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别再投资P2P理财?

2019-10-14     保乎笔记

最近,精算君认识的一位在网贷行业坚持从业接近6年的老朋友告诉我:我离职了,这个行业真的玩不下去了!

于是,我也默默跟身边曾经有投过P2P的朋友再确认了一下,是否已经全部退出了。

今天咱们不写保险,还是在谈谈互金P2P这个行业吧。

一、宏观问题

我先从宏观角度说说这个行业存在问题。

1、国家去杠杆的决心很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普惠金融、普惠借贷、全民上杠杆,已经是伪命题。

2、国内银保监会对非持牌机构从事金融行业,特别是当他们非法从事借贷行业时,是深恶痛绝的,下手整顿时不会有任何犹豫。

在这种环境下:

1、去杠杆的明确信号,导致大部分P2P网贷平台想要找到优质资产端(有信誉且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的难度,跟要我们的国足去赢下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一样,mission impossible

2、个人消费贷经历短暂的大起大落

在全面提倡加杠杆的年代,个人消费贷绝对是P2P平台最优质的“资产”,因为小而分散,而且借款人个人还不起,还有Ta老爸老妈老婆老公老哥老姐小弟小妹,可以帮着还。

很多原来在企业贷、过桥贷等大额项目上吃了亏、捅了违约大篓子的P2P平台,一度自己找到了新方向转型,没想到某上市公司的神助攻,加上714高炮以及各种暴力催收的负面新闻,已经让消费贷、现金贷上升到了维稳的高度,国家很快就收紧了,直接断了平台的活路。

而且,这些暂时没有牌照的类金融平台,虽然银行存管被提了好几年,但是真正落实的平台仍然很少。

说白了,一方面,干净(至少账面上)的、能经得住银行外部审计的平台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多数银行是真心不愿意为这些P2P平台买单,要知道,合作后如果平台爆仓,这些托管银行也要跟着倒霉的。

这就必然导致了,绝大多数P2P网贷平台自身对资金的挪用情况以及兑付能力,完全处于监管盲区,更别对我们这些不了解内幕的投资人了。

人性的贪婪,在缺乏强力监管的类金融P2P里,是很容易被无限放大的。

所以,从大的趋势和环境判断,这个行业已经不太值得我们去投资了。

二、微观角度看P2P

从微观的角度说,2019年,有几条行业新闻让我对P2P网贷投资的信心直插谷底。

(一)平安陆金所主动淡出

一贯做监管好孩子的平安陆金所,在今年7月被传响应监管号召陆续退出P2P网贷。虽然陆金所只是回复在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实施三降“降余额”、“降人数”、“降店面”,但从公司经营的数据看,行业龙头的主动退出已成定局。

往后陆金所大概率就只专注于做好资产端的寻觅和运营(找优质出借方),至于怎么给这些资产项目“喂”资金,交易要在哪里撮合,可能还会还给平安集团内部的持牌金融机构,例如平安银行、平安信托了。

(二)大平台陆续爆雷

所谓上市公司旗下的银湖网,近期还是被北京公安局东城分局的经侦支队立案了。加上之前地产富豪戴老板主动自首的证大金服,两家国内颇有名气而且看上去比较合规的明星平台,也最终难逃爆雷结局

再次说明,忘记所谓互金平台的明星背景,他们无论能力多强,即便是科班出生久经金融市场历练的戴老板,还是抵抗不了这个行业的颓势,更别提多少平台控制人,连自己都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直接陷进入了。

(三)离职预警

最开头提到的,坚持在这个行业从业多年的老朋友也主动离职了。而且在我跟他的交流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民间信贷这件事,多数平台已经彻底走不通了

民营机构虽然有一定的风险经营能力,但是在大风险和行业趋势大调整的面前,他们往往最容易倒下,兑付能力都不太行

三、P2P阶段性小结

最后这部分,精算君想给P2P行业一点总结和回顾,也顺便帮大家梳理下网贷和P2P的业务逻辑。

现实一点说,互金这个行业,在独特的时期内,有自己存在的独特的存在价值。

(一)投资端

从投资端(出借钱赚利息)的角度,P2P的确是丰富了我们的理财模式,当年精算君也投资过不少平台上的类固收产品,除了本金有借有还,的确还赚取了不少利息。

想想自己当年开始投资的那个平台,就是因为我参与过这个平台的经营,对背后的业务逻辑、风控逻辑、甚至借款项目本身都比较明白,所以才敢下手。

不过,在当年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范围下,这个行业很快就泛滥了。高昂的流量成本,让线上获取投资的资金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于是,P2P平台投资端搞起来了“竞赛”:不断降低投资门槛,50元就可以投,不断提高收益率,还宣传自己能保本保息

普通人相信吗?高息0风险?还真的有!

因为在P2P这种类金融行业,信息不对称性仍然是极强的,极少数平台依靠自己的先发优势来割走了一大波韭菜,吃的就是一个行业红利和智商红利。当多数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出问题的时候,这个行业已经成为韭菜坑了。那些先入坑的人疯狂在鼓吹这个平台靠谱、还赚钱,然后不断拉人进来。

百年庞氏,殊途同归!

(二)资产端

说完投资端,我想说说资产端(需要钱的那一端,借款端)。

有人说,P2P对中国实体经济有重大贡献,过去从银行贷不到钱的企业可以从这里拿到了资金,只不过将银行的风险转嫁到芸芸老百姓的身上。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很生气的,不能就这么坑了我们来接盘吧!但是仔细想想,P2P当年的确挽救了一些民营企业,但是数量很少,多数只是减缓死亡速度而已

其实,无论P2P平台怎么掩饰资产端的风险,只要我们牢记一句金融学的入门口诀 “高收益=高风险”,什么迷雾都可以拨开。不过,多数人要么不懂,要么贪心占据了上风。

为什么说这些从P2P平台拿钱的企业经营风险高?

大家想想,这些从银行贷不到钱、却又愿意接受P2P平台20%以上年利率贷款的企业,很多都属于行业过剩甚至淘汰产能,或者抵押品都给银行捞走了,现在找一笔过桥资金吊着盐水。

经济环境好,国家不去杠杆、不去产能的时候,吊着盐水还能缓一缓,但是遭遇上面精算君提到的政策环境转变,这批企业贷款违约的风险就非常高了。

于是,P2P借款方又从企业转移向个人,个人应该低风险了吧?完美符合“小而分散”、“不同个体之间风险关联性低”的特征。

于是,有明确消费场景的分期贷纷纷绝对而起,甚至还诞生了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另外各种现金贷公司也遍地开花,年轻人纷纷给自己加杠杆。钱去哪里?2015年炒股(黄了)、2016年炒房(被套了)、2017年炒币(被割韭菜了)。

2018年后国家开始收缩这些现金贷平台的规模,原来加了杠杆的年轻人开始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出现了很严重的多头负债。

按照惯例,一个泡沫的出现到爆破,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按照目前国内消费贷的发展周期和规模,可能风险会在未来2年内集中爆发。选择在2019年提早退出网贷投资,应该是比较明智和理性的。

保乎·小结

从更高效的点对点借贷撮合到有点泛滥的庞氏骗局,P2P行业基本上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如果有人问我:你上过最生动的金融课是哪节?

我会回答:P2P这节应该就是了!

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精算君只想告诉大家:亲人们,你的P2P投资赶快出了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IpSy20BMH2_cNUgj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