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对社会的威胁比艾滋病更恐怖,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揭开冰山一角

2019-07-17   上官文露读书会

/ Part 01

孤独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艾滋病

Q:我对生活充满绝望,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A:不,这只是你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爱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爱好、没有信仰的正常情绪而已。

“世界多美啊,世界对我来说空无一物”

如果有人告诉你,孤独正在变成这个社会的另一种艾滋病,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孤独与艾滋病一样,不会直接杀死你,却让你死于各种并发症。孤独致死,并不是危言耸听。

日本NHK电视台在记录片《无缘社会》中,为我们揭开了 “孤独症群体”的冰山一角。

为了拍摄这个纪录片,节目组一共收到14000多个声音,来倾诉他们的孤独。

其中还包括一封遗书。

遗书中写道:“对不起,当你们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孤独死或者意外死了吧。”

遗书中提到的“孤独死”,也可以理解为《无缘社会》中定义的“无缘死”。

意思是独自去世后才被人发现,且尸体长期无人认领、身份不明的死者。

截至纪录片拍摄时期,日本每年“无缘死”的人数高达32000例。

日本每年有3万多人在孤独中死去,他们去世之后,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来自哪里、最喜欢吃什么、最爱穿什么衣服……

无人记得他们的故事,就好像他们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一样。

“无缘死”的高发人群往往是独居老人,但也给了青壮年人更多的恐慌。

因为日本中年独身与“不婚者”的数字也同样惊人。

这些无法组建家庭或不愿组建家庭的人,对老年后“无缘死”充满了恐惧。

本应是中流砥柱的一批人,却陷入了对未来的绝望之中。

这些没有组建家庭,交际圈主要集中在网络世界的年轻人也许会在很多个没有入睡的夜晚焦虑难安。

他们会想:凭借这种条件的自己真的可以组建家庭吗?自己愿意牺牲自由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吗?自己有能力去教育好下一代吗?如果到最后没有家人,自己又因为年纪或者其他原因失业,会不会也成为“无缘死”中的一员?

年轻人害怕,即使为社会奋斗一生,到最后也仅仅落得一个“不明身份尸体”的代号。

而这些,绝不是只会发生在日本的故事。

/ Part 02

“无缘社会”正在让普通人丧失活着的理由

无缘社会》中走访了很多“孤独症患者”,他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点:

1 独身

2 没有现实交际圈

3 远离故土

4 收入不高或失业

5 沉迷网络

6 对未来充满恐惧

“可能我死了也没人注意到”

可能每一个独自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轻人都曾想过这个问题。

遇到生病发烧,孤独地躺在被子里,闭上眼睛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声音从耳边传来:这一闭眼,要是再也睁不开了怎么办?是不是要等到尸体臭了才能被发现?

在记录片中,摄制组的人最终找到了写下我们开篇提到的那封“遗书”的人。

他叫吉泽雅之

与人们刻板印象中因为生活压力而试图自杀的人不同,吉泽没有油腻的头发,没有丧气的双眼,没有肮脏不堪摆满啤酒瓶的黑暗卧室。

吉泽是个非常礼貌温柔的中年男人,他的房子虽然比较老旧,但是干净整洁,阳台上挂满了新洗的衣物。

吉泽曾是一家机械厂的正式员工,后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而失业。

又因为身体原因,吉泽没有办法继续工作。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婚,抚养他的祖母也去世了,吉泽现在没有任何可以联系的亲人,所以也没有家乡可以回。

“我是一个不被需要的人,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毫无用处。”

这就是吉泽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更遗憾的是,吉泽还亲历了一次“孤独死”。

与他住同一公寓的50岁单身女性死在了房间里,过了十天都没有被发现。

对于身处“无缘社会”的人,再多的励志名言都会变成无力的废话。

那么如何让吉泽重新拥有与社会的“缘”呢?

想要摆脱孤独的吉泽,决定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山上寻找独角仙的幼虫,然后把这些幼虫送给附近小学的学生们。

在寻找与照顾幼虫的过程中,吉泽终于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依托。

只有拥有一张时间表,时间才有意义。要有未完成的事,生活才能继续。

之后,吉泽又收到了小朋友的感谢信。

吉泽的“缘”,终于找到了。

让一个人死去的理由有很多个,它们很沉重、很压抑、很痛苦。

让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却只需要一个,它往往很简单、很温暖。

虽然只是为小学生送独角仙,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它足以支撑吉泽继续接下来的人生。

/ Part 03

“无缘社会”的本质其实是“无用”

“无缘社会”中有太多个像吉泽这样的人,而唯一能够拯救他们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与这个社会恢复联系。

电影《千与千寻》中锅炉爷爷曾说,小煤球生存的意义就是工作,如果失去工作,他们身上的魔法就会消失,他们也就不会存在。

丨《千与千寻》

“无缘社会”的本质其实是“无用”。

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人被社会残酷地“淘汰”了。却又没有亲人照顾、赡养。这些人的大量激增,形成了一个“无缘社会”。

如何回应“无缘社会”,其实就是回应如何让人们重新获得存在的意义,让人们重新回到这个世界。

目前的答案就是“找到工作”。

成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在至少一个工作领域找到自己的用处。

是目前对“无缘社会”最切实的回应。

节目中走访到横滨,听说这里有一个帮助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却也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重新找回与社会联系的团体。

首先给他们一个容身之所,至少保证这些青少年不会因为走投无路而自杀或者误入歧途。

之后再让这些青少年接受职业前培训,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

最后一步才是为他们推荐适合的工作。

就日本目前严峻的工作形式而言,即使得到的工作只是某个店铺的职员,这些孩子也会心怀感激,为此激动到热泪盈眶。

社会结构过于稳定,也会造成很多问题。没有工作岗位、没有晋升空间,即使为这个社会奋斗一生,除了活着也什么都得不到。

“无用感”侵蚀着每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人。

他们会在一次次的面试中反复暗示自己:你是一个不被认可的人、你是一个哪里都不被需要的人、你是一个无用的人。

这种“无用感”在失去亲人、没有朋友、远离家乡的人群中肆意蔓延,成为了最致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下你能理解了吧,“孤独致死”,绝不是危言耸听。

虽然《无缘社会》这部纪录片取材于日本,但“无用感”与“孤独感”并不是日本人的特权。每个人在经历类似遭遇的时候,都会产生同样的心情。

中国的网络上,年轻人总是这样调侃自己:“为什么想不开要谈恋爱,是手机不好玩,还是游戏没买够,还是猫不好撸。”

独身主义的思潮也开始在中国蔓延,同日本流传过来的“宅文化”一起,日渐盛行。

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如今的年轻人,或者强迫他们去谈恋爱、组建家庭。

这是我们的社会出现的问题,这一代的年轻人只是无力的承受者。

是如何靠一对夫妻支撑四位老人两个孩子的家庭模式的“小白鼠一代”。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有理由不那么积极,也有理由对未来感到恐惧。

而如何帮年轻人减少恐惧,如何让人们老有所依,这是全社会需要去共同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