不是工艺,还是偷懒、不认真、不负责等等行为的代名词。
白茶采下来之后,要及时摊晾,要薄摊薄晾,这样才便于它通风、透气、顺畅走水。
只有走水顺畅了,白茶青叶当中的那些不必留下来的物质,才会大量离开青叶,散俟到空气中。
反之,如果没有及时摊晾,反而将它沤起来,堆起来,渥在那里,闷着不通风不透气,还不让叶片舒展,就只会让茶青的叶脉大量损坏,让走水的通道受阻,让大量应该离开青叶的物质滞留在叶片细胞内,生成不好的口感。
尤其,这些该离开而因叶脉受损没有而滞留下来的物质,还会与渥堆时生成的大量水汽产生物质交换,生成新的、不好的物质——比如臭青味,比如沤青味,比如....(具体详见知网)
《3》
所以,这次,我们做了个实验。
采了一手提篮2023年的白露茶青,故意不及时摊晾,早晨采的,到了傍晚还不摊。
就让它们呆在手提篮深深的兜里,就这样闷着。
其实篮子的口是敞开的,并没有封闭起来,茶青们还是可以通过篮子口来进行呼吸的。
这篮子茶青我们就放在茶园的地上,不管它,不理它。
到了晚上八九点,才将它摊晾在一只竹编的水筛里。
摊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茶青叶片们绵软,发软,塌塌的,没活力了,不像刚采下来的时候那样油光发亮,那样硬气挺阔,那样朝气蓬勃。
并且,青叶上有了明显的折痕,像是一张白纸,放在书包里被揉皱了的感觉。
这就是叶脉受损了,这下子,多余的物质出不去了,走水不会那样顺畅了。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明显的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了,这些青叶当中,有大部分,颜色变红了,变咖了。
它们生在树上的时候是绿色的,采下来时也是绿色的,但被渥了这大半天之后,叶子就变色了,变成砖红色,变成黄咖色。
怎么看都不新鲜了。
怎么看,都不像是当年的新白茶了。
等它彻底干了之后,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老白茶。
半仙们掐指一算,估一下,会告诉你,这是2019年的。
《4》
今天中午,我把这篮子渥堆过的、差不多要干了的2023白露茶的茶青,和2020年的白露茶成品,放在一起,做了对比。
一比,吓了一跳。
渥堆的2023白露茶,比没有渥堆的2020年的白露茶,更像是“老白茶”。
不比茎叶的厚度,整碎度,干度以及焦脆度,只比颜色,我们会发现,渥堆的2023白露茶,整体颜色更深,有绿叶,但绿叶较少,大部分叶子偏红、偏咖啡色。
而自然萎凋薄摊薄晾没有渥堆的2020白露茶,相比之下总体颜色更绿,更鲜活,更灵动。
把对比图放到素人群里,有的人根本看不出两种茶的区别,以为是同一种茶;还有人看出来区别了,看得出其中一筐比另外一筐颜色深,但,他们普遍以为颜色深的那筐茶,年份更老些。
这就是被带偏的、当下约定俗成的观念:老白茶颜色会比新白茶更深。
所以,他们认为渥堆的那筐茶年份更老。
这也正是无数人前赴后继把采下来的茶青进行渥堆的原动力——消费者认可啊,市场接受啊。
知道真相的村姑陈,内牛满面。
《5》
渥堆的茶青颜色更深,看上去年份更老。
而渥堆的茶,更简单易得,更容易制作,成本更低。
所以,市场上越来越多渥堆的白茶,在市场导向下,它们纷纷被冠以老白茶的名号,行销于市。
聪明的人,用成本更低的渥堆白茶,轻易就撬动了老白茶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赚个盆满钵满。
至于白茶的未来,他们是不考虑的。眼下的利益,比长远的利润,更值得珍视。
他们会用村姑陈常用的那句话来回答你:担当了身前事,何计身后评?
白茶的未来如何,关我P事?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