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记忆生生不息,《闪耀吧!中华文明》如何创新传播?

2022-09-05   影视前哨

原标题:让历史记忆生生不息,《闪耀吧!中华文明》如何创新传播?

导读:站位高、选题准、形式新、传播广……《闪耀吧!中华文明》多视角、多层次、多方式呈现中华历史文化,和群星璀璨的中华文明。

文 | 黎河

是谁在甲骨上刻下了第一个文字?神秘的三星堆是否证明了神话的存在?八千秦俑守护着怎样的秘密?敦煌的惊天发现到底揭开什么样的传说……随着节目的播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徐徐展开。

9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创新传播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该节目是由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优酷和河南卫视联合独播的。现场,来自广电、文物等各领域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与节目主创人员,从节目的创新点切入,就未来如何进一步记录和传承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自信等进行了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时尚表达,

新视角新技术全力赋能

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呈现,是近年来的重要议题。如何让观众能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又如何才能继续生根发芽,得到继承发展?《闪耀吧!中华文明》带领我们走进每一段文明的深处,成为一个鲜活的样本。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从明晰广电文化类节目形态和新媒体文化节目形态之间的异同、网络传播手段、文物类节目的开发、持续延展节目的创作空间这四个方面对进一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与节目未来创作传播提出建设性意见。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则认为这档节目站位高、选题准、形式新、传播广,聚焦承载着中华灿烂文明的六个举世瞩目的文物与遗址,以年轻化叙事促动叙事逻辑的模式化升级,借力网络视听互动性强、社交性强的融合传播手段。

通过悬疑解谜、热血国漫的表达形式,以及融入CG特效、国漫动画等技术手段,《闪耀吧!中华文明》寻求文化类节目的视听升级和跨次元表达。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节目知识密度高、信息含量大、文化含量强,但表现手段时尚,能够让更多年轻受众关注和议论,对于呈现中华文明的精彩,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有重要意义。

节目出品方代表之一,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表示,“优酷从十年前开始深耕人文领域,不断提高平台格局和文化站位,努力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吸引年轻用户的有机结合”,从节目品类覆盖、年轻化表达、文化圈层培育、技术+艺术融合、文化出海走出去等五个维度,阐述优酷近年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边界的尝试与探索,并对未来能与河南卫视有更广更深的合作表示期待。

九只神鸟立于青铜神树之上,似乎将现实与神话相连接。细节处也隐藏着古蜀人无数天马行空般的浪漫,隔着屏幕大家都感受到了三星堆文明给人带来的震撼。《闪耀吧!中华文明》总监制、优酷人文中心自制工作室总监李炳表示,该节目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的极致呈现,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谈和思索。整个团队致力于以视听质感的升级、表达方式的年轻化升级,以一线的考古专家,资深文博历史学家第一手的真实经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与观众一起实地探寻神秘的考古现场,让文物活起来,解封尘封的历史传奇,传承中华文化。

节目出品方代表、河南卫视负责人王春阳认为《闪耀吧!中华文明》创新采用纪录片的形式,寻找民族文化的高光,解密中华文化的闪耀时刻。他表示,未来河南卫视会不断寻求与优酷等优秀网络视听平台的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的原创精品文化节目。

正是在这样时尚化的演绎下,《闪耀吧!中华文明》才能引导年青一代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揭秘”和国漫助力破圈,

创作要引发代入感

要把文化类节目打造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还需具备鲜活新颖的形式、可亲可近的气场,和生动走心的故事表达。

具体怎么做?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陆琼在看完三星堆的两集样片后表示,节目主题新颖,策划精心,有相关文物单位共同参与,专家对考古、文物、历史的解读比较客观。节目画面沉浸深邃,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问题、解疑惑,代入感很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相较于其他同类题材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以“揭秘”为抓手与侧重点,选取了六个重要历史地点,借助国漫艺术形式,以及长短视频结合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破圈、扩圈,让中华文明真正闪耀在公众之间。“古蜀人为何会有太阳崇拜?后羿射日的原型可能在三星堆?历经十年修复之路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几近相同,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这些疑团,都可以跟随陈坤抽丝剥茧般的推理找到答案。

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凤也从人的主体性、物的媒介性、媒介文明观三个维度阐述了文物作为介质与人产生勾连,进行人的主体性的探索与认知,同时作为中介的物体,塑造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通道,而《闪耀吧!中华文明》作为数字化作品的呈现,既传承又发现了原有文物的媒介意义,通过探究、好奇、惊叹、奇想,来续写一段段历史。

用历史谜题做牵引,《闪耀吧!中华文明》深入三星堆、唐长安城、秦始皇帝陵、敦煌、南海I号、殷墟六大文明现场,以考古现场、文明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为探索场景,以一线考古专家、资深文博历史学者第一手的真实经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以推理解谜的创新表达方式,带领观众一起走近这些令我们骄傲的文明高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华表示节目很好地结合学术、考古的新发现,以及社会大众的需求,把学术成果转化为一种社会成果,并打造新奇性引发大众兴趣,能够带来启发、引起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认为《闪耀吧!中华文明》以强揭秘性和强悬疑性追求中华民族的探源精神,并且在长视频的创作中生成了短视频似的“自然隔断”,让这种纪实探秘类节目能够传播得更广。

在具体的创作上,更多的方法论也成为珍贵的财富。节目制片方知了青年制片人陈娓娓将《闪耀吧!中华文明》在文化表达的创新归纳为两深三浅,“两深”指的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之广博与深厚,而节目邀请了100多位专家和学者进行专业的输出和深究。“三浅”意为采用青年群体偏好的创新表达方式,即以谜题来牵引的视角转化、直击现场古今对话及技术赋能深入浅出地呈现。

讲述中华文明精神追求,

做提升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一般来说,文化是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和意识形态,文明是概括的、总体的、历史的形态。而《闪耀吧!中华文明》试图从题中之义涵盖一种整体的关系,把璀璨的历史敲打进我们的身体和灵魂。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称赞节目不仅处理好文物、文化和文明之间的映射关系、处理好地区文明和中华文明整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处理好古代文明和当代文明之间的映射关系、处理好文明发展史与自然演进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三史(文物史、文化史、文明史)、三追(追问、追寻、追思),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启人心智。

北京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处长夏斐认为节目立意深、创意好、选题准、形式新,与考古文博界深入合作,展示中华经典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深度探索,将为探源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生动的教材。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认为节目富含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讲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讲好了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故事,期待创作团队在未来进一步厘清各类文化资源,穿点成线,形塑中华文明的主体价值及核心价值观,以主线带出群星璀璨的中华文明。

正因为这种传统与当代审美的连接,让不同文化间有了火花四溅的碰撞,并且文化也需要结合当代变化,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闪耀吧!中华文明》以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角、用更流行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向新一代的年轻人传递中华文明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党委委员、研究员刘国祥以重大社会政治意义角度为切入点阐述了考古文化事业的价值,并从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对我们要了解中华文明,要宣传中华文明进行了科学解读。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节目体现了媒体的历史使命、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文化担当,多视角、多层次、多方式呈现中华历史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搭建一座桥梁,产生共情的价值,唤醒了青年群体的寻根意识、历史意识和历史兴趣。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期待《闪耀吧!中华文明》能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平台之间产生更多的思想激荡和成果,下一步促成更多的合作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