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6000,花4000请阿姨带孩子,婆婆反对,领导说值得

2023-04-06     月情诉说

原标题:我月薪6000,花4000请阿姨带孩子,婆婆反对,领导说值得

我有个朋友和我聊天说,他现在生两个孩子是为了保证以后老了,万一生病住院,两个孩子能相互换换手,不会把所有照顾年老父母的压力全部压在一个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父母考虑两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起不会太孤独,长大后,在这个世界上也能互相照应一下。

虽然大家都知道生二胎生活压力会变大,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生二胎,为老去的自己,也为了孩子不孤单着想。但对于职场女性来说,生二胎就意味着与工作时间发生冲突,本来好不容易把一胎带大,工作逐渐走向正轨,现在又来个二胎,职场与家庭又再一次面临选择。于是有部分宝妈为了孩子与家庭,选择了辞职回家当起了全职妈妈,专心带孩子。

但我的好友天天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天天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一胎在上幼儿园大班,后面也选择生了二胎。生下孩子后,家里为谁来带孩子产生了分歧,老公和婆婆都想让天天干脆辞职回来带孩子,天天却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工作。

她现在的公司发展很好,而她已经在公司工作5年了,之前领导也暗示过等她生完孩子回公司后,把她提拔到财务经理岗位上,工资有可能翻一倍。于是她提出请家政阿姨白天来帮带孩子,晚上她回来接班,自己哪怕辛苦点也不愿意放弃工作。

婆婆一听就不高兴了,说现在阿姨这么贵,而且阿姨也不一定带得好,这个钱与其给阿姨还不如天天自己回来带。天天表示她现在工资是6000,她拿出4000来请阿姨,还能剩下2000。

当然如果婆婆愿意来帮他们带孩子,她每个月给婆婆5000,婆婆却不愿意,说自己太忙了没时间,天天知道婆婆白天都忙着打麻将,晚上和老年朋友一起跳跳广场舞,偶尔还出去旅游,玩得不亦乐乎,哪会愿意来带孩子。

最后虽然婆婆还是反对,但拗不过天天,她休完产假,请好阿姨,就回去上班了。她的领导也是个女的,两人关系不错,私下交流的时候,领导听了天天的选择,非常赞同,因为现在天天已经生了二胎,也不会再考虑生孩子了,所以公司也愿意重用这样的员工。下一次提拔,领导就把天天的名字报上去。

领导告诉天天,她作为一个过来人觉得女性还是要有自己的工作为好,这世界除了自己,谁也靠不住。而且世事无常,把全家经济压力全部压在老公一人身上,万一出点什么差错,怎么办?虽然表面上看请阿姨花费了天天大部分的工资,但她却依然奋斗在职场,没有和社会脱节,她的能力与进步是花钱也买不到的,这4000块钱花得很是值得。

在我眼里,全职妈妈一直是个“高危”行业,这里的全职妈妈指的是指因为带孩子,完全没有任何收入的人。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说的事情,她是个全职妈妈,生活费用完全靠老公。而她老公也非常抠门,每天就给30元生活费,有次她买了排骨,花了36元,30元明显不够,想让老公多给点钱,老公却说只不过多了6元,她不会垫一下啊,一天钱不会挣,只知道伸手要钱,她只能回复一个微笑的表情。

且不论这个网友所说故事真假,但当我们要向一个人伸手要钱,那种感觉真的很不舒服。所以建议尽量不要去做全职没有收入,全靠别人给钱的宝妈。

一、家庭是两个人的,孩子也是两个人的,丈夫也应该负起带孩子的责任

我在网上看到过有网友提问“自己工资比老公高,老公却让自己辞职回家带孩子,怎么办?”在现实社会中,职场常常更加偏向男性,公司高管男性比例大多也比女性偏高,所以很多情况下家庭中男性收入会比女性高,从这点上来看,收入高的留在职场赚钱养家,收入低的辞职回家照顾孩子,似乎很有道理。

如果性别颠倒,女的收入比男的高,让男的回来带孩子,很多人似乎就不能接受了。因为在很多人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就应该打拼事业,女的就应该照顾家庭,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庭观念,女的赚钱再多,也应该回来带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多女性在职场上也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差。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双方都应该互相体谅,男的不愿意事业发展,那女性也可以不愿意放弃,那么就要去寻求折中最好的解决方法,比如一人出一半钱请专业的阿姨来帮协助带孩子,而没必要把所有压力都放在女性身上。

二、学会调整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别为了家庭失去自我

女性既然当母亲,自然是要面对工作与家庭的矛盾与平衡问题。为母则刚,既然选择生孩子,我们也要有能力去面对这个问题,努力寻找到最好的平衡方法,而非一味去指责、抱怨为什么带孩子这么烦,影响自己工作之类的。

我有个朋友是二胎宝妈,她在带孩子期间利用网络进入各种兼职工作,几年积累下来,月入五位数,有时候比她老公挣得还多,可谓是家庭事业两不误。虽然这可能是少数,但做为宝妈们还是尽量有自己的收入,哪怕月入1、2千也比没有一分钱收入的好。

三、不要停止学习,与社会脱节

带孩子是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一天忙完真的想躺着不动。但我们不能真因如此就放弃学习,可能孩子小的时候有些宝妈还是选择辞职在家,想等孩子大一点再重回职场。那么在这个时间我们就要为几年之后重返职场开始打造自己的能力背书了,否则凭什么你说想回职场,职场就一定会愿意接受你呢?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罗子君,在重返职场的时候有贺涵、唐晶在背后帮忙,我们大多数人只能靠自己。我认识很多宝妈在带孩子期间去学习写作、短视频制作、网店、直播卖货、兼职财务、设计、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等等各种利用网络资源的方式,来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场之路。

当宝妈,也别放弃自我成长与学习,金钱别人能带走,自己的能力将永远属于自己,这也是宝妈们的底气所在。发奖金同事要你请客,低情商乖乖请客,高情商学会巧妙应对

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涨工资、发奖金、领提成,不管哪种都是增加自己的收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时候往往有同事会借此让我们请大家吃饭,一起庆祝。

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借此请大家吃一顿饭也未尝不可,可以和同事之间交流感情,也分享下喜悦,一起高兴一下,生活有时候也需要点仪式感。但如果遇到一些没有分寸感的同事,则会让喜悦变成郁闷。

王林就遇到了这样郁闷的事情,他跟了个大客户半年,终于把订单拿下来,老板很高兴奖励了他1000元。同部门的张哥就嚷嚷着让王林请客,王林想着大家同事一场,就拿这1000元请大家吃顿饭也没啥,联络下彼此感情。

到了点菜的时候,部门8个人大部分都很自觉,不会点太贵的菜,而到了张哥点菜的时候,他就直接点了几个海鲜,这样算下来一顿饭就超过1000了。王林看了心里很不舒服,但也没说啥,结果到结账的时候看账单,张哥还在服务台拿了两包中华烟,无比气愤,但只能忍了下来,拿到奖金的好心情荡然无存。

在现实生活中,王林这种情况应该很多人会遇到类似的,有点额外收入,同事们就怂恿着请客,请了自己其实囊中羞涩,家里还有贷款、孩子学费各种等米下锅,多出来的收入还能填补一二,如果请客了,这个钱等于白发。如果不请,同事会觉得自己太过于小气,影响工作氛围。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好呢?看看以下3种方法能不能帮到你。

一、“哭穷”拒绝法

这招可谓是使用度最广的方法,而且容易见效。职场里的社畜们,谁还没背着点房贷、车贷呢,除此之外还有孩子教育费、生活费、老人抚养费等等各种费用,说真的,谁的钱也不宽裕。偶尔获得的奖金只能是用来缓解下生活负担,完全是杯水车薪。

如果同事嚷嚷着要请客,可以“哭穷”,把自己的困难一摊,大家还是理解的。但是这种方法有个不好的地方在于运用不好,会让别人觉得你小气、抠门、铁公鸡一毛不拔,影响你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所以还是要分情况对待:

如果奖金数额很少,几百或者千把块,吃饭都不一定够的情况下,可以用“哭穷法”。

如果你奖金数额很大,上万甚至十几万之类的,那就不要再哭穷了,也别等别人催你了,大大方方主动请大家吃一顿饭,一顿饭相比你的奖金来说数额不大,在承受范围内。这样也有利于搞好同事关系,增进同事感情,而且堵住一些红眼病人的嘴。

职场需要懂得拒绝不合理要求,但也别太小气,把握好这个度就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二、先下手为强法

如果自己有额外奖金不与同事分享好像也不太好,请大家吃饭,可能又不够。这种情况下也别给别人有来怂恿你请客的机会,而应该学会先下手为强,堵住别人开口的机会。

比如主动买些东西来给同事。“刚拿了奖金,金额不多,也不够请大家吃饭了,我刚才给大家一人点了杯咖啡(奶茶、蛋糕之类的都可以),马上就送来了,聊表心意,谢谢大家。”

我以前在的公司,中午大家都是AA制点一份大菜配几份小菜,然后一起说说笑笑吃的午餐。如果是类似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主动说今天的午饭我请了。这样也达到了请大家吃饭的目的,表达了谢意,也花费不了自己太多的钱。

用类似这样的方法,既表达了对同事们的心意,也堵住了别人想借机让你请客的嘴,你都已经主动请大家吃东西了,就不好意思再叫你请吃饭了。

三、反客为主法

如果确定需要请大家吃饭,那么节奏你要把它控制在自己手里。去哪里吃,你要自己先挑选好地点直接通知大家,别让有心之人故意去挑非常贵的餐厅,到时候你再拒绝就有点难看。

如果有套餐也可以自己先行预订了套餐,也不用同事自己点菜了,酒水这些也可以自己提前去正规的商场买好,这样能够有效控制好支出范围,有偏差也不会特别大,在自己接受范围以内。

餐厅标准根据你奖金的金额来定,别太抠门,拿个4、5000的奖金请同事去吃路边的沙县小吃,那还不如不请呢,请了反而显得自己过分小气了。如果奖金金额巨大,那订的餐厅也高级一些,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才不会让这份钱白花。

职场与同事相处是门艺术,别太小气,但也别让一些过分的同事来占你便宜,自己要学会控制好度量,掌握好主动权,该拒绝的也别怕得罪人,该大方的就别省那点钱,才能收获好人缘,助力职场发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47d449b823293f4deb301b8b134a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