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拾遗丨西南丝路——留在眉山的历史足迹(上)

2019-07-25   眉山东坡文化

丝绸之路(图片源自网络)

丝绸之路,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经济、文化长廊。它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而发生在这条道路上的许多故事,至今仍被世人广为传颂。

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即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西南丝绸之路,即蜀身(yuán)毒(dǔ)道,它从现今四川成都起始,经云南,到达缅甸、印度直至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总长超过4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

四川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开端,自然位于其中,并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而眉山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这意味着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都将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照之下,共享它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

其实,这并非丝绸之路首次惠及眉山,早在两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便已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与外界建立了经济与文化的联系。这段历史,也随着今人的不断发掘而浮出水面。

//

历史拾遗:连接蜀地与印度的“秘密通道”

//

说起丝绸之路,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公元前119年,肩负着和平友好使命,张骞在汉武帝的授命下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此后,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沿着这条道路向东而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此等繁荣的景象,延续了千百年,而这条道路,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西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图。

事实上,张骞此行不仅向西域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璀璨成果,同样的,他自己也有重大的发现。公元前122年,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奇特发现:“居大夏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在历代帝王的官方记载上,从未有过通商记录的西域国土,居然出现了大量独产于四川的蜀布和卭杖。很显然,蜀地早已拥有一条通往印度的“秘密通道”。这条通道在汉代被命名为“蜀身毒道”,也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原型。

自汉武帝开始,汉王朝花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要开辟一条直通身毒、大夏的“国际通道”。公元69年,东汉西边最远的永昌郡设立,标志着西南丝路全线贯通。而西南丝路亦从此走入极盛时期,西南丝绸的出口,大多经过这里。

南方丝绸之路,即西南丝路。

相对于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略显“低调”,但关于南丝绸之路的信息仍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它存在已久的证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这是关于南方丝绸之路最早的权威书籍记载。两汉时期的全力开拓,使得这条曾经的“秘密通道”正式进入世人的视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三国时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里,也提到罗马帝国“有水通益州(即今四川大部)”。

上世纪80年代,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进一步论述了中国西南通往印度、阿富汗的“蜀布之路”。眉山对南丝绸之路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洪雅田锡研究会会长王仿生表示:“《汉书·张骞传》载:‘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吾贾人往事之身毒国(即今印度)。’这条记载说明了张骞通西域之前,蜀中物资已通过西南丝路到达了印度。”

在王仿生看来,西南丝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式的过程,从小范围的、区域的形成,到分段的接力式的连接,再到遥远的沟通,且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尽管从正史上看,西南丝绸之路起于秦朝,但在民间流传的诸多故事里,西南丝绸之路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

孜孜探寻:西南丝路上的眉山踪影

//

从成都出发,向西南而行,往印度、缅甸运送丝绸制品。身为眉山人,免不了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条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上,眉山亦占据着一席之地吗?眉山古代如此发达的蚕桑业,也与丝绸之路有关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因为时间相隔遥远,这个答案也是需要我们努力去追寻的。

经过史学家考证,西南丝绸之路是由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组成,其中青神的茶马古道、岷江航道处在五尺道上,洪雅的青衣江和竹箐关则是连接灵关道和五尺道要道。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逐渐成为新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眉山人也在顺着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在眉山开始了艰难的探寻,力求能找到西南丝绸之路上留下的踪影!

熊耳古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眉山对西南丝绸之路的探寻一开始就有不俗的发现,接连在洪雅县和青神县发现了古道遗迹。从相关资料上来分析,它们极有可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前些年间,青神县已开始了在其境内寻找西南丝绸之路的历程,经过了几个月的探寻,终于在青神县新路口,至乐山市板桥溪一段不足十公里的山道中有了收获。后经青神、乐山两地专家证明,这条古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熊耳古道。《图经》云:“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也”,意指该段古道为蜀汉时诸葛武候所开。相传在三国时期,为能隐蔽地在平羌小三峡中屯兵平定羌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亲自调遣人力物力开凿了此道。

随着历史的变迁,熊尔古道上已很难窥见西南丝绸之路留下的神秘踪影了。但经过青神文管所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这条古道上找到了蛛丝马迹:现存古驿道路面宽1.5至2米,全长约两公里左右,在几处仍然保存有石板路面的古道上发现,原古道路面大多采用长0.9至1米,厚0.1至0.2米的当地产红砂石质石板铺成(也发现有少量的雅石质石板),一些路面仍清晰可见被骡马铁蹄踩踏青石板后留下的脚窝。在古道上的路上还保存有一处历经沧桑风化严重的题记,该题记龛坐东向西,风化十分严重,经询问当地老人和仔细辨认,该处题记内容为“乐山县界、青神县界”八字,证实了这里就是古代乐山和青神的交界处了。过了交界处继续往前走不到一百米,便能发现在山脊上被人工开凿出的一个峡谷似的垭口,这就是史书上记载原古道中的一处重要关卡——关子门。

熊耳古道上的交界标志。

对于熊尔古道,青神文管所所长岳华刚有着很多的思考,他分析,古代沿岷江道通行的商贾行人们行至这里后,马车或大型商队就过新路桥继续走大路前往汉阳坝至乐山,而马帮、挑夫和旅人则多半会选择从新路桥的桥头左侧登长板坡、过长田坎、黄山包然后到达山顶关子门,翻过关子门就到了乐山地界。走关子门这条熊耳古道,虽然山路崎岖陡峭,但要比乘船走水路或是沿大路走汉阳方向可以减少近十五公里的行程。

消息传来,眉山一片振奋,洪雅县也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组在境内进行寻找,希望也能找到丝绸之路留下的痕迹,终于在距离洪雅县城西的地方,发现了历史上数千年驰名西蜀的雄关—竹箐关。

竹箐关

竹箐关是南方丝绸之路山区和茶马古道要冲,位于洪雅、雅安分界处。据史料记载,竹箐关为唐朝所设,明代置巡检司于此,扼水上咽喉,踞陆路要冲,是经过成都、靖安康藏的一处险隘。明嘉靖新都状元,被古称为著述第一人的杨慎,24岁时撼门哭谏,惹恼皇上,被发配川、滇、黔茂边,就是通过竹箐关出川访友,还留下“束马悬车地,升猱隐狖形。俯窥愁净绿,仰睇失空台”的诗句。

从洪雅和青神发现的古道来看,两条古道都是过去重要的通行道路之一,在这上面留下的痕迹来看,两条古道也曾是贸易的通道,但它们是否真是位于丝绸之路上,却还值得考究。按照王仿生的话来说,要证明眉山确实处在西南丝绸之路上,少不了相关史料或者出土文物的支撑。

竹箐关上的石板路。

于是,眉山人又开始了大量的翻阅史料查证西南丝绸之路在眉山留下的记录,最终在《秦纪》、《华阳国志》、《隶释》等史书中找到了相应的史料。通过这些史料还发现,熊尔古道和竹箐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分别和岷江水道、青衣水道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西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

因为处在西南丝绸之路上,岷江水道、青衣水道都为两岸带来的繁华,仅洪雅县境内位于西南丝绸之路上就有十一个渡口和码头,其中有七个是官渡。渡口上有集镇高岩渡(县城)、慈航渡(三宝古镇)、止戈街渡(止戈古镇)等五处,是过往商船、竹木筏停留转运物资的主要码头,这些古镇都因此十分繁华。

洪雅茶马古道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张玉

编辑:刘寅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