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进右耳出?面对孩子不听话,家长可以尝试“条件反射理论”

2019-10-02   小C妈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团团妈妈最近和我聊天说到孩子的习惯问题,团妈觉得孩子老不听话,让她九点上床睡觉她偏偏不睡,导致早上催着也不肯起来;让孩子好好写作业不能分心,她也只是点点头而已;吃饭不喜欢吃蔬菜,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哄说都不会屈服。

团妈有点心累,觉得对孩子的说教已经不起作用了,而小朋友本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团妈望着自己家的娃又着急又无奈。不听话导致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不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如此的不听话,左耳进右耳出,做事拖拉不认真。不要太过于担心了,我们可以试试"条件反射理论"教育孩子。

那么什么是"条件反射理论"?

所谓的条件反射理论最早是巴甫洛夫提出来的,指的是,有机体在外界的一定刺激下建立起来的暂时的神经联系。

巴甫洛夫从一个经典的实验中得出,在给狗喂食的时候用手摇铃铛,观察狗的反应;铃铛一响就让狗过来吃食,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小狗在一听见铃铛的响声就会不断地分泌出口水和胃液,这就是条件反射理论的由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我们一直重复做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久而之久它就会成为你的自然反应。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是新手父母不懂的话,就会总是抱着宝宝摇晃着让其入睡,而一旦停下孩子就会哭闹不已。

"孩子一哭我当然得抱起来哄着啊!"这就是新手父母给孩子养成习惯了,孩子一哭妈妈就会抱着哄着,为了可以获得安全感和粘着父母,原来哭一下就有了,何乐而不为那?

包括在很多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也是用哭闹撒泼制服了父母。其实我们父母不能太过心软,让孩子形成一种不好的条件反射。"我哭,妈妈就会向我妥协,退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无理取闹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反射的!

条件反射的理论带有哪些特征?

条件反射的理论带有五个鲜明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 获得:

就是将得到的条件反射刺激和和无条件的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反应加强的效果。就好像给上诉的那条小狗摇铃铛的刺激喂食,这一个小小的条件,让小狗一听见铃铛的响声,就觉得开餐时间到了,身体也会不自觉的分泌出口水和胃液迎接食物!

2. 消退:

如果不加予强化重复,对于先前的条件刺激不会再出现重复的效果,这个习惯反应就会慢慢消退。就如我们隔了一点时间给狗摇铃却不喂食,慢慢的小狗就会对铃声不会有产生唾液和胃液的准备进食反应。

3. 恢复:

消退后的条件反应,即使很久都没有训练,但是偶然被激发就会出现恢复的症状,具有很强大的恢复性的特征。因为我们已经存在了一定的记忆和习惯,一旦出现相同的条件刺激我们就会又下意识的无条件反应。这也被称为自然的恢复能力特征。

4. 分化:

让机体面对条件刺激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学会去做出不同的反应。在父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分化,如教导孩子分清楚勇敢和莽撞、骄傲与自信、退缩和谦让等,形成正确的判断;也能够分出质量和重量等必须的东西。

5. 泛化:

机体一旦学会对于某种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应,那么其他类似的条件刺激也可能会引起条件反射。就好像如果以前被车撞过的人,以后面对轿车也会害怕恐惧。还有,有些孩子在刚刚认字的时候,对于很相近的字也会傻傻分不清,比如"木"和"本",这也是对事物的相似反应,也是刺激的泛化!

家长用好条件理论治好孩子"左耳进右耳出"!

  • 孩子作对了一件事情,家长要给与及时表扬

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的表扬点,也要注意赞扬的技巧,不要夸得太泛太多太假。大家都知道,孩子是最喜欢夸奖的,赞扬的本身也会让我们产生开心愉快的精神。

就比如,当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一幅拼图或者积木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不错,孩子你很有耐心可以自己拼好这幅拼图,没有放弃!这是一件特别让我们自豪的事情,你真棒!"我们要强调,是孩子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到这么好的成就的这个过程!让孩子可以再接再厉!

而有些家长则会触碰雷区,太过广泛和敷衍,"宝宝做的真好"!具体是哪里好,宝宝表示我也不知道;还有些父母会经常行的没有含量的夸奖,看见孩子邀功,淡淡的瞥了一眼:"嗯,还行,你做的不错。""可以,太厉害了,好了,我要做饭了,自己玩哈!"

当孩子坚持不懈的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给予的及时表扬,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有这个条件反射。

其实只有我们不断地强化孩子这个条件反射,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开心的是事,我和爸爸妈妈都很开心,他就会继续往这个方向走下去。表扬不仅仅只局限一种,像诚实、开朗、自信、大方这些都可以。

  • 孩子犯错不听话时,家长及时批评和纠正

同样的,批评也要有技巧,一码归一码,就事论事;不能语言攻击伤害到孩子,不要说着说着就翻旧账,否则,孩子就会很抗拒也听不进去。

就好像,孩子在地铁上乱跑大叫。这个时候你首先就要严肃的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不能够在公共场合乱跑大叫,这回扰乱秩序也会打扰到别人。

如果孩子不怕您的告诫,还是继续我行我素,你就要严厉起来,表现出我已经生气了,拉过孩子与你进行眼睛的对视。当孩子表现出害怕的信号,不再继续,不要忘记给他安慰,这就对了,我们不吵到别人,这才是听话的好孩子!

但是家长换了一种方式,结果就不是如此了,对孩子大吼:"你怎么这么不听话,都说了不可以大喊大叫,啊?你在干嘛?每次都是这样,上次在商场死活不肯走要买那个玩具也是这样,你这孩子太不让人省心了!"这样可会让孩子一点也不想听你的话。

虽然批评都会让孩子低落沮丧不开心,但是他的大脑却会记住这些信号,在下次他再做这样类似的事情时,条件反射就要起作用了。孩子的习惯会提醒他,这件事不能这样做,不然会被不喜欢会被批评的,一点也不好受。

  • 掌握好表扬与批评的科学比例

那么大家也知道,给孩子的赞美肯定是要比批评多的,那么科学合理的范围到底是多少呢?很多研究表明,表扬和批评的比例应控制在4:1或者3:1之间比较合理。在给与孩子自信和尊严的同时又给孩子画下了边界。

孩子不听话,家长讲不听,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孩子总是口上说着好,实际行动却表明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家长好好利用"条件反射的理论",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就听懂你的话,愿意听你的话。

我是小C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