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床单打补丁的“抠”老人,自掏20多万元帮助轮椅上的人尊严出行

2019-12-03     株洲晚报融媒体

78岁的陈瑛,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喜欢戴着鸭舌帽和黑框眼镜,胸前总是别着一枚闪闪发亮的党徽。这位在外吃饭把剩菜打包,家里床单打着补丁的老人,却发起无障碍出行服务项目,拿出自己和老伴多年的积蓄20余万元,购买了我省首台无障碍出行服务车。

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联合国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就是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而陈瑛购买的这辆无障碍出行服务车就像是残疾人朋友的公交车,帮助他们有尊严地“走”出了家门,融入了社会,甚至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不用抬上抬下

让坐轮椅者有尊严地出行

“这是爬楼机,不要人背就可以下楼。”11月28日,家住天元区的唐师傅要去医院做残疾鉴定,高兴得逢人就主动打招呼。这一次,他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四个壮汉帮忙抬上抬下,狼狈不堪了。

陈瑛参与助残公益活动 受访者供图

爬楼机就像机械脚,唐师傅坐在上面,志愿者轻松控制按钮,唐师傅一步步下了楼。一辆印有“无障碍出行服务车”“共产党员捐赠”的面包车早已停在楼下。车门从后侧打开,无障碍升降机的平台缓缓落地,唐师傅坐着轮椅移上平台,平台自动伸缩,将唐师傅安稳送进车内。志愿者驾驶着服务车,载着唐师傅朝医院驶去。

这辆专门为坐轮椅的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出行车,在湖南省内属首辆,自2015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服务了株洲市300余名残疾人士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累计近6000人次。

一个悲痛的故事

催生温暖的想法

陈瑛为残疾人服务的想法,源于一个悲痛的故事。

2010年,陈瑛的大女婿突发脑溢血导致瘫痪,直至离世。大女儿照顾丈夫5年半的那段往事,让陈瑛深刻感受到了家有残疾人的艰辛。经济上、精神上,残疾人家庭的压力都很大,出门打车成本较高,同时上下车都需要人抬,很不方便。

无障碍出行服务车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受访者供图

有感于此,陈瑛和大女儿陈志征集100多名志愿者组建微信群,成立“株洲市益云公益协会”(现已更名为株洲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又陆续联系上株洲市300多名重度残疾人入群。

残疾人通过电话或者微信预约车辆,志愿者就会提供免费上门服务。从此,这辆无障碍出行服务车穿梭在株洲市的大街小巷,成为专属残疾人的公交车。

轮椅舞蹈梦、脑瘫者写作梦

在他的帮助下实现了

唐波一直有个舞蹈梦,可在她25岁时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陈瑛四处奔波,帮她募资购买了4辆舞蹈轮椅。唐波45岁时,终于在轮椅上开始了舞蹈人生。

她组建了全省第一支专业轮椅舞蹈队,队里有因脊椎血管畸形而坐上轮椅的大学生;有先天疾病造成双脚变形的残疾人专干;有湖南省首例Wolfram综合征患者;年龄最小的12岁女孩,则因6岁时练习舞蹈发生意外造成脊髓受损……

正在坐爬楼机 受访者供图

为了方便舞蹈队员们去长沙学习排练,陈瑛专门叫司机驾驶无障碍出行服务车多次护送。后来,这支轮椅舞蹈队不但在全省比赛中获奖,还受邀参与了首届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健身赛上的开幕式演出。

无障碍出行已成为一项日常关怀行动。在为残疾人朋友的频繁服务中,陈瑛意识到,不仅要方便他们出行,更需要打开他们的心怀。

在一次陪伴残疾人朋友秋游的活动中,陈瑛认识了29岁的官松源。小官因脑瘫,从小无法流利说话和自如行动,母亲独自将他拉扯大。为了鼓励小官多动脑、多动手,陈瑛得知他对文字有浓厚的兴趣后,给他布置了个小任务——为每次服务活动写总结报道,并奖励他每月300元稿费。

如今,小官爱上了写作,不仅在网上写一些文章挣点零花钱,还写了诗歌200多首,文章50多篇,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正准备将作品汇集出书。母亲短时间外出,他也能自己买菜做饭了。

政府、社会力量加入

他觉得责任更大了

陈瑛希望,无障碍出行服务项目能长期运转下去,可现实困难摆在眼前。“光无障碍出行服务车,一年的驾驶员工资、燃油费、保险费、维修费等,最少也要10万元。”

为了争取经费,陈瑛多方奔走,并发挥摄影特长,拍摄了千余张残疾人朋友的照片,记录下他们身残志坚的故事。他精选了240余幅,在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展出,引起热烈反响。无障碍出行服务项目也获得了株洲市社会工作十佳项目、优秀三社联动项目等荣誉。

近年来,该项目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市残联、市民政局、市妇联等单位共支持了20余万元。芦淞区和天元区也和株洲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了政府购买服务协议。

去年,株洲城发集团又给该项目捐赠了一辆服务车。陈瑛很开心,能为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服务了。可是他也不免担忧:“这也意味着,服务经费要翻一倍,我的责任也更大了。”

他对自己“抠到家”

卧室被子上打着大补丁

下肢残疾人士黄文交告诉记者,在一次无障碍出游活动中,他看到陈瑛吃完午餐后将一份没吃完的榨菜打包。“陈瑛对我一笑,说带回去晚上吃,不浪费。”

在陈瑛的家里,餐厅里一张小小的餐桌,四把木椅子都用铁丝拉扯着,绑了又绑,卧室床上的被子还打了一个大补丁。其实,陈瑛家里并不宽裕,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经费就用于公益事业,老伴周益云也很支持,从没有怨言。受到陈瑛的影响,大女儿陈志为无障碍出行服务项目捐款1.5万元,小女婿也在空闲时间义务当服务车司机。

帮助的人多了,陈瑛常常会遇到受助的残疾人朋友硬要请他吃饭。为了尊重他人,陈瑛也不拒绝,但条件很苛刻 ——不能浪费,人均10元左右。


来源 | 株洲晚报

记者 | 肖蓉

编辑 | 谭俊杰(见习)

审核 | 匡志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EP4zm4BMH2_cNUgQyrP.html