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孙殿英,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盗掘东陵的恶行。
这么一个人,按理说被抓到之后应该严惩不贷。
可是,1947年,当孙殿英被我军俘虏,在交出一纸手令后,刘伯承元帅竟下令“优待”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街头混混到军阀首领
孙殿英,出生于河南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孩子。少年时期,孙殿英与街上的地痞流氓打成一片,逐渐养成了他圆滑狡诈、审时度势的性格。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豫西地区的张治公趁机组建反袁武装,孙殿英因混不下去,投身到了张治公的队伍中,开始了他混迹军中的日子。
由于在军中没有任何本事,孙殿英一开始只当了个马夫。但他并未安分守己,他盯上了战马的军饷,通过克扣战马的饲料补贴,中饱私囊。
正是这些“积蓄”,让他后来有了资本,进入了鸦片贩卖的黑道。贩卖鸦片虽然来钱快,却也风险大。孙殿英靠着精明的头脑和“军人”身份,与豫西黑帮勾结,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了当地一方枭雄。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殿英趁乱崛起,成为庙道会的首领,并带领黑帮小弟投奔了镇守豫西的军阀丁香玲。
然而,丁香玲并没有给予孙殿英重用,孙不过是挂了个营长的虚职。于是,孙殿英开始谋划自立山头,收拢土匪,扩充队伍,短短几年内发展出一支数千人的武装队伍。
大盗之名:盗掘东陵
1928年,孙殿英犯下了他一生中最为轰动的恶行——盗掘东陵,盗走了慈禧太后的墓葬珍宝。当这一丑闻曝光后,震惊全国,蒋介石下令剿灭孙殿英。
然而,狡猾的孙殿英凭借灵活的政治手腕,与冯玉祥和阎锡山结盟,成立了反蒋联盟,避免了被蒋介石彻底剿灭。
尽管孙殿英表面上成了反蒋军的一员,实际上他一直为自己利益四处奔波,毫无信仰可言。1930年,蒋介石借助张学良的力量击败了孙殿英的部队,并将其收编至东北军,让他成为了一名师长。
抗日战场上的短暂英雄
九一八事变后,孙殿英被调升为军长。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孙殿英奉张学良之命驻守赤峰,与日军进行了十余天的激战。虽然最后战败撤退,但他在赤峰一役中给日军造成了较大伤亡,也因此得到了一些正面的评价。可以说,这是孙殿英一生中唯一一次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但很快,他的光辉再次蒙尘。战败后的孙殿英被日军看上,日军打算拉拢他,利用他的部队为日本效力。
为了生存,孙殿英顺势投靠了日本人,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他不仅出卖民族利益,还协助日军镇压抗日力量,名声彻底败坏。
自保之道:一纸手令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孙殿英立刻转投蒋介石,妄图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1947年4月,解放军对孙殿英驻守的汤阴发起了进攻。
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孙殿英的部队节节败退。他迅速放弃抵抗,带着残部狼狈逃跑。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孙殿英便在逃亡途中被解放军俘获。
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孙殿英意识到自己的过去罪行累累,生存希望渺茫。但他并未放弃自救的机会。他拿出一纸手令,恳请看守他的解放军将这封手令亲手交给刘伯承将军。
看守意识到这封手令可能涉及重要内容,立刻将它送到了刘帅手中。刘伯承打开手令,眉头紧锁。
原来,孙殿英这封手令中提到,自己虽然投靠日军,但实际上是奉蒋介石的密令,伪装投降,暗中向国民党传递重要的军事情报。
孙殿英自称“忍辱负重”,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要求解放军给予他优待。
刘伯承看完手令后,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其交给了上级部门进一步查证。
经过查证,发现孙殿英确实曾在抗日战争中有过一些隐蔽的情报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军造成了影响。虽然孙殿英在历史上劣迹斑斑,但这段情报活动确实有其可信之处。
优待的背后
最终,基于查证的结果,刘伯承将军下令对孙殿英给予一定的优待。他不仅被安排在一间单独的房间中居住,还享受了专门的饮食供应。然而,这份优待并未持续太久。
孙殿英在早年贩卖鸦片的过程中染上了毒瘾,虽然解放军竭尽全力对其进行戒治,但由于毒瘾过重,他的身体逐渐垮掉。1947年冬天,孙殿英在狱中因病去世,享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