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坑肉桂卖不动了,岩茶圈都开始跨界到白茶、普洱圈里玩混搭了

2023-11-12   小陈茶事

原标题:牛栏坑肉桂卖不动了,岩茶圈都开始跨界到白茶、普洱圈里玩混搭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朋友发来一张图。

乳白色的泡袋上,入眼是黑色的“荒野肉桂”四个大字。

这白配黑的撞色,原本是极肃穆极庄严的,然而,印上这四个字,倒是把人给带偏了。

李麻花凑过来看了一眼,开始偷笑:这茶哪里叫做“荒野肉桂”,应该是“荒唐肉桂”才是。

我也忍不住菀尔。

这世上真的有“荒野肉桂”么?

“荒野”,顾名思义,是指一片茶园种下茶树后,被人遗弃,长期处于无人打理的状态。

幸而那些茶树凭借坚强的个人意志,活了下来。

它们日夜与杂草野花抢夺食物,东倒西歪野蛮生长了大几十年上百年。

荒野茶树的外形特征是长得高却很瘦弱,叶片大却单薄,不比那些施了肥的茶树精壮结实,叶片油绿还长了腹肌。

但是,荒野肉桂是不存在的。

据武夷山岩茶专家介绍,肉桂是从上世纪80年代被发掘出来,进而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茶树品种。

彼时,全国处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武夷山茶农都在有计划地种植生产茶叶,并统一把茶叶卖给国营茶厂,由国营茶厂来对市场销售。

武夷山当地的老人说过,当时大家都很看好肉桂这个品种,做出来的茶,香气有特点,滋味也够浓烈。

这样一来,武夷肉桂作为特色高级品种,树苗自然就比别的品种贵上许多。

若要在自家茶山里种植一大片肉桂茶树,估计得下不少血本,一般人没这个雄心壮志。

二般的人,把全部家当都投入进去,以期获得高额回报。

谁承想,后继管理不善,肉桂苗都没有成活。

大笔投资血本无归,破产后,选择离开武夷册,外出打工还债去。

抚今追昔,试想,若在当时重金投入种出一片肉桂茶园,细心呵护照看还来不及呢,谁会舍得把茶园抛荒不管,以致多年后它生长成为荒野肉桂茶园?

《2》

抛开种植时的态度问题,单论荒野肉桂存在的可行性,还有一个明显的BUG,那就是时间长度。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肉桂在武夷山开始大量推广种植,至今,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多年。

因此,在武夷山称得上“老前辈”级别的肉桂茶树,顶天了也就三四十岁左右。

即便真的被抛荒了,跟“荒野茶”大几十年上百年的宣传概念,也吻合不起来。

虽然对肉桂茶树而言,三四十年的光景,算是进入壮年期年富力强,产青量大,成茶量高,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候。

但跟动不动就八十年上百年的老丛水仙相比,还是个可爱的小朋友。

据武夷山胡歌言道,肉桂茶树的种植比水仙更费心思。

比如,肉桂需要定期修剪,这样才能保持茶树活力,做出来肉桂桂皮香才显。

是以,去武夷山看茶园就会发现,茶园里的石头土块都整理得清清楚楚,一排一排的茶树修剪得特别齐整。

这般的人为看管痕迹如此明显,有何“荒野肉桂”之说?

顶多,对这些长了近四十年的肉桂茶树,赋予一个有别于其他新种肉桂的名字——“老树肉桂”。

算是给这些首批种植下去的肉桂茶树盖个章,认可它们的资历和所经历的沧海桑田。

其实,村姑陈跟所谓的“荒野肉桂”概念,并不算初见。

早在两三年前,就有一款泡袋上印着“古树肉桂”的茶,出现在我面前。

里面装的是一股脑柴烧味的高火肉桂,毫无香气,汤水看着色浓,喝着却淡薄如水...

以行内人的观点而言,这种泯灭茶性特征的做法纯属投机取巧,跟“毁尸灭迹找不到证据” 同一个思路。

但借着白茶界“荒野”的荒野概念,仍旧卖了个盆满钵满。

足见,岩茶茶人们在岩茶圈里找不到灵感,都开始跨界到白茶、普洱圈里玩混搭了。

《3》

把目光从这“荒野肉桂”延伸出来,最终落向的,还是那些被玩坏的肉桂名字。

商人们要营销,就得给产品起个独特的名字。

以前肉桂的前缀,通常是各种山场,比如牛栏坑肉桂、马头岩肉桂、九龙窠肉桂、虎啸岩肉桂……

盖因武夷山峰和岩多,先人有智慧,给这些峰和岩都取了很美妙的名字,用它们来命名肉桂,高级感就来了。

比如,流香涧肉桂,光听着就觉得茶香流淌。

比如,慧苑坑肉桂,有一种天然的通透感。

这种取名的方式很省力省脑,被一开发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为了不与别人雷同,茶农或商人们恨不得每天都趴在武夷山地图上找名字。

直到,武夷山每个峰和岩的名字都被开发用过一遍后,商人们又想新招了。

开始从香气上面给肉桂取名字,比如桂皮香肉桂、蜜桃香肉桂、奶香肉桂……

后又想着这样取名字有些单调,索性就把活儿全部整上,于是一款“xx岩xx大师传统手作花粉蜜桃香肉桂”诞生,叫什么不重要,重点是名字足够长,足够让你一口气念不下来!

此次“荒野肉桂”的出现,似乎宣告着,武夷肉桂取名之路,出现了创意新高峰。

那么,接下来呢?

“古树肉桂”、“荒野肉桂”之后,也许紧接着会出现“野肉”、“奇肉”、“怪肉”、“铁肉”……

《4》

自从肉桂火了以后,茶客们无肉不欢。

武夷山也一样,家家户户都种肉桂,每个茶农家里打底都有两款以上的肉桂产品。

每年新茶出来,市场上大批大批的肉桂充斥着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这几年,有不少人家里的肉桂开始积压,年年的新茶只卖出去小部分,大部分滞销。

长此下去,肉桂越积越多。

某人说,她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除了住的两三个房间,其他楼层房间都堆满了茶叶,主要是肉桂。

在这种低迷的行情之下,很多人并不在肉桂的品质上下功夫,以提高品质来赢得市场,反而是老想着要设计出有卖点、博眼球的名字,来卖个高价。

最终,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恶趣味或是背离事实的名字,让岩茶圈里充斥着恶俗不良之风。

其实,标新立异的名字只能一时风光,却不能支持一个品牌长久存在。

真正能留在消费者心里的,还是品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